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七夕节,总是不免会提及到“牛郎和织女”的“鹊桥会”。中国古代,最早涉及这则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两汉之间的《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不但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之“牛郎织女”的文学源头,更被《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也赞其,写得“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一、《迢迢牵牛星》——古代情诗的“无冕之王”《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这部诗集,根据现代人的相关考证,可以确认是产生于两汉之间的作品。在它之前,《诗经·小雅·大东》里面,已经有提到织女星和牛郎星了。
所以,现在我们读这首诗时,会发现在诗的第一句中,“牵牛星”还是最初的天神形象。但是到了诗的第二句,“皎皎河汉女”中“河汉女”,也就是“织女星”,就已经有了“人”的模样了。
这个故事,就是我们如今熟知的一年一度“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由来。但是,织女因为太思念牛郎了,所以“终日不成章”。她一直在那里心不在焉,始终没有办法制成布匹。
王母娘娘让她织的是白云,可是她心情不好,织得不成章法,然后她一着急就开始哭了。她这么一哭,眼泪就滴滴答答地落到了人间,成了人间的雨水。
二、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与《迢迢牵牛星》对比
但是,后世写牛郎织女爱情的诗篇,最出名的还是要数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还因为写这首词得了一个外号,叫做“古之伤心人”。
《鹊桥仙·纤云弄巧》——北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的知名度,丝毫不逊色于《迢迢牵牛星》的原作。特别是最后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谓是千古绝响。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却节选了这对爱人终于在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精彩瞬间。那一天,天上的“云”和“星”都是活的,所以它们才能“弄巧”、“传恨”。
结语
这不光是因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从字面上看起来更加容易理解,同时也是因为秦观在他的词作里面,还提到了一个长时间存在的话题:爱情,到底经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女方经常会说一句话:七天不联系,就当是自动分手。现在社会科技发达,一个人要和另外一个人见面,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啊!
在这种情况下,分开七天,大家也可以发发信息、打个电话、开个视频什么的。如果连这些都没有做到,那么年轻人们就认为,对方是在“冷暴力”,于是这就等于“自动分手”了。
但是,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恰好是对这种观念的最大否定。最后的“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是朝朝暮暮”,就是最好的答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