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弘历的御制洋彩珐琅鹤算遐龄壮罐
Lot 1074
清乾隆七年 御制洋彩珐琅“福寿双喜 鹤算遐龄”壮罐
H:29.4 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估价:RMB 1,800,000-3,000,000
鹤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动物,在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说鹤寿无量,人们常把鹤视为长寿之王。《淮南子·说林》载 :“鹤寿千年,以极其游”。在古代仙鹤也与人事的昌达相关,其出现往往预兆着政清民和,国泰民安。
拍品底图
关于此类壮罐之记载,拍品Lot1074 清乾隆七年 御制洋彩珐琅“福寿双喜 鹤算遐龄”壮罐为一例孤品,且拍品于乾隆七年清宫档案中有明确记载:…十一日司库白世秀副催总达子来说太监高玉等交:洋彩翠地锦上添花冬青玲珑夹宣花瓶一件,洋彩双喜鹤算遐龄撞罐一件,洋彩三果胆瓶一对,洋彩九子连科瓶一件,洋彩翠地锦上添花三九九如玉环纸槌瓶一件,洋彩连环如意洋花胆瓶一对…或配黑漆地彩漆座或配红漆地彩漆座钦此,等呈。其中“洋彩双喜鹤算遐龄撞罐一件”即为本拍品,“双喜”即是“福寿双喜”之意。
附图:清乾隆七年八月十一日 清宫瓷器档 影印资料
位于紫禁城的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是古代国家形象的象征,其建筑造型及殿前的陈设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太和殿前有两对重要的神兽陈设,而其中之一就有铜鹤。除此之外,乾清宫、翊坤宫、慈宁宫、重华宫、长春宫、养心殿等重要宫殿均有铜鹤陈设。御花园的东南侧,降雪轩前曾有一片土地,在清朝时是皇帝用来养鹤的地方,名为鹤圈。由上可知,鹤为古代宫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附图:北京故宫太和殿前陈设的铜鹤
清代帝王爱鹤,将鹤作为雕塑陈设于宫廷,或将其作为题材绘制瓷器之上这一习惯,其实来源于清代帝王对千年前汉文化的追往,在宋代,宋徽宗赵佶就爱好画鹤,他曾绘有《瑞鹤图》。在庄严耸立的汴梁宣德门上方,十八只丹顶鹤在祥云中翱翔盘旋,神态各异,无一雷同;另二只站在殿脊的鸱吻上,回首相望,整幅画精微细腻。学者推测,宋徽宗之所以绘画如此众多的鹤纹样,这代表着他对江山长久与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而清代帝王亦有此意。
宋徽宗赵佶 《瑞鹤图》
本件御制洋彩珐琅福寿双喜 鹤算遐龄图壮罐,彰显出皇家之尊贵气质,其乃摹仿宋徽宗赵佶之《瑞鹤图》之精髓结合高超的制瓷工艺烧造而成,遂营造出新的美学意境。彼时宫中画师承旨为之画稿,历经数番修改后,方交与御窑厂画手绘制成器,此过程中弘曆处处留意细节,力求绝对完美。而此罐上的鹤算遐龄之画片应出于郎氏画稿粉本。
以下列举郎世宁两幅松鹤图绢本绘画,这两幅图中的仙鹤之神情动态推测为拍品乾隆御制洋彩鹤算遐龄壮罐上仙鹤之画稿原本。
第一幅为沈阳故宫藏郎世宁的《松鹤图》,经考,北京故宫倦勤斋壁画所绘之仙鹤就来源于此。从两件作品所绘的主体仙鹤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到两鹤的外貌——无论躯体、神态、结构,甚至用笔着色等各方面均完全一致。
郎世宁 《松鹤图》 沈阳故宫藏
