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称大荟萃

笔、墨、纸、砚统称为“文房四宝”。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笔、墨、纸、砚亦然。在使用之余,文人雅士还给它们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见韩愈《毛颖传》):

笔:中山人毛颖。中山是古代诸侯国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带,战国时为赵国所灭。据王羲之《笔经》记载,汉朝时天下诸侯郡国争献兔毛笔以书写洛阳鸿都门上的匾额,结果只有赵国兔毛笔入选。中山属赵,所以称毛颖为中山人,颖是指毛笔呈锥状的笔头。另有人因宣城多产笔,也称之为宣城毛元锐,字文锋的。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2、喻称   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如:   ①团团冰镜叶清辉。(孔平仲《玩月》)   ②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月》)   ③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李商隐《碧城》)   ④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⑤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   ⑥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宿九仙山》)   ⑦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   ⑧指点南楼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白居易《三月三日》)   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将上述别称相互交错,两两组合,又派生出许多生词--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等等。如:  ①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②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唐·方干《月》)   ③慈鸟夜夜向人啼,几度沙窗兔魄低。(元·范椁《赠郭判官》)   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别称   月亮的许多别称,都来源于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1.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玉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

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②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   ③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④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江中望月》)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2.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如:   ①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张正见《薄帷鉴明月》)   ②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③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④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沈约《登台望秋月》)   3.嫦娥奔月--"娥"字系列别称   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升月成仙,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娥"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月峨、金娥、素娥、残娥、姱娥、娥月、娥影、娥灵……"婵娟"本指美女,借指嫦娥仙子,故"婵娟"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宋·范大成《枕上》)   ②引玄免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谢庄《月赋》)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④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李郢《中元夜》)   4.蟾蜍成精--"蟾"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一只蟾蜍成了精,由此产生了"蟾"字的系列别称--蟾蜍、玉蟾、明蟾、清蟾、凉蟾、寒蟾、冰蟾、金蟾、银蟾、灵蟾、彩蟾、素蟾、孤蟾、新蟾、蟾窟、蟾宫、蟾阙、蟾光、蟾彩……如:   ①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唐·李白《初月》)   ②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李贺《梦天》)   ③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李商隐《燕台诗·秋》)   ④孤蟾久未上,五写不成归。(宋·司马光《停月亭》)   ⑤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方复回。(刘商《胡笳十八拍》) 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方干  在以上四个系列别称之外,还有由"免""桂""蟾"等并列而成的新的别称--兔蟾、蟾兔、蟾桂、桂蟾、桂兔……如:   ①出门聊一望,蟾桂向人斜。(唐·罗隐《旅梦》)   ②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5.其他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由此形成的别称非常丰富。传说为月亮驾车的神叫"望舒"月神名叫"结鳞"(又叫"结璘"),月中的五夫人名"月魂",月亮的归宿处为"月窟"月亮中有宫殿名叫"广寒宫"……这些都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鲍溶《宿水亭》)   ②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曹丕《在孟津》)   ③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杜甫《瞿塘怀古》)   来源于阴阳学说的别称   古人认为,月为阴气之精,日为阳气之精,故以"阴""阳"分别指月、日,由此产生了月亮的一系列别称:太阴、月阴、月灵、阴光、阴灵、阴宝、阴婆、阴精、阴兔、阴魄……   ①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张祜《中秋夜杭州玩月》)   ②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马戴《中秋月》)   ③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宋·毛滂《诉衷情》)

我们国家的文字最有意思,外语要是表达起来单调得多!可见国人温情细腻哦!

E.茶的别称

甘侯——故事出自唐·孙樵的《与焦刑部书》。该书有一段记载:“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齐阁。此徒皆请雷而圻,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龙之品,慎勿贱用之。”

涤烦子——故事出自唐·常伯熊《烹茶账中》。《唐中史补》上说:“常鲁公随使西番,烹茶账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肩吾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夏君”。

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清友——故事出自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事物异名录”《文房四谱》曰:“叶喜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姚合品茗诗:“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馀甘氏——故事出自宋·李郛的《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馀甘子,亦称茶为馀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馀甘氏,免含混故也。”

隨著名茶的出現﹐往往以名茶之名代稱﹐如“龍井”﹑“烏龍“﹑“毛峰”﹑“大紅袍”﹑“肉桂”﹑“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雨前”等等。茶稱謂極多。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朋友是“五伦”之一。朋友有各种各样的,因而汉语中“朋友”的别称也有很多种。笔者特汇集如下:

1.半面之交:只见到一面的人。《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记载,应奉的记忆力非常好,有个车匠曾于门中露半面看他,几十年后,在路上见到那个车匠,应奉还认得他并同他打招呼。也作“半面之旧”。

2.一面之交:相逢一面,交情很浅的朋友。《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注引崔寔《本论》:“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

3.八拜之交:结为异姓兄弟的朋友。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十记李稷拜访文彦博事。

4.倾盖之交:萍水相逢却相交甚欢的朋友。《孔子家语·致思》:“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甚浃洽。”

5.莫逆之交: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也作“莫逆交”。《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梨、子来)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6.肺腑之交:推心置腹的知心朋友。白居易曾有诗:“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7.刎颈之交:可共生死患难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8.金石之交:友情深厚如同金石坚固的朋友。也作“金石交”。《后汉书·韩信传》:项王使武涉劝说韩信曰:“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9.金兰之交:交谊深厚,心心相印的朋友。《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0.忘年之交:彼此忘记年岁的长幼,而以才能德行为主相交往的朋友。也作“亡年友”或“亡年交”(亡:同“忘”)。《南史·何逊传》:“南乡范云见逊对策,大相称赞,因结亡年交。”

11.尔汝之交:超越年龄、辈份的亲密朋友。《文士传》:三国时的祢衡才华横溢,少年得志。当时已名闻遐迩的大学者孔融十分喜爱祢衡的才气,后来两人结为密友。而此时祢衡尚未满二十,孔融却已年过半百了。

12.竹马之交:幼年结交的朋友。也作“竹马之好”或“竹马之友”。《世说新语》:“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

13.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为深厚的朋友。也作“再世交”。《宋史·邵伯温传》:“伯温入闻父(指邵雍)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

14.杵臼之交:贫贱相交的朋友。也作“杵臼交”。《后汉书·吴佑传》:“时公沙穆东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凭舂。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舂米棒槌与石臼。舂米的事,古代是贱者所役)之间。”

15.患难之交:同在一起经历过忧患、困难的朋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乐。”

16.贫贱之交:穷困潦倒时结下的知心朋友。也作“贫贱之知”。《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对宋弘说:“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宋弘回答:“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7.青云之交:与仕宦(即权势者)交的朋友。《书言故事》记载:江淹一次喝酒后感慨地说:“袁明叔与我,有青云交,非直衔杯酒而已。”

18.君子之交:不计功名利禄,以声气相求,道德相期的朋友。《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9.文字交:以诗文相交的朋友。《宋史·陆游传》:“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

20.总角之好:指童年就很要好的朋友。《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也作“总角之交”。

21.鸡黍之约:真诚相待,一诺千金的朋友。《搜神记》(卷十一):张劭、范式相友,两人春天在京城话别,范式对张劭说:秋天的某一天当到府上拜见你父母大人,到了那天,张劭让母亲杀鸡煮黍待客,其母说:事情已过了两年,且相距几千里,范式能来吗?话音未落,范式风尘仆仆地竟赶到了。

22.诤友:能直言谏过的朋友。也作“争友”。《荀子·子道》:“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23.亲如手足:比喻朋友之间的感情深厚,亲密得像兄弟一样。《元曲选·孟汉卿〈魔合罗〉四》:“想兄弟情亲如手足。”也作“情同手足”。

24.连璧:才华并美的朋友。《晋书·夏侯湛传》:“湛美容观,与潘岳友善,每行止,同舆接茵,京师谓之连璧。”也作“联璧”。

“朋友”,也有贬义的,但比较少。如:

25.小人之交:过于亲热而态度不庄重的朋友。《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6.狐朋狗友:干不当事情的朋友、伙伴。《红楼梦》第十四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调三窝四。”

27.酒肉朋友:伙同着吃喝玩乐的朋友。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第二折:“鲁子敬,你愚眉肉眼不识贫道,你要索取荆州,不来问我,关张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两只手送与你那荆州来。”

