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银烛的光亮映照着冷清的屏风,宫女手执绫罗小扇,扑打着萤火虫。
夜色中的石阶清凉如冷水,躺卧着凝视天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
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宫女生活的诗,画面感十足。前两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了深宫生活图景,精美的蜡烛发出秋光,照在画屏上,宫女用丝质团扇扑打流萤,既体现出宫女生活的凄凉孤独,又暗示了其被遗弃的命运,因为秋扇常被用来比喻被遗弃的女子。后两句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宫女坐在皇宫石阶上,仰视天上的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让她心中充满幻想,含蓄地表达了她对真挚爱情的追慕向往,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深深感慨历史长河中,每个七夕之夜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鉴赏:全诗以景开篇,“烟霄微月澹长空” 描绘了一弯月牙高挂夜空的景象,透着孤寂,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渲染了悲伤气氛。“银汉秋期万古同” 既写出银河的永恒,也暗示了牛郎织女需永久分居两地的凄凉。“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则直接点明主题,指出每年的七夕,他们的欢情与离恨都在此夜汇聚,将牛郎织女相聚时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他们爱情的可悲可叹。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此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
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今晨的别浦笼罩在阴暗中,午夜的罗帷充满了忧愁。喜鹊已离开,穿过了明亮得可穿针线的月亮,花朵飘进了晾衣的高楼。
天上的明镜被分成两半,人间的人们仰望那如玉的月亮。钱塘江边的歌妓苏小小,又度过了一个秋天。
鉴赏:此诗首联通过对比,对诗人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层的刻划;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其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颈联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进行渲染;尾联貌似平淡,其实蕴含无限缠绵的情思。全诗构思新奇,抒情深细,语言工整,妙语天成。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迢迢牵牛星
两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银河的东南方向,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鉴赏:这是我国古代较早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题材的五言诗。诗中通过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描绘织女织布的情景,又以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表现其因相思而无心织布,以泪洗面。“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看似说银河并不宽,实则强调两人虽相距不远,却只能 “脉脉不得语”,完整地讲述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难以团聚的悲情故事,情意真挚,境界深邃。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织女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搭长桥的喜鹊们已经完工。 怎样能将世上的死别,去换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鉴赏:此诗开篇描绘出七夕之夜,织女乘坐鸾车,凤幄开启,星桥上喜鹊纷纷飞回的奇幻场景,营造出浪漫且神秘的氛围。后两句笔锋一转,诗人由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聚,联想到人间那些生死永隔、再无相见之日的离别,发出了怎样才能用世上无期的死别,去换得像牛郎织女这般每年一次相逢的感慨。李商隐妻子早逝,他借七夕牛郎织女的故事,将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无尽哀伤融入其中,全诗想象丰富,从天上的神话场景过渡到人间的现实情感,语言优美精致,情感真挚深沉,借景抒情,诗意在虚实交错间纵横驰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境 。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轻盈的彩云在天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天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若是两情相悦,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鉴赏:此词堪称七夕诗词中的千古绝唱。上阕开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将织女的手艺与离愁别恨融入景中,展现出织女可爱美好的形象和不得与爱人相聚的遗憾。“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描绘出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美好时刻,强调这一瞬间的珍贵,胜过人间无数次的相聚。下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形容二人相会时的柔情与相聚时光的短暂虚幻。“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为点题之句,既点明了牛郎织女爱情的难能可贵,又高度凝练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情观,即坚贞不渝的爱情无需朝夕相伴,立意高远,感人肺腑。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草丛中的蟋蟀鸣叫个不停,梢头的梧桐树叶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由眼前之景,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只能一年一次短暂相会,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喜鹊搭桥,一年才能相见,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鉴赏:词的开篇描绘出七夕时节,草丛中的蟋蟀鸣叫,惊落了梧桐树叶,人间与天上都弥漫着浓浓的哀愁。天上的云阶月地,仿佛被千重关锁阻隔,即使有人乘槎往返,也难以相逢。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一年才得一见,他们的离情别恨想必无穷无尽。词人不禁猜想,此刻的牛郎织女莫不是又处在离别之中。最后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用天气的变幻无常,来比喻牛郎织女爱情的波折坎坷,也暗示了人间爱情的艰难。这一年七夕,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离居在外,她将自己与丈夫的分离之愁,融入到对牛郎织女爱情的描写中,借天上的爱情悲剧抒发人间的相思之苦,词风凄婉动人,情感深沉细腻 。
菩萨蛮·七夕
宋·苏轼
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
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黑夜即将过去,太阳即将出现。五更天时银河斜转月落大地。牛郎织女从梦魂中惊醒过来,泪涕纵横,天上落下了细小的雨点。
牛郎和织女虽然是短暂相逢,但却永远和天一同存在。他们始终不羡慕人间的生活,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日子难过。
鉴赏:本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七月。东坡继配王闰之来黄已近两月。是年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相会。东坡登上邻近临皋亭的朝天门城楼,即景生情,作此词。 这首词写的时令为“更阑月堕星河转”的拂晓时刻。此词上片写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的依恋难舍之绵绵深情;下片写七夕之晨牛郎织女分手后的伤离恨别的心态。全词立意新巧,构思独特,道出了人生的深奥哲理,显露出希冀夫妻团圆、永不分离的美好愿望,蕴藉隽永,令人回味。
鹧鸪天·当日佳期鹊误传
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由于当初鹊鸟误传了相会的日子,牛郎和织女至今仍是愁苦不已的神仙。鹊桥在天上的银河岸边形成,人则在轻歌曼舞之中。
七夕时欢娱一夜,之后却分别一年。离别多而欢娱少又能拿上天怎么样?或是心知此次相会不长久,眼前的月亮也没有圆满。
鉴赏:在广东陆安(海丰)一带的民间传说中,牛郎和织女本为天上的神仙,婚后两人过于相爱以致荒废了工作,天帝愤怒,命乌鸦前去传话,但乌鸦笨嘴拙舌,误传作两人须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会一次。大概于某年七夕时,词人以此传说为切入点来吟咏七夕,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此词上片写因鹊鸟之误造成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的遗憾,下片写牛郎和织女对此遗憾的无可奈何以及离愁别恨。全词写得淳朴自然,颇有民歌风味,以强烈对比而造成艺术效果,抒发了词人对不合情理之悲剧的无可奈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