根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二月二十日,接得郎中德魁押帖一件,内开本月十一日太监胡世杰传旨:宁寿宫倦勤斋西三间内四面墙、柱子、栏顶、坎墙俱着王幼学等照德日新殿内画法一样画。钦此。”与:乾隆三年(1738 年)“双鹤斋着郎世宁徒弟王幼学等画油画”。以上材料可清晰知道,为倦勤斋绘画的正是郎世宁的学生王幼学,而王幼学绘画的鹤基本完全模仿于郎世宁《松鹤图》中鹤的躯体、神态与结构。
故宫宁寿宫倦勤斋壁画中的鹤 宫廷画师王幼学绘
另外同样,通过考证乾隆洋彩百鹿尊与艾启蒙绘画《百鹿图》这两件不同材质相同绘画题材的艺术作品之关系发现,拍品此类供御的高级洋彩珐琅者亦係当年承旨交由宫廷画师专门设计、皇帝批改并最终将图稿交与御窑厂绘制烧造的。
左右滑动查看拍品展开图
拍品罐呈筒圆形,画面展开后不难发现其构图之宏大,上面的山石松树和仙鹤之动态远远比上述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郎世宁《松鹤图》中的松鹤更为丰富,推测此件瓷绘,画师应以郎世宁所绘一幅《松鹤回春图轴》为粉本另作化裁绘制并交由御窑厂烧制而成,图片参看国家博物馆藏郎世宁《松鹤回春图轴》。
国家博物馆藏 郎世宁《松鹤回春图轴》
拍品另面图
在此幅绘画中,画家运用更多细琐的短线与传统中国画中的皴擦技法来表现其立体效果,这与拍品上绘画技法颇为相似。比如画师工笔绘画羽毛绚丽丰润的仙鹤,有的绕松而追逐,有的扭首回顾,有的息于树梢,有的双翅振起,鹤的画法渲染精微,立体感强,栩栩如生。个别前鹤的后足踮起,好似在静息,可见写实逼真到如此地步,松树、坡地、花草山石的描绘同样也是如此,讲究远山近景的透视关系,注重光线明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整幅画不以工丽浓艳为尚,一片片洁白羽毛,勾勒精细,疏渲精到,喙的质感,足和趾的动感,绝无板滞之弊:松石和坡地连勾带皴,连皴带染。画家还特别注意景物安排的疏密关系,构图疏密相间,显示出松秀灵动之感,全图洋溢着祥和气氛。同样观察拍品上面的远山近景和每只动态各异的仙鹤,可见画师将仙鹤、松石之质感和立体的效果同样表达得十分到位,这显示了画师师法郎世宁之欧洲写实绘画的手法。
另翻查其他宫廷资料可知,御苑之中每年特定时期会有购进丹顶鹤等一类稀有动物供皇帝观赏的习俗,而此罐上的绘画很可能与以上介绍的《松鹤回春图轴》一样,均不同于一般的御窑瓷器与花鸟画,它们所描绘的对象很可能是御苑中特定的特别受帝王青睐的一群仙鹤,于是皇帝指点宫廷画家把它画下来专供御览,并用画稿做瓷绘画于壮罐之上。
拍品特写图
宋人文艺之成就,对后世影响异常深远,一直是十八世纪清宫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弘曆百般追慕宋人文艺,利用清宫内务府造物得天独厚的优势,尝试在不同材质上借鉴摹仿,从而引领一股摹古宋人美学的新风尚。另比较以下一例明代宫廷画师边景昭的《百鹤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边景昭的《百鹤图》
亦模仿宋人笔意,且与拍品瓷绘构图风格相类,也就是此画家绘画的松鹤花鸟画开启了清代宫廷工笔花鸟画的风尚。而无论是明代宫廷画师边景昭的《百鹤图》,郎世宁《松鹤回春图轴》还是拍品壮罐之上的鹤算遐龄图,均吸纳赵佶《瑞鹤图》之祥瑞之意,传达了帝王对江山长久与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
从宋徽宗《瑞鹤图》到郎世宁绘画的松鹤图,再由郎世宁的松鹤图到拍品福寿双喜 鹤算遐龄图壮罐,已时过千年。那群仙鹤,以高贵的神态,优美的舞姿,让观赏者不仅目睹了弘曆对江山王朝寄予的厚望,还有郎世宁继承宋画之精髓的神来之笔,同时也铭记了宋徽宗的美学理想与郎世宁这位西洋画家掀起的那段中西文化融合的交响曲。