父亲 的别称常 见 的有 “严 亲”、“严 君 ”、“所天”、“太公 ”、“椿堂”、“椿庭”、“椿舍”、“尊君”“尊府”、“尊大人”、“府丈”、“家尊”、“家大人”等;   母亲 的别称常见的有 “尊慈”、“尊堂”、“尊萱”、“慈亲 ”、“仙萱”、“寿堂”、“太君”、“家慈”“北堂”、“堂萱”、“萱室”、“萱亲”、“萱闱”、“慈闱”、“堂前”、“北堂萱”等;    公公的别称常见的有“公爹”、“老人公”、“家公”、“亲翁”、“舅”、“嫜”、“君舅”等;婆婆的别称常见的有“婆母”、“家婆”、“老人婆”、“阿姑”、“君姑”等;   岳父的别称常见的有“岳丈”、“丈人”、“岳翁”、“妇公”、“妻公”、“内父”、“外父”、“外舅”“泰山”、“丈人老”、“丈人爸”、“岳老子”、“丈迎老”、“冰翁”、“冰叟”等;   岳母的别称常见的有“岳母娘”、“丈母娘”“泰水”、“外姑”、“丈人婆”、“外母”等;     女婿:东床,乘龙

以花命名的農曆各月份的詩意別稱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 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臘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農曆各月份的又一別稱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元月、端月、華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壯、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中呂、朱明、正陽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鬱蒸、小刑、鳴蜩

六月:季夏、林鐘、征暑、荷月、遁月、精陽

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暢月、複月、黃鐘、寒月

十二月:建醜、嚴月、臘月、嘉平、殘月、冰月

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花甲重开:指120岁。   古稀双庆:指140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1.牡丹的别名 木芍药、百两金、伊洛传芳、花后、贵客、洛阳花、鹿韭、雄红、赏客、鼠姑、醒酒花、 京花(千叶牡丹) 2.梅花的别名一枝春、木母、花魁、状元花、国香、梅兄(对梅花的雅称)、梅妻(对梅花的戏称)、清客、寄春君、暗香疏影(梅花的代称)、九疑仙人(绿萼梅的别名)、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九英梅、久客、小黄香、奇友、黄梅花、寒客 3.兰花的别名 王者香、国香、幽客、香祖、侍女、媚世 4.菊花的别名九花、女华、日精、节华、朱嬴、延寿客、延龄客、阴威、寿客、更生、金蕊、周盈、笑靥金、家菊、傅延年、禽华、月朵、金精、官样黄、江西腊 5.丁香的别名 百结花、素客、情客 6.杜鹃花的别名 山踯躅、红踯躅、映山红、谢豹花、踯跼、踯躅 7.海棠的别名 川红、名友、蜀客、蜀锦、醉美人 8.栀子的别名 木丹、林兰、越桃、禅客、鲜支 9.木槿的别名 王蒸、日及、时客、疟子花、面花、爱老、朝开暮落花、朝生、朝华、朝蕣、裹梅花、藩篱草 10.荷花的别名 莲花、芙蕖、菡萏、芰荷、水芝、芙蓉、水华、水芸、水旦、水芙蓉、泽芝、玉环、草芙蓉、六月春、中国莲 11.合欢的别名 马塍、马缨花、青囊、夜合 12.木芙蓉的别名 木莲、木蕖、拒霜、断肠草 13.凌霄花的别名 势客、鬼目、陵苕14.芍药的别名 可离、白犬、当离、近客、将离、娇客、馀容、离草、婪尾春、玉盘盂(白芍药的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的别名) 15.水仙花的别名 金盏银台、栗玉花、凌波仙子、雅客、雅蒜 16.牵牛花的别名 长十八、狗耳草、喇叭花、勤娘子 17.月季花的别名 斗雪红、紫华、痴客 18.杨花的别称 狂客 19.山茶花的别名 一捻红、月丹、玉茗(白山茶花的别称) 20.瑞圣花的别名 丰瑞花、闺客 21.麝囊花的别名 紫风流 22.瑞香花的别名 蓬莱紫、锦熏笼、麝囊 23.春花的别名 僭客 24.辛夷的别名 女郎花 25.木笔花的名 书客 26.木兰的别名 新夷 27.曼陀罗花的别名 山茄子、风茄、恶客 28.金钱花的别名 子午花、润笔花、阇提花 29.凤仙花的别名 夹竹桃、羽客、金凤、指甲草、染指甲草、急性子 (凤仙花种子的别名) 30.乌莲花的别名 仙人花、连缬花 31.紫荆的别名 内消、蚍蜉 32.紫薇的别名 百日红、怕痒树、官样花、 猴郎达树、满堂红 33.石榴的异名 石醋醋、村客 34.桂花的别名 七里香、广寒仙、木樨、仙客、金粟 35.木犀的别名 九里香、严客、岩桂 36.酴醿花的别名 才客、木香、独步春、雅客、韵友 旋花的别名 豚肠草、筋根 37.款冬花的别名 赦肺侯、橐吾 38.罂粟花的别名 米囊花、象谷、锦被花、满园春 39.玉蕊花的别名 乌朕花、散水花 40.李花的别名 苇绡、俗客 41.梨花的别名 瀛州玉雨、鬼客 42.茉莉的别名 小南强、狎客、柰花、萼绿君、鬘华 43.玉簪花的别名 白鹤仙、花戚里、绿庄严 44.蔷薇花的别名 玉鸡苗、买笑、锦被堆 45.菱花的别名 水客、忠客 46.夹竹桃的别名 拘那夷、俱那卫 47.山矾的别名 七里香、幽客 48.锦带花的别名 文官花、海仙 49.杜鹃花的别名 山石榴 50.绣球花的别名 雪毬 51.玚花的别名 米囊 52.佛桑花的别名 照殿红 53.刺桐花的别名 鹦哥花 54.芙蓉花的别名 绮帐 55.木莲的谑称 醉客 56.木兰的别名 女郎花 57.含笑花的异 佞客 58.木棉花的别名 攀枝花 59.杏花的别名 及第花 60.林檎花的别名 月临花 61.橘花的雅称 隽客 62.棣棠花的别名 俗客 63.玫瑰花的别名 刺客、徘徊花 64.琼花的别客 65.鼓子花的别名 田客 66.赛兰香的别名 伊兰 67.红豆蔻花的别名 鸳鸯花68.丽春的别名 百般娇 69.石竹花的别名 洛阳花 70.蜀葵的别名 一丈红 71.郁金香的别名 紫述香72.夜合花的别名 乌赖树 73.向日莲的别名 夜合 74.金凤花的别名 好女儿花 75.红蓝花的别名 黄蓝 76.石蝉花的别名 玉蝉花 77.旋覆花的别名 滴滴金 78.秋海棠的别名 八月春、断肠花 79.素馨花的别名 花嬖倖 80.鸡冠花的别名 洗手花 81.山姜花的别名 含胎花

