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故世人曰:“梁祝化蝶逝人间,牛织隔河鹊桥见。孟女长城寻夫泪,白许巧遇断桥缘。”此情凄美,皆可歌可泣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专属!为你呈现古诗词里的中式浪漫,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探寻那份跨越千年的浪漫情怀。
在古代,勤劳智慧的织女是传统女性的偶像,在农历七月初七,少女们便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后来因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传说,七夕被赋予了爱情和浪漫的色彩。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这个节日还有很多美好的寓意。七夕,不只有爱情,还有人们对勤劳与智慧的美好祈愿。爱,是世间最美好的字眼,温润如玉,暖若春风。爱,是永恒的诗意与浪漫,鹣鲽情深,佳期如梦。 星河长明,喜鹊当空,秋风白露七夕至。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让我们在古典诗词中,遇见生生不息的浪漫!遇见朝朝暮暮的深情!
今天,一起透过古诗,领略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吧。
七夕
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鉴赏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相传天上织女牛郎每年一度的相会即在此时,因此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成了一种习俗。相传织女在天上是专司织造云霞的仙女,所以被视作心灵手巧、聪慧美丽的象征。凡间的妇女在这天晚上要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赐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因此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告别小姑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从此句可看出七夕应算是过去姑娘们极为重视的日子了。
七夕可谓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里妇女活动的一项内容是乞巧——“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权德舆《七夕》)、“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唐代祖咏《七夕》)都是描述妇女乞巧斗巧情形的佳句。但杨璞此诗却以不以为然的口气,对此质疑道:“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显然,作者这话并不是指对人间小儿女而言的,诗中所谓的“巧”,应是杜甫诗中所说的“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赠李白》)的“机巧”,首先是针对官场,其次是针对小市民社会而言的。因为在那些场合充斥着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用《红楼梦》的话说: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是全挂子的武艺。所以这首诗是借题发挥,针砭时弊。今人说,灌水要有新思路,抬杠要有新招数。此诗别出心裁,剑走偏锋,从艺术上看也有新意。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民间节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
《吴歈》
清·蔡云
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
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女孩子们在七夕这天打扮得庄重、漂亮,约上邻里、朋友,在溶溶月光下摆好桌子,置茶、水果、巧果等,配上鲜花几朵、红纸几束,花前置小香炉。大家焚香礼拜后围坐桌前,一面吃巧果,一面仰望织女星默念心事,乞求手巧貌巧,乞求家人身体健康,乞求嫁如意郎君等,玩到半夜才尽兴散去。
七夕
唐如山
心生见喜挂眉头,能得佳人日月留。
织女牛郎鹊桥会,只求岁岁若今尤。
七月初七,幸福如期。七夕是一年中最浪漫的日子,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七夕》
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古时在七夕这天还有男子曝书,女子晒衣的习俗,古人选择七月七日晒书曝书,是因为七夕刚刚经历阴雨连绵的夏季,正值天高云淡、气候干燥的初秋时节,阳光充足却不甚毒烈,能起到干燥去霉的作用。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分别已久的牛郎和织女,终于在七夕这天重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我们能再次相逢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那一定是世间最珍贵的礼物。“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心相爱的两人,只要两情相悦,彼此心灵相通,即便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更有乐趣。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北宋高邮(今江苏高邮市)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文学家、婉约派词人。秦观诗词高古,文丽思深,长于议论,感人至深。
七夕二首·其二
唐·德容
织女牵牛送夕阳, 临看不觉鹊桥长。
最伤今夜离愁曲, 遥对天涯愈断肠。
古时的七夕佳节,女子们都聚集欢会,乞巧求福。而德容却没有这个心情。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沉醉东风·七夕