2023年,主打一个“忙”字。本场文人瓷,主打一个清新。经过一个季节的忙碌,秉承深耕细作、稳健前行的理念,是次秋拍将呈现近百件当代暨近现代陶瓷臻品,本场以中等精品为主,主打性价比,兼具实力和品味的藏家不可错过。
珠山八友呈现王大凡、田鹤仙、刘雨岑、汪野亭、何许人、毕伯涛作品数件。来源于日本藏家旧藏的王大凡美寿图瓶,亭亭玉立,流光溢彩;来源于收藏世家的田鹤仙成套青绿山水图长条瓷板,周兆麟题款,珠联壁合;田鹤仙梅花图插屏,为赖清赠送济民院长的名流赠贺之物;著录于1999年《瓷板画珍赏》的刘雨岑暖春图,亦为刘氏经典佳作。
Lot 1233
民国 王大凡 粉彩美寿图瓶
高35cm
估价:RMB 280,000-350,000
题识:时在民国三十五年八月,润泉老伯大人七秩荣庆。愚侄黄国识 田庚久 陈久经谨祝,黟山樵子大凡王堃画于珠山。
钤印:大凡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Lot 1236
民国 田鹤仙 粉彩梅花图瓷板
板38*23.8cm;
屏47*25.5*85.5cm
估价:RMB 400,000-500,000
题识:水边篱落月昏黄,扑面风来别有香。料是罗浮清梦醒,蕊珠仙子舞霓裳。仿煮石山农法,民国三十年辛己十二月立春前一日为济民仁兄院长雅玩,弟赖清敬赠。荒园老梅田鹤仙写于珠山客邸。
钤印:鹤仙
Lot 1239
1932年 田鹤仙 粉彩四季山水图瓷板一套(四幅)
板21.5*78cm*4;框36*98cm*4
估价:RMB 200,000-400,000
题识:
1、千条杨柳弄如烟,漠漠轻阴好系船。壬申年孟冬月中澣之一日,画于珠山仿石谷之笔意。钤印:之印
2、寒江风急起波痕,好借轻舟过水邨。壬申年孟冬月中浣之一日,画于珠山仿石谷居士之笔意。钤印:之印
3、飞来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壬申年孟冬月中澣之一日,壬申年孟冬月中澣之一日,画于珠山仿黄石谷笔意。钤印:之印
4、四面烟峦遍策节,徘徊绝顶白云青。壬申年孟冬月中澣之一日,画于珠山仿石谷笔意。钤 印:之印
Lot 1276
民国 刘雨岑 粉彩暖春图瓷板
瓷板37.3*24.2cm;框52*39cm
估价:RMB 300,000-400,000
题识:暖春图,甲申仲春澹湖刘雨岑写于珠山觉盦日暖风和窗下。
钤印: 竹 人
著录:《瓷板画珍赏》赵荣华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P125。
著录
此次有幸征集到来源于同一藏家的一批1950-1970年代赏盘,品相一流,皆由名家绘制,艺术家王步、赵惠民、王隆夫、邹国钧、白海等用新时代的画笔,讴歌新生活,再现峥嵘岁月。
Lot 1211
1973年 白海 粉彩巡逻图盘
直径30.3cm
无底价
题识:巡逻图, 一九七三年冬画于瓷都。
钤印:海
底款:景德镇制
Lot 1212
1960-1970年代 粉彩愚公移山图盘
直径32.3cm
无底价
题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
底款:中国景德镇制
LOT1287、1288,来源于香港半山景贤里岑日初旧藏的一对仿乾隆御窑开光花卉御题诗文瓶,后分别散入肆中,今又在是次秋拍依次呈现。巧合的是,中国嘉德23秋拍案上烟云专场,LOT4640清晚期紫檀成堂家具二十六件(港澳中华美术家协会会长李兆禧,是岑日初夫人岑李宝麟的侄儿,自小随姑母姑丈生活,据李兆禧回忆,此家具原是孙中山为广州大元帅府订做,但因之后变故未能取走,后被岑日初整套买下,并特设紫檀厅安置),LOT4641清晚期紫檀嵌樱木粤绣屏风四扇,皆为景贤里第一代主人岑日初旧藏。
岑日初(1870-1959年),广东新会会城镇人。崇尚义风,曾为著名中医师,涉列凉茶业、商号、房地产等,到中年家产颇丰,遂参加慈善事业,乐善好施,热心兴办教育和公益事业。任侨港新会商会第30、31届顾问。