这些资料收集起来随时备查可比用起来在网上对比查找方便的多哩!磨刀不误砍柴工哦!

老鼠的别称

在我国,家鼠除老鼠、耗子的别称外,还有子神、社君、夜磨子、家鹿、耗虫等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它无可奈何的心态。 在《山海经》中,如《北山经》记有“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的寓鸟,还记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的耳鼠,另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的飞鼠。这些动物子虚乌有,全是想象的产物,与动物分类学无关。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有一些鼠名也很奇特,反映了古人对鼠的分类。鼯(shí)鼠,《尔雅·释兽》郭璞注:“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为(jué)鼠。”鼢(fén)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三》: “鼢小居田,而鼫大居山也。”鼨(zhōng)鼠,是一种有像豹一样斑纹的鼠。 《新唐书·卢藏用传》:“弟若虚,多才博物。陇西辛怡谏为职方,有获异鼠者,豹首虎臆,大如拳。怡谏谓之鼮鼠而赋之。若虚曰: '非也,此许慎所谓鼨鼠,豹文而形小。’一座惊服。”鼮(tíng)鼠,一种斑纹如豹的鼠。《尔雅·释兽》:“豹文鼮鼠。”郭璞注:“鼠文彩如豹者。汉武帝时得此鼠,孝廉郎终军知之,赐绢百匹。”

牛的别称

十二生肖以丑为牛,故称牛为丑。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丑,牛也。”牛有异名“土畜”。《魏书·礼志一》:“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故神兽如牛,牛,土畜。”牛牢(牢,乃养生畜的圈)大,故称牛为“大牢”。李时珍《本草纲目》:“《周礼》谓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古时帝王、诸侯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后专指牛。《大戴礼记》:“诸侯之祭,牛曰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牛称“一元大武”或简称“大武”。牛又被戏称“黑牡丹”。宋代苏轼《墨花》诗:“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也有人将“觳觫”为代称牛。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原为形容牛的恐惧样,后以为牛的代称。

虎的别称

老虎,通常人称 “兽中王”。它还有不少别称——

山君:这是据 《说文》的解释。《说文解字》注:“虎,山兽之君。”

于菟(读作屋途):这是古代楚国人对虎的称呼。(於菟)