元·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 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 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 月转过梧桐树影。
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女子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在小令中,作者化用唐杜牧《秋夕》,绘制成一幅静夜(望天河)图,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意境。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因此此曲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 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为农历七月初七之夜。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相会。后附入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寿等活动。
七夕曝衣篇
唐·沈佺期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 披香画阁与天连。灯火灼烁九微映, 香气氛氲百和然。此夜星繁河正白, 人传织女牵牛客。宫中扰扰曝衣楼, 天上娥娥红粉席。曝衣何许曛半黄, 宫中彩女提玉箱。珠履奔腾上兰砌, 金梯宛转出梅梁。绛河里, 碧烟上。双花伏兔画屏风, 四子盘龙擎斗帐。舒罗散縠云雾开, 缀玉垂珠星汉回。朝霞散彩羞衣架, 晚月分光劣镜台。上有仙人长命绺, 中看玉女迎欢绣。玳瑁帘中别作春, 珊瑚窗里翻成昼。椒房金屋宠新流, 意气骄奢不自由。汉文宜惜露台费, 晋武须焚前殿裘。
七夕节,这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传统节日,源自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承载着人们对纯真爱情的无限向往。
迢迢牵牛星两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感情浓郁,真切动人。全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诗主要写织女,写牵牛只一句,且从织女角度写,十分巧妙。从织女织布“不成章”,到“泪如雨”,再到“不得语”,充分表现了分离的悲苦。诗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抓住了细节,如“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同时,“札札弄机杼”又是动态的描写。这样,人物就在这样的描写中跃然而出。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古人写牛郎织女分离的痛苦,多是抒发自己内心的离别之苦,这首诗就是描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小扇子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已深了,寒意袭人,可宫女还没去休息,而是久久眺望着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是牵牛织女触动了她的心事:感动真挚的爱情,什么时候我也能拥有呢?
借牛郎织女分离的痛苦,描绘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鹊桥仙·七夕宋·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今夜是牛郎织女会面的好时光,这对相会的夫妻懒得再为耕织忙。寂寞的群仙要生妒嫉了:娇美的月亮姊姊蹙紧了娥眉,风阿姨兴风吹雨天地反常。相见匆匆忙忙,短暂的聚首真不如不见,重新搅起离别的忧伤。见面的欢乐总不抵久别的愁苦多,反倒又增添了新愁带回品尝。
范成大这首词也是一首应时之作,但写得很有特色。词的上片写一年一度的双星会,竟也为群仙嫉妒,巧妙地反衬出双星一会之何其难得,匠心可谓独运。下片写难得的聚首,却是“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着意强调了牛郎织女的悲剧命运,他们年复一年,旧愁未去,新愁又至,亘古不改,能不令人悲叹!对照秦观同题词中的那一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超脱豁达,本词的悲剧意味就尤觉浓重了些,惟其如此,它对人生的感知似乎来得更真切,更实际。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诗人的结论是,一年一度七夕之会,不是因为仙人们盼着相聚,而是因为他们喜欢别离。论据有三:其一,以神仙之能,「河汉清且浅」,什么时候不能跨越?非要等深秋时节,可见期待并不迫切。其二,相会时刻,偏又有一搭无一搭的,眼看「清漏渐移」,两岸微云却迟迟不曾相接,可见态度并不庄重。其三,关于七夕,只有用瓜果吸引蜘蛛结网的「乞巧」风俗,从没听说牛郎织女如何酬谢辛苦搭建鹊桥的鹊儿们,可见心情并不激动。之所以反诘神话,是因为作者深感人间相会的宝贵:期待是那样迫切、态度是那样庄重、心情是那样激动。而神话虽然动人,细究起来,全不能传达出这些体验之万一。
《夺锦标·七夕》元代·张埜凉月横舟,银河浸练,万里秋容如拭。冉冉鸾骖鹤驭,桥倚高寒,鹊飞空碧。问欢情几许?早收拾、新愁重织。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
谁念文园病客?夜色沉沉,独抱一天岑寂。忍记穿针亭榭,金鸭香寒,玉徽尘积。凭新凉半枕,又依稀、行云消息。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
今年七夕,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愿你笑靥如花,愿他温柔如初,愿你们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情人节,愿所有的爱情都能被岁月温柔相待。
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岁岁今朝。天上鹊桥,人间乞巧,七夕节,是情人节,也是女儿节,是浪漫,也是祝福。愿你相信爱,也学会爱自己。一起去爱,去笑,去生活,去绽放。有所期,也有所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