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何过七夕怀友送别思乡团圆织女苏辙记者王安石谢灵运书法家民族乐器千古名句

明朱之蕃《临李公麟画苏轼像轴》(局部)

苏轼在不同的年份和地点,在七月七日都有写七夕诗词的习惯。他的七夕诗词喜欢用鹊桥仙、菩萨蛮等词牌,这些词牌本来是用来写男女情爱的,但苏轼却用它们来写友情、亲情、思乡等主题,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突破。

他的七夕诗词中有赠给孙觉、陈舜俞等友人的,有与苏坚等友人互相应答的,也有写夫妻团聚、永不分离的。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七日,苏轼37岁,在杭州通判任上,当日,住在法喜寺,寺后有绿野亭,相传为王安石所建,傍晚时分,苏轼在亭中遥望吴兴,作诗思念老友吴兴太守孙觉(字莘老)。

宿余杭法喜寺寺后绿野亭望吴兴诸山怀孙莘老学士

徙倚秋原上,凄凉晚照中。

水流天不尽,人远思何穷。

问谍知秦过,看山识禹功。

稻凉初吠蛤,柳老半书虫。

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

追游慰迟暮,觅句效儿童。

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通。

烹鱼得尺素,好在紫髯翁。

苏轼望着吴兴诸山,为啥想起了孙觉呢?当时王安石正在推行熙宁变法,1071年,苏轼正是因为上书条陈新法弊病,激怒了王安石,苏轼自请出京任职,才到杭州做了通判。更早的时候,1070年,言官孙觉已被贬知广德军,徙湖州(吴兴)。当时太湖流域水灾泛滥,苏轼刚到杭州上任时,就被转运司安排前往湖州考察修筑堤堰的水利工程,因此见到了湖州知州孙觉。

苏轼《潇湘竹石图》(局部)

孙觉是黄庭坚的岳父,和苏轼同年进士,他们在政治上观点相近,《潇湘竹石图》就是苏轼为孙觉画的。苏轼见到孙觉后赠送了一首诗:“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意思是二人都被外放,远离朝堂已久,心灰意冷,不闻世事,今日相聚,如果谁谈论时事,就要罚酒一杯。

不谈时事,是因为不可谈,也谈之无用,还可能会担上“妄议”的罪名。但苏轼心里是有怨气的,他有一首七绝赠给孙觉:“天目山前绿浸裾,碧澜堂上看衔舻。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太湖洪水泛滥,在天目山前,水已漫到浸湿了裙裾,在碧澜堂上可以看人划船,但苏轼却说,这些都与我无关,我只是静静地、悠闲地看着水流入太湖。这就是一副摆烂的态度,对应了之前的诗句“耳冷心灰百不闻”。

王安石变法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兴修水利,但苏轼持不同意见,“谓主上好兴水利,利少害多”,还增加百姓负担。他的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了作品中。如1072年10月所作的《汤村开运盐河雨督役》质疑开盐运河,不恤百姓:“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乌台诗案”中,审查人员就搜罗出了相关诗句,如赠孙觉诗中的“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观潮诗中的“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指控苏轼讥讽朝廷水利难成。

这首七夕赠孙觉的诗也成为苏轼讥讽朝廷大政方针的“罪证”,“水流天不尽”“秦过”“禹功”“北望苕溪转,遥怜震泽(太湖)通”,其实还是隐晦涉及水利问题,苏轼在御史台被审查时说此诗无讥讽之意,后来终是无奈招认了。

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七日,苏轼39岁,仍在杭州通判任上。当日,陈舜俞(字令举)专程来杭州道别,苏轼作《鹊桥仙·七夕》(缑山仙子)送陈舜俞。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这首词虽用鹊桥仙词牌,却不是写男女情爱离别,而是以“缑山仙子”王子乔乘鹤飞仙的故事,抒写朋友离别。苏轼开解友人,别学“痴牛呆女”,而应超凡脱尘。“举手谢、时人欲去”,仿佛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天风海雨”是追忆曾经一同泛舟游玩的情景,朋友相逢,是前缘早已注定,如今别后,如风雨飘散,不知人在何处,让人感慨。

陈舜俞与苏轼交往甚笃,1070年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1074年王安石罢相,陈舜俞复出为官,这首送别词就是写于这一年。第二年王安石再次拜相,陈舜俞又被贬,便弃官隐居,1076年去世。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七日,苏轼44岁,在湖州知州任上。七月七日有晒书画的习俗,苏轼也照例翻出书画曝晒,见到一幅表兄文同(字与可)赠送的《筼筜谷偃竹》,文与可已于当年正月二十日去世,如今苏轼睹物思人,痛哭失声。

