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源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二、端午节的传说
1、纪念屈原说
相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为了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后,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4、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但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三、端午节·习俗
端午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上油糍粑、大蒜、粽子。还有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粽子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粽子,当时人们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品。
赛龙舟历史悠久,已流传两千年以上,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在端午节,人们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洒于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阳性,古人认为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午时驱邪最佳,所以端午当天有取“午时水”的说法,用来煮饭、烧水、煮汤,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节禁忌一:忌游泳
端午节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当年的屈原,就是在这天跳进江中自尽的,老人们怕遇见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所以这天是不能下河游泳的。而且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粽的习俗。
端午节禁忌二:忌吃娘家粽子
其实端午节自古以来便有归宁的习俗,也就是回娘家,但是千万不能吃娘家的粽子,吃了会倒霉运。因为以前物资比较匮乏,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在端午节回娘家吃粽子会增加经济压力,后来就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不要再回娘家吃粽子,一方面防止娘家生活越来越差,另一方面是避免带走娘家福气,影响娘家的气势和运势。
端午节禁忌三:忌招惹五毒
五毒分别是指蝎子、蜈蚣、蜘蛛、蟾蜍、 蛇,据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中午,极度的高温加上潮湿,会让蚊虫蛇蝎等倾巢而出,此时的五毒都刚出土,毒性特别大,我们要告诉孩子,千万不要去招惹这些毒虫,遇见“五毒”以后,要赶紧离开,不要上前捉弄。
端午节禁忌四:忌去阴森恐怖的地方
一般医院、墓地等场所被称为阴森恐怖的地方,人们认为去这些地方容易碰到不好的东西,导致生病。所以端午节这一天,尽量避免去这些地方,尤其是不满周岁的孩子更不能去这些地方。因为五月是毒月,会有灾祸降临,所以端午这一天有“躲午”之说,孩子要送到外婆家,去躲避灾祸。
端午节禁忌五:忌丢失香包
在北方一带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端午节禁忌六:忌穿红衣服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瘟祭龙的节日,后来演变成拜祭祖先和纪念先贤的节日,在这一天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端午节就成了祭拜屈原的节日。不管是祭拜先祖,还是祭拜屈原,人们的心情都是悲痛的,此时是不宜穿大红衣服的。
端午节禁忌七:忌房事
五月为九毒月,而端午为九毒首日,毒气攻身,邪气旺盛,又传说为天地交泰之日,不适合交欢,故古训道严禁房事。这个并不是信仰,而是非常自然的科学道理。因为天地气场不正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人的身心。所以在端午节最好同房,不然会毒伤身体。
端午节禁忌八:忌杀生
端午节是传统拜神祭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往往这些传统节日,很多人喜欢放生祈福,因此这天也不适合杀生,如果需要什么肉类,可以提前备好,尽量避免节日当天去杀生,以免破坏节日气氛,沾血也是不吉利的。
端午节禁忌九:忌理发
部分地方有端午忌理发的说法,当地认为端午剪头发,鬼怪就会来“剪”头,还会用剪掉的头发把人勒死,再包成粽子吃掉。其实是因为小孩的头顶囟门尚未完全闭合,而端午节时间风邪较多,在此期间剃头,易受外邪侵袭,所以不宜给小孩剃头。
端午节禁忌十:忌远行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十三个杨公忌日之一,而杨公忌日是“不宜出行,举事犯之不利”的。其实端午节不宜出远门也是有依据的,其一就是夏季多暴风雨,出远门不方便,其二就是阳气旺盛,毒物病菌活跃,容易对人造成伤害,在古代端午节也称为“毒月”,因此还是不出远门为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命和英雄的尊重,以及对和谐、健康和幸福的向往。此外,端午节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和人情味的节日,无论是从起源、风俗还是文化意义上讲,都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和传承。
曹振城,号极旺,河南焦作人,2000年出生,本科学历。太极书画院院长闫玉华教授亲传弟子、太极五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太极书画院中原分院副院长、太极书画院石家庄分院副院长、太极书画院沈阳分院副院长、太极五行极旺堂堂主、河南五维极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国运营总策划、国学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