李父、李耳、伯都:西汉扬雄所撰 《方言》中说:“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滩南楚之间或谓之李耳,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

大虫:晋干宝 《搜神记》:“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与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虫,亦名大灵。”

封使君:典出 《太平御览述异记》。据说汉宣城太守封邵,有一天忽然变成老虎而吃城里老百姓,当地有民谣说:“无作封使君,生不活民死食民。”使君,是人们对太守的尊称。这故事反映了人民对贪官的憎恨。

斑子:唐人戴孚 《广异记·斑子》一节说:“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有客在,宜速去也’。”

寅客、寅兽:十二生肖以寅为虎,故称。

兔的别称

“兔”字,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描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可见,至少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兔子就有了初步认识,并创造出了“兔”这个字。在一本记述后弈日常生活的书中也有“兔”字:“后弈猎于巴山,获一兔,大如驴,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这段描写充满神话色彩,说,这只野兔的形体竟然如同驴子一般大小,被逮住以后关到一只木头笼子里莫名其妙丢失了。

古代神话,相传月中有玉兔捣药,故称兔为“月精”、“月德”。唐代权德舆《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惟此瑞兽,是称月精。来应昌期,皓然雪彩。”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月德符征,金精表瑞。”

兔在古代,还有“明视”的雅称。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孔颖达解释:“兔肥则目开而视明。”

在有些地区,有些民族的语言中,对兔有一些特殊的称呼。比如,元代赵孟頫写过一首《兔》诗:“耳后生风鼻出火,大呼讨来飞鸣。”这里的“讨来”,是蒙古语,指的是兔。东北某些地区,把兔称为“跳猫子”。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只灰色的跳猫子,慌里慌张望外窜。”在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梵语中,则把兔叫做“舍舍迦”。

按照十二生肖的排序,卯属兔,有人便称兔为“卯畜”。至于民间“缺鼻”、“三瓣嘴”等兔的别称,就很好理解了,那是因为兔的上唇中央有一条裂缝,如鼻有穴。

龙的别称

中国神话中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

前人分龙为四种:

有鳞者称蛟龙,

有翼者称为应龙,

有角者称虬龙,

无角者称螭龙。

古文中有:"云螭"

文选·郭璞<游仙诗>之四》:“虽欲腾丹谿,云螭非我驾。” 吕延济 注:“云螭,龙也。”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一:“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明 高启 《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诗:“池生碧莲花,千叶光陆离。服食可腾化,游空驾云螭。”

马的别称

马的代称和别名很多。如“飞黄”,就是马,如果在讲马的成语中用上“飞黄腾达”那肯定是不错的。

飞黄是传说中周穆王巡视天下所乘坐的八骏之一,但在《穆天子传》中,天子之骏却是以下八种: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和绿耳。明代徐渭《赠陈君》诗云:“王良御八骏,技绝物有神”,可见这八个名字都可以指代马。

秦始皇也有七匹名马,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奔电,五曰飞翮,六曰铜爵,七曰晨凫。这七个名字也是马的代称。

除了八骏还有九逸,那是汉文帝的马。据《西京杂记》:“汉文帝有良马九匹……一名浮云,一名赤电,一名绝君,一名逸骠,一名紫燕骝,一名绿螭骢,一名龙子,一名麟驹,一名绝尘,号为九逸。”这九个名字也都代称马。

另外如三国名将吕布乘坐的“赤兔”,一说便知道指马;张飞的马名“玉追”;唐玄宗有马名“玉花骢”;宋仁宗有马名“玉逍遥”;唐魏王李继岌的爱马有“八百哥”“雪面娘”“衔蝉奴”等。苏轼笔下写到过“红妆照日光流渊,楼下玉螭吐清寒”(《韩干牧马图》);“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闻洮西捷报》),这“玉螭”“八尺龙”均指马。

羊的别称

1、胡髯郎,青鸟(太意外了)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古人说:羊一名胡髯郎,又名青鸟。”

2、长髯主簿、髯鬚主簿、髯须参军

《初学记》卷二九引晋崔豹《古今注》:“羊一名长髯主簿。”

今本《古今注·鸟兽》作“髯鬚主簿”。

《中华古今注》卷下:“羊,一名髯鬚参军。”

