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中的清明习俗,勾勒出悲喜夹杂的清明图景澎湃号·媒体澎湃新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将清明节气的伤感基调描绘的淋漓尽致。淅淅沥沥的凄雨之中,人们扫墓祭祖、缅怀故人,心怀感伤。然而,在民俗学者看来,悲伤并不是清明的全部。在这个时节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自古中国人就有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习俗,为这个节气增添了生机和欢乐。通过古代的绘画作品,我们不难勾勒出悲喜夹杂的清明图景。

蹴踘屡过飞鸟上

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说明在唐朝时蹴踘就是清明习俗之一。《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大臣们一起踢足球的情景。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诗就描绘了踢球的技艺。陆游《春晚感事》云:“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可见在宋代“寒食蹴鞠”民俗活动的广泛性。

《宋太祖蹴鞠图》原作为北宋苏汉臣,元代钱选临摹,现藏上海博物馆。该画设色淡雅,用线古拙。钱选题识:“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若非天人革命,应莫观之,言何画哉。”表现出了对此画仰慕已久的心情。明代文人唐文凤曾作《题蹴鞠图诗》,诗中云:“军中之乐谅亦宜,青巾白袍大耳儿。历年三百开洪基,紫衣穆穆善容仪。荧煌烛影难逃讥,黑帽绿衫燕尾眉。翩然对蹴手揽衣,相业曹随继萧规。昭辅大面兼丰颐,侧身注目从旁窥。太尉粗俗纷鬓丝,平生羔酒香凝卮。衣色淡黄巾色缁,石郎并肩立不移。是中年老茁白髭,姓名未识知为谁。”证实前面踢球者为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后面观球者为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

游子寻春半出城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阳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唐朝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描写了清明踏青的习俗。元代画家王振鹏的《驭马踏青图》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情景。

清明踏青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到了唐朝,已成为一种时尚。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诗句。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生动描写了清明踏青的情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古人的踏青旅行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

《驭马踏青图》纵162厘米,横79厘米。画面的远处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峰顶之上尚有积雪,苍松翠柏耸立山间,长青缀绿。山前湖面碧波涟漪,峋石凸起,岸边嫩草丛生,一棵柳树弯挺直上,叉枝交错,柳条初放,随风飘舞,几只春雀或飞翔,或止立,嬉戏枝间。人物衣着厚实,让人感觉到春寒料峭。御花园内,五位宫妃贵人沐浴着初春和煦的阳光,骑马踏青。其中三人立马交谈,欣赏园景,有说有笑,神情自若。另外两位策马扬鞭,飞奔驰骋,尽情享受春光的温暖和游骑的快乐。此画构图严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人物突出,主题鲜明,寓意深刻,清新舒畅,画技超凡,精湛细腻,堪称是工笔绘画的精品力作。

高架秋千红袖多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代诗人韦庄的《麟州寒食》描写了清明打秋千的习俗。清代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之《杨柳荡千》描绘了这一情景。

清明打秋千最初主要是女性。《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宋时期,打秋千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元明清三代,由于清明打秋千随处可见,竟然把清明节称为“秋千节”,可见打秋千风俗之盛。据传,打秋千可以驱除百病,把病毒荡走飞走,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月曼清游图册》生动地描绘了宫廷嫔妃们一年十二个月的深宫生活。《杨柳荡千》描绘的是清明景色:杨柳舞于春风,杏花映于春水,芳草萋萋,嫔妃宫女走出闺房,在草地欢嬉,秋千架上,一位妃子的身姿轻盈如燕。宫女们看着主人在秋千上飘动的身影,在指指点点评赞着,一宫女靠近秋千,做护卫状。此图表现了主仆之间亲近的关系。画家以工细流畅的线条和亮丽鲜活的色彩将嫔妃们描绘成身材修长、体态轻盈、秀润飘逸。在技法上,此图所绘人物造型生动准确,笔致工细严谨。

此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31.8厘米。一侧配有清代梁诗正的题诗:“东风二月拂人和,高架秋千红袖多。五色衣裳耀明锦,綵云相映掠空过。绿杨红杏媚春晴,才到花朝洲景成。闲闘身轻踏空舞,天风吹度佩琼声。”

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写了一群儿童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欢快心情。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春瑦纸鸢图》描绘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

古时,清明节放风筝很盛行。《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还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病症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气远离自己而去了,故又叫“放断鹞”。《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春瑦纸鸢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齐白石《石门二十四景》之一。画家以写意的手法,描绘了峭壁山石一片葱绿,旁边一树冠枝繁叶茂,绿树翠风,生机勃勃。在山石之上,一红衣少年手中的风筝已飘向高高的空中,另一褐衣老者似在指导少儿放风筝。上有题识:“仰观万丈落儒冠,一线欲飞云际寒。不见木鸢天上去,诸君尘世未曾看。”

1910年,湘潭名士胡廉石请王仲言为自己住在石门附近的景色拟定了24个题目,再委托齐白石按题作画。齐白石精心构思,数易其稿,历时3个多月,才完成《石门二十四景》这组作品。《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记录了创作过程,说:“廉石和仲言,都说我远游归来,画的境界,比以前扩展得多了。”生活中最平常的风景、最简单的事物、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在齐白石的笔下妙趣横生,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

THE END
0.关于清明的六种表情城隍祓禊寒食节上巳节介子推清明时节在杨柳青青的河岸边流连的人看着逝去的春水,也想及逝去的亲眷,民间便有了“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拔除岁秽”这样的对先人招魂的仪式。此外,另一个重要的节日——寒食节也在三月初,现在清明节最重要的上坟仪式原本是寒食节的习俗,如《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jvzquC41f{428<3eqo5bt}neng5J3R6X6H>17;6F9F:/j}rn
1.清明将至,祭祀礼仪需做好这几点风俗二十四节气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期很长,10日前和8日后皆可扫墓祭祀,有的地方甚至长达一月。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3F\1EAJ277<38=I0jvsm
2.祭拜素材祭拜图片祭拜素材图片下载立即下载 棕色插画寒衣节祭拜祖先海报 立即下载 蓝色手绘中国传统节日七月半祭拜祖先鬼节中元节UI手机海报 立即下载 家谱封面图片 立即下载 清明节扫墓叩头行礼祭拜清明元素 立即下载 清明节扫墓卡通人物PNG清明元素 立即下载 卡通可爱女孩放风筝吃青团传统习俗清明手绘元素插画节气 立即下载 水墨春天清明节雏菊水果青团祭拜焚香psd jvzquC41yy}/7:rk|0ipo8xq/u{dcr439;623>3jvor
3.潍坊寿光市:清明节中的习俗清明节习俗很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习俗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主题,即清明节的含义有两个,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生动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清明假期,很多人都有出游计划,来看一下天气情况。记者从寿光市气象部门了解到,4月4日阴转晴,气温回升,最高温度14℃,最低气温2℃;4月5日多云,最高温度19℃,最低温度7℃。希jvzquC41uf~x0rvknw4dqv4ujcxf1bX2{OY15WoW6OJB{7mvon
4.一图看懂清明节的这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吗?一图看懂|清明节的这些传统习俗你知道吗? 央广网济南4月4日消息(记者李舜)每到清明节,人们不仅要追思逝者、缅怀先辈,还有许多传统习俗,你知道有哪些吗?jvzquC41yy}/eww0ep5tf8lf1463499261z32;7262:`7;:9:7=32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