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节日。汉族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古俗在这天晚上,汉族女孩们要穿针乞巧。
七夕节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01
关于七夕的由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
传说中,织女是天上的仙女,擅长织布;牛郎则是人间的贫苦孤儿,只有一头老牛相伴。老牛指点牛郎偷走织女的衣服,使得织女无法返
然而,天庭的规矩不可违,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回天庭问罪,牛郎披上去世的老牛拥有法力的牛皮(老牛在去世前告诉牛郎,务必留下自己的牛皮,来日是与自己的妻子相见的法宝),带着儿女追向七仙女。
王母娘娘看见后拨下金簪,往两人中间一划,变成了一道无法越过的沟壑,这便是传说中的银河。
牛郎和七仙女,隔着这道沟壑泪眼婆娑,无尽的深情在倾诉,并向王母娘娘哭诉和求情。
王母娘娘和各天神被他们的真爱和深情所感动,不忍再分割如此深爱对方的两人,但有碍于天条律令的禁止,便派喜鹊组成鹊桥,让两个相爱的人和他们的孩子在每年七月初七踏上鹊桥相会。
为了再次考验他们双方是否愿意-在困难阻碍面前也等待对方,并且确认是彼此的真爱,王母娘娘给牛郎和七仙女立下必须经历一万年间每年只能相见一次,才能永远在一起的考验。
即使每年一次的相见,让两个相爱的人都特别的难舍难分,思念成海。但想到一万年后便能永远在一起,牛郎和七仙女便一直努力的克服这些困难和考验。
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无数喜鹊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在古代,七夕节女子们会向织女乞求灵巧的双手和美满的姻缘,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
如今,七夕节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中象征爱情的节日。
全国各地在节日的加持下,举办了无数场“相亲活动”,都希望单身男女能尽快脱单,过上幸福生活。
02
关于七夕各地的习俗活动
1、食巧果
在民间,七月也被称为巧月,七夕也被称为巧夕。在这一天也必吃巧果,以标志时令。巧果是是用面粉和糖在油中煎炸而成的,吃起来脆香可口,以吃巧果合乞巧之意。
2、采柏叶
七夕时,妇女大多采摘柏叶、桃枝,用以煎汤洗发。因此时天气干燥,洗物易千,用它洗发就会清爽润滑,不垢不腻。黎明时候,旭日初照,凉风习习,采摘尤为便利。所以民间大多有七月七日女子们采摘柏叶的盛大景象。
3、洗梳具
七月七,晒书晾衣。洗头发及一切梳洗用具,也是民间流行的风尚。江苏的嘉定,浙江的湖州,江西的德兴等地,这一天妇女大多有洗头发、洗梳具的活动。
4、染指甲
吴地的七夕节习俗,七夕时,妇女捣取风仙花汁,染无名指的指甲尖,把它称为红指甲。相传如果将红指甲保留到第二年元旦,老人看到,能治眼睛昏花。武进地区七夕也有染指甲的习俗。
5、点荷灯
湖北彝陵七夕节的习俗,七夕时家家点荷灯。先取完整阔大的荷叶,上面插上蜡烛,点燃后置于竿头,立在门外。七夕之时,荷花已经开放,可用各种荷叶形的灯烛,在庭院中燃点,以作乞巧的点缀。
6、折桃枝
折桃枝是七夕节的习俗,桃枝,能祛除邪恶之气,解虫毒,止腹痛。用以洗发,可除污秽油腻。
03
关于七夕节美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1.巧果: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2.巧果酥糖:在中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3.巧巧饭:在中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4.瓜果: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04有关七夕节的古诗句
自古以来,七夕就是一个美好而浪漫的节日,少不了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和多佳句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