景里贤
第一任主人岑日初夫人和家人于主楼大厅外的“禧庐”牌匾前合影
Lot1287、1288组合图
Lot 1287
民国 粉彩开光花卉御题诗文瓶 (一)
高32.9厘米
估价:RMB 200,000-300,000
题识:
1、姑射仙人谒九花,双鸾夙驾五云车,谁知咫尺瑶台路,只隔清霄一片霞,春雨初过净午芳,元都观里忆刘郎,却令写向生绡里,不许游蜂暗窃香。钤印:乾隆、宸翰
2、午静廉闻惜异香,双株烂漫斗红妆,盈盈弱质天教丽,袅袅清芬风引长,齐吐细髯粘蛤粉,半抽嫩叶卷蜂黄,隔溪看去凝仙境,琼树花深锦绣堂。钤印:比德、朗润
3、女夷裁冰作仙骨,色香净洗水云窟。天风吹送洛浦春,虙妃小步瑶台月。金钿掠鬓玉簪横,向人不语如有情。采芝皓腕浑不见,倚屏却坐羞银檠。钤印:惟精、惟一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REPUBLIC PERIOD
A FAMILLE-ROSE' FLOWER & POETRY' VASE
Lot1288
民国 粉彩开光花卉御题诗文瓶(二)
高32.9cm
估价:RMB 200,000-300,000
题识:
1、姑射仙人谒九花,双鸾夙驾五云车,谁知咫尺瑶台路,只隔清霄一片霞,春雨初过净午芳,元都观里忆刘郎,却令写向生绡里,不许游蜂暗窃香。钤印:乾隆、宸翰
2、午静廉闻惜异香,双株烂漫斗红妆,盈盈弱质天教丽,袅袅清芬风引长,齐吐细髯粘蛤粉,半抽嫩叶卷蜂黄,隔溪看去凝仙境,琼树花深锦绣堂。钤印:比德、朗润
3、女夷裁冰作仙骨,色香净洗水云窟。天风吹送洛浦春,虙妃小步瑶台月。金钿掠鬓玉簪横,向人不语如有情。采芝皓腕浑不见,倚屏却坐羞银檠。
钤印:惟精、惟一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Lot1242
民国 青花缠枝莲纹开光粉彩山水龙耳方瓶
高32厘米
估价:RMB 180,000-220,000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备注:附原装老盒
江西省博藏王步青花开光粉彩仙佛丛菊纹双耳方瓶(高32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5厘米),器型、尺寸、布局与本品相仿,青花纹饰与本品一致,且为同一人所绘。省博的藏品四面开光粉彩为王步所绘,而本品开光粉彩山水当为张志汤所绘,由此可见,只有瓷绘顶尖高手才能在此器型上创作,殊为难得。
参阅:江西省博藏 王步青花开光粉彩仙佛丛菊纹双耳方瓶
陶瓷巨匠王步的作品,每场必不可缺,此次呈现先生30年代青花云龙图瓷板、暖春图瓷板,50年代青花牡丹图盘,60年代青花釉里红紫藤八哥图瓶,涵盖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件件精雅。
Lot 1210
民国 王步 青花暖春图圆瓷板
直径27.2cm
估价:RMB 60,000-100,000
Lot 1218
1950年代 王步风格 青花牡丹图盘
直径29cm
估价:RMB 50,000-60,000
底款:大清康熙年制
Lot 1223
1960年代 王步 青花釉里红紫藤八哥图瓶
高20.3cm
估价:RMB 120,000-150,000
底款:景德镇制
参阅:《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识》,郑年胜 刘杨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P102,《王步作 八哥 青花釉里红菱形笔筒》
Lot 1271
民国 王步风格 青花云龙图瓷板插屏
板38.1*25.5cm;
屏66*27*76.5cm
估价:RMB 250,000-350,000