3、膻根

根据类说中的记载,膻根即是指羊。

4、珍郎

清异录中记载,武后喜欢吃冷羊肉,所以她特赐给张昌宗冷羊肉,并附上信札,上面写着:「珍郎杀身以奉国。」所以后世又称羊为「珍郎」。

5、卷娄

庶物异名疏上说:羊另一名称叫卷娄,庄子称舜为卷娄,便是因为舜的背脊弯曲。

6、夏羊

尔雅义疏中说:黑色的羊又称做「夏羊」,不论雄雌都有羊角。

7、胡须郎

博物志记载:没有羊角的称羖羊,又称胡须郎。

8、白沙龙

清异录上说:冯翊这个地方出产羊,而且取名叫做白沙龙,肉非常鲜嫩,吃过的人,都推说冯翊的白沙龙为世上第一。

9 白石道人:

事物绀珠上记载:羊另一别名为白石道人。神仙传上说:皇初平十五岁时,家人叫他牧羊,牧羊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见他品性温良谨慎,就将他带到金华山的石室,有意授道予他。皇初平的兄长见他久日未归,便四处寻访,经过整整一年也未见踪迹,后来有一日在市集上碰到一位道士,就向前问他,道士告诉兄长,金华山有个牧羊的孩童叫皇初平。于是就跟着这位道士前去,果然,皇初平在此,其兄向他问羊群的下落,皇初平回答说:在山的东边,其兄前往去寻视,只看见白石,并没有看到羊,皇初平说:「羊在这里啊!」但他的兄长仍然没有见到,初平于是前去喊羊,果然白石都变回羊群。今称羊为「白石道人」便是出于此。

10、嵩山君

搜神记上说:汉初齐国后裔梁文家中有一个祭神的祠堂,有一天祭祀时,突然从祭祀中放在座上的皂帐里传出人声来,而且自称为嵩山君,从帐中可看出它的须髯长垂颐下,于是便呼叫他,却听到它发出羊鸣声,一看之下,原来是袁公路家中畜养的羊,「嵩山君」的别称便是由这段记载而来。

11、独笋子

事物绀珠上记载:李栖筠家中畜养的羊,呼名叫独笋子。「独笋子」一名的由来便是出于此。

猴子的别称

在我国古籍中,猴子的别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另外:

马骝:

广东话,大概是因为孙悟空

猢狲:

王孙: 这个比较偏僻.

典出于《初学记》二九汉王延寿《王孙赋》:“原天地之造化,实神伟之屈奇。道玄微以密妙,信无物而弗为。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颜状类乎老公,躯体似乎小儿。”既是狡猾的野兽,脸孔却像个老头子,躯体却只有“小儿”大,当然是指猴子了。

柳宗元《憎王孙文序》:“猿、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如果猿是猴子,那么王孙应该是和猴子相近的东西,比如说山魈?

山花子:这个只在云南有称呼吧 ,在师宗的丹凤、雄壁、葵山三镇结合部的堵杂、大哨、小板桥河、新河等干彝人(彝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村子里,每年春节都要举办一种被称之为“绑山花子”的民谷活动。这种活动十分奇特。“山花子”是师宗民间特别是山区农村群众对猴子的别称,顾名思义,“绑山花子”就是捆绑猴子,而“猴子”本身却是由人装扮的。

鸡的别称

鸡的别称和指代词颇多,笔者仅从手头的资料就检索到六七十个之多,现粗加整理,按词语字数的多少排列于后,供广大联友撰写乙酉年新春联时参考:

(1)二字词语:三足·专栖·五德·玉羽·扑虎·司晨·朱公·朱朱·凫翁·充庖·守信·赤帻·花冠·酉禽·兑禽·妒敌·鸣桑·知廉·金禽·金畜·冠胄·祝祝·栖桀·栖埘·积阳·烛夜·啄黍·距锋·衔珠·喔咿·雄父·窗禽·巽羽·锦翅·德禽·翰音·羹本

(2)三字词语:山家凤·见类鸣·东方牲·会稽公·伺晨鸟·呼俦食·鸣必三·鸣地中·知时畜·知将旦·织竹护·秋侯子·钻篱菜·称将军·惊晓梦·惮为牺·傍舍栖·寒上距·德标五·戴冠郎

