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今,继续前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来,盐湖儿女饱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经苦难而淬火成钢。区政府资料陈列馆里,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城市的沧桑与奋进,凝结着我们的记忆与感动,反映了盐湖的发展,昭示着盐湖的未来。今天,我们继续追寻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带您一道走进陈列馆2021盐湖故事之一《倾听历史回响 讲好盐湖故事——盐湖文物“有话说”》。
倾听历史回响 讲好盐湖故事
——盐湖文物“有话说”
题记: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这里是距今600余年历史的古河东巡盐察院,历代朝廷驻节的盐务官署,是民国时期著名革命先烈嘉康杰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关押地,亦是运城解放后,历届人民政府的办公地。厚重的历史,见证了革命先烈坚守信仰、宁死不屈的抗争历程,镌刻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朽丰碑。走进区政府办陈列馆,沐浴着五千年盐文化的浓厚气息,徜徉在蚩尤城遗址的古老城墙,沿着虞坂古盐道的深深车辙,从舜帝陵到关帝庙,从钟楼到鼓楼,从太平兴国寺到泛舟禅师塔,从现实走进历史,从历史回到现实,每一位到访者都不禁感叹先辈的伟大与辉煌,同时也深深折服于盐湖文物的博大精深。
运城市盐湖区政府大院
这里最早叫中国
——文物大区的辉煌历史
运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自古以来,河东大地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文化资源丰富,文脉悠远浩荡,在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全市分布着6000多处文物古迹,其中国保单位102处,遥居全国地市级首位。中华民族肇端于炎黄,奠基于尧舜禹,形成于夏王朝。运城,是尧舜禹三代帝王曾经的建都地,是古中国的源头。关公忠义文化、虞舜德孝文化、裴氏家规家训文化、慈善文化、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文化版图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与核心价值观。
作为运城中心城区,盐湖区历史悠久,文化遗址荟萃,碑碣墓葬密集,文物景点星罗棋布、名胜古迹不可胜数。著名的东郭古镇,是李克强总理在牛年临近之时,赴山西考察的首站地,历史上“黄帝战蚩尤”“伯乐相马”“按图索骥”“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等经典故事与传说均发生于此。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天下运盐第一路的“虞坂古盐道”,“鞭声甩醒三更月,汗马踏开八省尘”,虽然早已时过境迁,但岁月沧桑,天地轮回,前人不屈的精神早已深深镌刻,这里的每一丝轻风、每一粒尘土都在述说着一个个被汗水浸透过的令人感慨的故事。这里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探索西周文化渊源的“东郭墓地”以及新石器著名遗址“磨河村遗址”,厚重的历史,引领着人们从火热的现实悄然进入幽深的时空隧道,走近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脉和根基,忍不住回眸精神家园,探寻历史脉络。古都安邑,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华夏文明从这里起源,堪称华夏之祖、炎黄之根、中国之本。全区现有历史文化遗存358处(革命文物1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8处,另有未定级文物208处。在众多的历史遗存中,尤以德圣孝祖陵寝舜帝陵、中华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唐塔建筑孤例泛舟禅师塔、全国唯一奉祀盐池神祇的池神庙等最为著名。
左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天下运盐第一路的“虞坂古盐道”。右图为安邑太平兴国寺塔
在黄河母亲温暖的臂弯里,在百里盐池宽广的怀抱中,盐湖文明,上承刀耕火种的物质文明雏形,下启伦理纲常的道德文明基因。在这里,随手抓一把泥土,都能挤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琼浆。盐湖文物,以其厚重博大,浸润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丰盈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游盐湖就是在读历史。走进盐湖,就如同走进了一座历史博物馆,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历史脉动。
一方水土一方人
——文物背后的人文传承
70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剧烈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古盐池的雏形,为人类的进化提供了必要条件。盐湖区,因盐池而名,因池盐而兴。一座庙,一池盐,一堵墙……古中国史话在这里铺陈开来。