文同《墨竹图》

当日,苏轼作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记叙了文与可和苏轼、苏辙的书信往来、交往趣事。

当晚,苏轼又作《渔家傲·七夕》(皎皎牵牛河汉女):

渔家傲·七夕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

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

鸟散馀花纷似雨。汀洲蘋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

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这首词主要是抒写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与当日苏轼见画思人不无关系。《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不仅记录了苏轼和表兄文与可“亲厚无间”的情谊,也提到了苏辙,曾送给文与可一篇《墨竹赋》。苏轼想起去世不久的表兄,想起天各一方的弟弟,都说天上牛郎、织女难相见,“望断”碧空,亲人散落各地,无处可寻,只能在梦里相见。

“芳草生春浦”化用南朝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典故。谢灵运很欣赏族弟谢惠连,每当他写文章时,见到这位小弟就能想出一些佳句,史书记载,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就是忽然梦到谢惠连才写出来的。苏轼用这个典故,怀念表兄、弟弟等亲友,再合适不过。

“鸟散馀花”“汀洲蘋老”也暗喻了亲友离散。本来无情的明月,在这七夕之夜,在苏轼眼里,却是“多情来照户”,不免让他想揽取月光,送他归去,与亲友团聚。

写这首词后21天,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逮捕入狱,下狱一百零三日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七月七日,苏轼45岁,在黄冈任黄州团练副使。继室王闰之来黄州已将近两个月,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相会。苏轼登上邻近临皋亭的朝天门城楼,即景生情,作《菩萨蛮》二首,以示夫妻团圆、永不分离的愿望。

菩萨蛮·新月

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

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

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

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

菩萨蛮·七夕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

枕上梦魂惊。晓来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菩萨蛮·新月》写了夜幕初降,织女梳妆打扮准备与牛郎相会的时刻。看到“弯弯月”“孤光未满”,苏轼担忧夫妻难以团圆。他看着弯弯月如“玉帘钩”,仿佛看到了织女在梳洗妆扮,自然也就联想到了妻子在楼上梳洗的情景,熟悉的场景曾在“小轩窗,正梳妆”一句中有体现。七夕本是女子向织女“乞巧”的节日,但妻子王闰之本就善于言辞,她不愿乞求心灵手巧或才能智慧等,只想乞求人间无别离。夫妻分离之恨,织女应该知道是什么滋味。

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绘:牛郎织女鹊桥会

《菩萨蛮·七夕》写了牛郎、织女即将分离的拂晓时刻。天上落下的零星雨点,就是牛郎、织女别离的眼泪。牛郎、织女相逢虽然短暂,但他们的恩爱感情与天共长,不会衰竭。常说“只羡鸳鸯不羡仙”,苏轼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会,但“终不羡人间”,因为人间实在是太苦,度日如年。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七月七日,苏轼55岁。在钱塘,任杭州知州。苏轼在元祐四年(1089年)至元祐六年(1092年)任杭州知州,苏坚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监税官),苏轼是四川人,苏坚是福建人,两人客居杭州多年,在七夕不免顿生思乡之情。当日,苏轼和苏坚各作一篇以织女、织机为主题的词,以解思乡念远的愁绪。

鹊桥仙·七夕和苏坚

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

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

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

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䌽舫。

苏轼在这首词中,先是表明想“乘槎归去”,又感叹与故乡隔着“万里”的沱江、汉水,归途无期。然后又一扫愁绪,说我们都是放任自然、天性不羁之人,让我们为旧曲赋上新词,尽情欢唱吧,“人生何处不儿嬉”,今夜就去观看朱楼上、彩船上“女儿乞巧”等娱乐嬉戏,共赏良辰美景。

除了写七夕诗词,1086—1087年,苏轼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七夕所作多是代皇帝草拟文书。1092年七夕,他在扬州,与晁端彦、晁补之相约到大明寺评比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的井水优劣。1100年,被贬为琼州别驾的苏轼,移居合浦,当年七夕,他从程邻(字钦之)处借来了钱易(字希白)的书法作品,观赏并题跋,作《跋希白书》。

苏轼过七夕,并不只是歌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或“乞巧”的传统习俗,而是表达自己在不同阶段和境遇下的心情和心愿。他的七夕诗词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文人、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艺术家等多重身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参考文献:

《全宋词》

孔凡礼《三苏年谱》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小虎队”解读中国传统最浪漫的节日——七夕节【七夕诗词歌赋】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创作了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千古佳句,让我们一起感受下中华璀璨的诗词古韵中,七夕的浪漫唯美吧! 【七夕习俗】七夕节有着各种各样的民间习俗,小朋友们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乞巧的文化吧! 一、穿针乞巧相传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二、投针验巧jvzquC41yy}/onnrkct/ew465ry28=g
1.董卿推荐的国学常识100题,看你能答对几题!孟子孔子公孙龙嬴政D、七夕节 解释:语出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元夕即元宵节。 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解释:古代长度单位。《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也。 jvzquC41f{428<3eqo5bt}neng5GXRGDHO917=8;C5^/j}rn
2.【网络中国节・七夕】跨越千年的浪漫,藏在这些时光里随着时代演变,七夕从最初的 “星象祭祀”,逐渐成为兼具 “爱情象征” 与 “生活仪式” 的节日:古代女子会在七夕 “乞巧”,通过穿针引线、投针验巧,祈求手巧与幸福;文人墨客则以 “七夕” 为题,写下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的千古佳句。 jvzq<84d{o4hcwkvx4dqv4eou5dqwygpv526?74:6;2
3.中国古诗词疆(jiāng)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shǔ)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 15、醉落魄·咏鹰(清代-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tǎn)貂(diāo)裘(qiú),略记寻呼处。 jvzquC41yy}/{~|gpoo/exr1ujodk8rkpipv1<=35;?90qyon
4.“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他们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文旅新闻8月20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市总工会、市妇联联合举办的“我们的节日·七夕”单身青年联谊会,受到广大单身青年追捧;今日七夕节,晚上7时,在城区仲景大道与新华路交叉口楚汉园内的盈盈桥畔,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和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将共同举办“七夕节起源地 坐看牵牛织女星”公益活动,讲解 jvzquC41yy}/2:s{0et0j}rn1pkxu8724551:8741unpy68:85?50qyon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婵娟诗词赏析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10.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B)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jvzq<84yyy4vpsx0eqs0|8>58;;10qyon
6.关于情人节祝福诗词大全情人节祝福诗词1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看看。 3.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4.相见真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5.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jvzquC41okv/t~nygp4dqv4ygp~vg8xjkeo06:8:954ivvq
7.青听崇州丨七夕节不只有“爱情”织女星牵牛星古往今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被文人墨客赋予独特的意象,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七夕节便是其中最浪漫的一个。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七夕节的习俗不仅在我国广为流传,日本、朝鲜、越南等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也有庆祝七夕节的传统。 jvzquC41ewr/uxmw0eun1j49;;>34=73a3823:<69:
8.七夕诗句经典古诗大全11篇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jvzquC41yy}/hjgkcq4dqv3ep1nbq€jp14?69=3jvor
9.关于清明节的佳句范文清明节祭扫亡灵,寄托哀思,表达对故去亲人、英雄的怀念;端午节赛龙舟,系香袋,为屈原投粽江中;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或团圆或思亲;重阳节插茱萸,赏,传承敬老美德;春节除夕守夜,贴春联,人人长一岁……一个节日就是一朵璀璨的文化之花,多少文人墨客真情流露,吟诗作词,留下了他们的千古佳句,来寄托他们对这些节日的赞颂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9424ivvq
10.下一篇:奥巴马的演讲中秋古诗词范文然而现今,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对舶来的外国节日趋之若骛,他们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很少能说出秦少游笔下美丽的“七夕节”;他们对于“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却能准确的说出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可以说这些现象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此,我们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词的学习与传统节日融合起来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94524ivvq
11.于文华唯美演绎《鹊桥仙》七夕,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秦观的《鹊桥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这是一曲纯情的爱jvzquC41yy}/eww0ep5fp}4if1813@5:465u49692:85a>75;3;:2>3ujvsm
12.书写悠远的节日礼赞源于文物的启发,《古韵新声》七夕节目巧妙构思了歌曲《鹊桥仙》《愿予今兮》、女子群舞《绣影叠香》、男子群舞《魁星点斗》和舞蹈杂技《牛郎织女》等13个文艺节目,将千古佳句转为低吟浅唱,妙笔丹青化作曼妙舞姿。在介绍女儿乞巧的节俗时,专家先解读了古籍《开元天宝遗事》,赏析了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随后,身着古装的姑娘们, jvzquC41ogoxgw3ioy4dp8724431:8621euovnsva5;:6=7:20nuo
13.中秋节诗词佳句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节诗词佳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实施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各民族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48: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