(3)四字词语:长鸣都尉·玉衡星精·白昼啼云·酉日将军·鸣与风应·拾虫哺狗·绛帻昂然

狗的别称

犬,戌,尨,庞,豺舅,地羊,黄耳,韩卢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它嗅觉很灵敏,能嗅出一百万多种物质的气味;听觉也很灵敏,能听到振动频率在十万赫兹以上的声音,而人只能听到三万赫兹以下的声音。狗又叫“犬”,但多作书面语。俗以十二地支之戌和十二生肖之狗相配,故以戌称狗。狗古称尨,《诗·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天使尨也吠。”毛传:“尨,狗也非礼相陵则狗吠。”马瑞辰通释:“龙,盖田犬,吠大之通名。”又称“庞”。又俗称“豺舅”,《尔雅翼·释兽二》:“豺:也传狗者豺之舅,遇豺狗,辄跪如拜状”。又称“地羊”,是古方言异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狗》:“犬,齐人名地羊。” 西晋的陆机,有狗名黄耳,曾为陆机传递家书,所以为狗的代称。又称“韩卢”,原指战国时韩国善跑的黑狗。《战国策·秦策三》:“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如驰韩卢而遂蹇兔也。”鲍彪注引《博物志》:“韩有黑犬,名卢。”所以韩卢泛指狗。

猪的别称

“猪”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别称。

使用频率仅次于“猪”的是“豕”。《左传·庄公八年》说:“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

猪又称“犭屯(tún)”,亦作“豚”或“肫(zhūn)”。本指小猪,亦作猪解。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方言》说:“(猪)有关东西或谓之彘”,“南楚谓之豨”。

猪还有许多有趣的戏称,如因面部黑色而称“黑面郎”。宋代孙奕《示儿编》说:“猪曰长喙参军、乌金。”“参军”是古时官名,猪因喙长,故戏称。“乌金”之名始于唐代,因有人养猪致富而得名。还有一种称法叫“糟糠氏”,乃因猪以糟糠为食,故称。宋代陶谷《清异录·兽》说:“伪唐陈乔食蒸肫,曰:'此糟糠氏面目殊乖,而风味不浅也。’”

M.年龄别称

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十岁以下称'黄口’。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十三-十五岁也称“舞勺之年”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十五—至二十岁也称“舞象之年”。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花甲重开:指120岁。    古稀双庆:指140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 得人惠顾说“借光”,归还物品说“奉还”,未及迎接说“失迎”, 需要考虑说“斟酌”,请人勿送说“留步”,对方到场说“光临” 接受好意说“领情”。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姓氏说“贵姓”; 问人住址说“府上”;请改文章说“斧正”;接受好意说“领情”; 求人指点说“赐教”;得人帮助说“谢谢”;祝人健康说“保重”; 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身体不适说“欠安”;

自己住家说“寒舍”;女士年龄称“芳龄”;称人女儿为“千金”; 送礼给人说“笑纳”;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请人赴约说“赏光”;对方来信说“惠书”; 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请人协助说“费心”; 言行不妥“对不起”;慰问他人说“辛苦”;迎接客人说“欢迎”; 宾客来到说“光临”;等候别人说“恭候”;麻烦别人说“打扰”; 客人入座说“请坐”;陪伴朋友说“奉陪”;临分别时说“再见”; 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

开始写作叫“动笔”,提笔撰文和作画叫“命笔”, 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写作过程的中断叫“辍笔”, 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个人亲自动手写叫“亲笔”, 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本人口授他人写叫“代笔”, 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文章韵味风格叫“文笔”, 皇帝书写的文字叫“御笔”,读后感写的文字叫“随笔”, 与题旨无关的话叫“闲笔”,结束后补充文字的话叫“余笔”, 细致的文字绘画叫“工笔”,请人书画的稿酬叫“润笔”, 无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笔”,动手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叫“执笔”, 文章写得好的地方叫“妙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 愉快地作文或作画叫“欣然命笔”, 好的文章或语句叫“成功之笔”。 在前段文章中为后段文章埋伏的线索叫“伏笔”。

THE END
0.浅解十二月雅称——论我们熟知的十二个月有哪些别的叫法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林杰《乞巧》有云: 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月之中最为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每年的七月都会被许许多多人再度说起,无数的少男少女,在那天,都会祈求月老给自己牵上一根红线,降下一桩好姻缘jvzquC41yy}/onnrkct/ew45d|89:|
1.古时十二个月的雅称,美极了!十二个月的那些唯美至极的雅称吧! 顺便看看你出生的月份叫什么名字! 01 一月 孟春、柳月、寅月、陬月、 太簇、初春、新春、端月、 岁始、肇春、初阳。 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正月又称端月, 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36:969Bd333:7898:2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