池神庙,坐落在盐湖区南郊,位于中国最古老的盐池边上,是我国唯一一座池神庙,是历代帝王朝拜池神必到之处,也是我国盐业及盐运史上的重要标志。池神庙见证了中华民族卓越的生存智慧。南风徐来,阳光普照。盐,这种人们生存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从地层深入层层过滤而生,融入沧桑千年的民族发展史。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存,中华民族的体魄在这里雄伟地站立起来,健步走向世界民族之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唯一的一座祭祀“池神”的庙宇---池神庙
4600多年前,虞舜圣帝巡视盐池,看着辛勤劳作的盐民,吟诵出著名的《南风歌》。有了盐的养分,火的温暖,中华民族在这里迎来了文明奠基的第一个发展高潮。为争取盐池制权,黄帝征战蚩尤,发生了被称为“中华第一战”的阪泉之战。唐尧、虞舜、夏禹先后在此建都立朝,缔造了万世称颂的“尧天舜日”,唱响了五千年文明的恢弘序曲。
伴随着盐业的开采与兴盛,为防止盗盐走私,保护税收,唐时起开始在盐池周围修筑“壕篱”,亦即水沟、矮墙之类工事。到了宋代,又开始在唐“壕篱”基础上,扩充修建“拦马短墙”。真正意义上的禁墙是在明代建成的,它是环绕盐池一周建筑的城堡。运城盐池禁墙在全国产盐区中独树一帜、绝无仅有,而正是由于禁墙的修筑,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超过了当时盐利收入很高的两浙、两淮产盐区。现如今,尽管禁墙主体大多已毁,只留下了部分依势起伏的残墙断壁,早已失去昔日兴盛时期的壮观气势,但也丝毫掩盖不了禁墙作为运城盐池独特文化现象的历史辉煌。正所谓:一段残墙,于今未灭英雄气;千秋过客,到此皆生肃敬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盐池禁墙遗址
说起盐池,不得不提到黑河。黑河乃运城盐池的“产盐之母”,历来被朝廷官府重视。历史上有关黑河的记载并不多,在著名的《河东盐池之图》上,河东巡盐御史吴楷撰写的《南岸采盐图说》曾记载:“盐池南北七里,东西五十余里。其近南岸者,水颇澹,盐花罕结,下多黑泥,俗名黑河。”黑河淹没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这一年,河东一带连降大雨,使得盐池附近村庄农田被淹、房屋倒塌,一片泽国。为解民于危难,底张村民任日用、曹文山等,聚集郊斜附近等众村民,将黑河的堤墙挖掘开来,黑河遭受了灭顶之灾,就此被埋入地下。盐池被淹,引起乾隆皇帝的震怒,事后,解州官府以“倡谋纠众,盗挖官埝”之罪将六人斩首示众。现在解州盐池滩畔的“好汉碑”,正是村民为纪念他们特意而立。“一池河东盐,半部华夏史。”盐池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黑河的消失无疑是个巨大的历史悲剧,直接造成了盐池产量的急剧下降,形成了盐池历史的重大转折。此后虽屡经开挖整治,但仍难缓解盐池危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盐池终于遗憾告别了已经延续几千年的产盐历史。
《孟子》记载:“舜生于诸冯,卒于鸣条”。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鸣条岗舜帝陵,就坐落在盐湖区北部的鸣条岗西端。陵庙建于唐开元26年(738年),由神道、陵园、皇城三部分组成,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2003年,盐湖区投资扩建占地1700亩的舜帝陵景区,并连续举办了七届公祭虞舜金秋大典,拉开了舜帝文化传承弘扬的大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舜帝陵庙
1800多年前,从盐池南岸的解州常平村,走出一位忠义仁勇的千古圣人——中华武圣关公,名贯古今,誉满全球。建于陈隋的解州关帝庙,是全球三万多座关帝庙中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被誉为“武庙之冠”,是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运城街头随处可见的关帝像,昭示了当地人最普遍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关公精神,毫无疑问是华人信仰的集大成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州常平关帝庙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处的封建后期社会,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宣传和规范封建后期社会的道德文化,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的人们,在这里通过对关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之后也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过对关公的赞扬去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在民不聊生的年代,反抗者们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寻求勇于抗争的精神;当遭际坎坷的时候,身处逆境的人们来到这里,找到值得仿效的榜样。可以说,关羽所代表的“忠义仁勇”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信仰和偶像。
我国目前现存关帝庙中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式建筑群庙宇-解州关帝庙。
古中国新盐湖
——文物强区亟待重放异彩
盐湖文物遗迹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我区文物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点面开花。成立关公文化产业园,按照标准化、智慧化5A级景区打造标准,加快实施关帝庙周边拆迁、南广场改造等工程,不断完善关帝庙各项软硬件设施,景区面貌焕然一新,荣登全国2020历史遗址型景区品牌100强榜单。舜帝陵景区加快标识配备和绿化建设,顺利复牌4A景区。中山中学旧址、程子华故居、晨光半月刊社址等5处文物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盐湖区博物馆充分发挥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服务功能,馆藏量达到858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3件套,二级文物48件套,三级文物119件套,成为了解盐湖历史和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晋升国家二级博物馆。盐湖区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盐湖区博物馆
但客观上,由于文物数量多、分布面广,盐湖文物总体安全形势还比较严峻。管理上,市、区两级部分职能交错,加之群众保护意识淡薄,文物保护现状令人堪忧。盐池,这个曾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承载了悠久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近年来,随着周边经济发展和工农业活动加剧,环盐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之相依的中条山,作为运城中心城区的重要自然生态屏障,多年的私挖乱采,造成了大量山体裸露,植被稀疏,生态治理压力颇大,让拥有千百年历史的虞坂古盐道、盐池禁墙等国家级文物,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肃穆。另外,建设性破坏现象令人心痛,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诸多《实施办法》,包括我市近年来也相继制定出台了关圣文化建筑群保护条例、盐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但实际上,仍有一些城市基础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文物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大拆大建,对文物保护构成新的威胁。同时,还有禁墙等一些盐业遗址,以及城市记忆古建,破败情况严重,有的已经被夷为平地,销毁殆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我们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文物修缮工作任务艰巨。盐湖文物数量多,修缮工作任务大,全区130处市、县保中,目前就有景德馨盐号、东郭磨河戏台、南店后土庙等20余处破损严重,亟待修复,占总数近六分之一。文物侵占工作同样也比较突出,中山中学曾是早期河东地区我党的著名领导人嘉康杰先生的办学旧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自2016年以来,被西街村民恶意侵占,由于缺乏维修,满目疮痍,一片破败,直到最近才被强制腾出,令人唏嘘。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中学旧址
开发与保护利用短板突出。盐湖虽坐拥丰厚文物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探索创新,文旅融合步伐偏小,挖掘与宣传不够,文物开发开放水平一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关帝庙、盐池等景区内容单一,不仅与全国著名景区景点相差甚远,在省内与平遥古城、五台山、壶口瀑布、王家大院等景区差距也很明显。10处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河东地区光荣历史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相关史料整理不到位,也没有深度挖掘蕴含其中的红色精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效果。
让文物“活”起来
——全力打造知名旅游强市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前往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省份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从北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到良渚古城申遗,从敦煌研究院座谈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将文物工作作为增强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高瞻远瞩、殷切厚望,是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指引和方向。
省委楼阳生书记亦非常关心文物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身体力行推动山西文物走出去。他指出,山西的版图,就像一枚写满文明密码的树叶。要求全省上下,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做足文旅深度融合文章,做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板块,提升龙头景区带动力,增强旅游新业态竞争力,提高山西文化旅游影响力。特别是2020年11月在运城调研期间,给运城提出了打造现代农业强市、知名旅游强市和新兴产业强市的“三个强市”战略定位。定位恰如其分,感情溢于言表。
文物遗存是盐湖的根与魂,讲好盐湖故事,传承文物价值、萃取文化精华、延续中华文脉,盐湖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要坚持保护为先,切实提高全民依法保护意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一件文物的产生往往要经历成百上千年,毁坏却在朝夕之间。首先要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理念,自觉学法用法,做遵法守法的典范。任何涉及文物的工作,都不能随意拍板子,盲目定调子。其次,要加强对法律实施进行监督,督促要求文物部门守土尽责,依法办事,坚决把文物保护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第三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文物保护宣传,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不断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文物、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要坚持传承为本,妥善处理科学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关系。文物工作,保护不是终点,传承才是根本。要切实将工作重心从文物本体保护为主向保护与活化并重转变,从文物本体修缮、修复向原真信息采集、研究、展示转变,从就文物看文物说文物,向就文物说历史看未来转变,发挥文物赐予我们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红色基因的强大作用,提升文化吸引力和盐湖美誉度。当前一是要抓好文物遗址的保护,坚持开发有度,比如解州关帝庙,既要明确核心保护区,又要规划好风貌控制区,甚至还要统筹周边环境协调区,不同的区域内要有不同的保护对策。坚持重点突破,加快推进一名人一馆、一典故一馆建设,让浸染了历史风云、先辈热血的故居、旧址、遗址等“活”起来,把文物资源转化成实施全域旅游、巩固脱贫成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资源,转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二是要抓好博物馆建设。盐湖博物馆尽管馆藏丰富,在系统内部建设上走在了全省前列。但依然存在着展览手段单一,缺乏吸收力和感染力等突出问题,社会教育服务项目少、群众知晓度低。一定要利用好山西“文明守望工程”给力的政策机遇,着眼数字化建设,加快发展智慧博物馆,让盐湖博物馆“活”起来、“亮”起来,打造盐湖文化旅游新的名片。同时,要进一步丰富博物馆的展出形式,提升博物馆的展览和讲解水平,让更多游客走进博物馆、走近历史文化。
盐湖博物馆内部展厅
要坚持挖掘为要,不断加大文物资源的发掘利用。运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化一路从这里摇曳而来,穿过唐风宋雨,几千年绵延不断,成为祖先赐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然而,文物本身并不是文化,只有通过利用其承载的文化元素才能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在保护利用好文物的前提下,要让文物“活”起来,讲好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精髓凝炼出来,科学传承下去,广泛宣传出去。让游客通过关帝庙、舜帝陵认识盐湖,通过太平兴国寺塔、泛舟禅师塔了解盐湖,通过运城鼓楼、安邑古城爱上盐湖。同时,要更加重视文物考古工作,现在许多文物灭失,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前置的文物考古,使得大量的珍贵文物在遮遮掩掩、有意无意、半推半就中被损毁破坏。因此任何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坚守“不考古不动土、不考古不出让、不考古不开建”原则。另外,要坚决打击偷墓盗墓行为。这几年,随着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我区偷墓盗墓行为基本销声匿迹,但仍不能有丝毫放松,文物追索工作难度大,要珍惜好每一处文物,持续保持对文物偷盗行为的有力震慑。
位于解州古镇西城门瓮城遗址考古勘探现场
要坚持统筹为基,科学谋划布局城市规划与建设。运城中心城区古建筑多,在城市建设中,城市管理等部门要提高认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遗产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认真咨询文物保护专家的建议,坚持城市规划让路于遗址保护。主管实施单位也要慎重启动拆除重建方案,能不拆迁的古建筑就不拆迁,需要加固维修的就及时维修,能迁移保护的就迁移保护,并加强对施工单位、施工人员的监管,杜绝破坏式开发,以减少对古文物、古建筑的破坏,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盐湖文物独树一帜。保护好盐湖弥足珍贵的文物资源,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指引,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历史使命,发扬“久久为功”与“功成不必在我”的实干精神,激发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让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越走越宽,不断为盐湖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培育新动能、增添新动力。(蔡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