参阅:陈容《九龙图》局部
参阅:陈容《九龙图》局部
民国珐琅彩近几年逐渐被藏家所重视。本场一例三娘教子蒜头瓶有日本《清代乃瓷器》著录,来源显赫。林瑞生山水图瓶、张志汤秋菊图薄胎橄榄瓶、布袋和尚图瓶、段子安十八学士登瀛州图瓶皆胎质细腻,刻画精彩。
Lot 1241
民国 段子安 粉彩瀛洲揽胜图梅瓶
高20.3cm
估价:RMB 120,000-180,000
题识:瀛洲仙岛胜蓬莱,此日豋临曙色开。
钤印:仁、世、宁
底款:乾隆年制
Lot 1243
民国 粉彩诗文秋菊图薄胎橄榄瓶
高16.2cm
估价:RMB 50,000-80,000
题识:素华独殿群芳后,个里原藏万卉春。
钤印:仁作、乾、隆
底款:乾隆年制
参阅:
1、苏富比2023香港秋拍《周之冕 菊花鵪鶉設色紙本 立軸》2、《江西藏瓷全集—民国(上)》铁源主编,朝华出版社(2008年)P70,《张志汤 粉彩东篱秋色图瓷板》
参阅:1541年作 菊花鹌鹑 周之冕
参阅:《江西藏瓷全集》粉彩东篱秋色图瓷板·张志汤
Lot 1246
民国 林瑞生 珐琅彩山水图瓶
高25.5cm
估价:RMB 100,000-150,000
题识:如此风光谁写得,米家笔墨谢家豪。
钤印:乾隆预览之宝、仁化、乾、隆
底款:乾隆御制
Lot 1247
民国 珐琅彩布袋和尚图瓶
高12.3cm
估价:RMB 80,000-120,000
题识:曾游三界外,倦觉懒腰舒。
钤印:世宁、碧露、仁作
底款:乾隆年制
Lot 1249
民国 珐琅彩御题诗文教子图蒜头瓶
高20cm
估价:RMB 150,000-200,000
题识: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钤印:仁作、世宁、碧露
底款:乾隆年制
著录:《清代の瓷器》田路周一
首次露面的金品卿浅绛携琴访友图瓷板,大类倪高士,意境高古,诚为雅逸之品也。亦有顾海林少见的大尺幅纸画,程门、任焕章、贾月舫、江栖梧、程门、余家樵、罗阳谷等人的雅作。黎瑛刻瓷笔筒成对出现,也是颇为难得。
Lot 1255
晚清 任焕章 浅绛高士图象耳琮瓶
高15.3cm
无底价
题识:时癸未心孚仁兄大人雅玩。巍山任焕章作。
钤印:仿古
底款:春风室造
Lot 1256
晚清 余幼樵 浅绛梅花诗文琮瓶
高12cm
估价:RMB 100,000-120,000
题识: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书林老兄大人雅玩既正。幼樵弟斌持赠。大富贵亦寿考,皆欢喜恒吉祥。书林老兄大人清鉴。幼樵弟家斌赠。又樵写意。
钤印:又、樵、仿古
底款:书林珍藏
Lot 1258
晚清 贾月舫 浅绛山水图琮瓶
高29cm
估价:RMB 60,000-80,000
题识:白塔晴云。月舫氏写意。仿元人笔法。
钤印:晋
Lot 1259
晚清 任晚章 张勋赠送款浅绛山水花鸟诗文琮瓶
高30cm
估价:RMB 120,000-150,000
题识:仁兄大人彼此治兵昌图纪念,大清国辽北总统张勋谨赠。丙午暮春月任晚章作。
钤印:臣
昌图县位于辽宁省北部辽河东岸,昌图之名源于蒙语“常突额尔克”前 二字发音。据记载,张勋 1906 年调到奉天任“奉军辽北总统”,慈禧授 予头衔。1908 年被封为云南提督,后改甘肃提督,但仍在奉天驻防。辛 亥革命以后曾任江苏督军,1917 年发动政变,企图复辟,失败后蛰居津门。因所部定武军均留髪辫,人称“辫帅”。
经考证,此品为辽北总统张勋定制,赠送友人的雅和之物。
金立言所著《名瓷我观》上海书画出版社 P286,清光绪富贵白头图瓶, 为张勋赠送儿玉源太郎之物,具有中日近代史的史料价值,与本品可资比较。
参阅:《名瓷我观》金立言
Lot 1261
晚清 顾海林 山邨秋霁设色纸本立轴
长238cm;宽68cm
估价:RMB 80,000-100,000
题识:山邨秋霁,清水道人大意,海林指戏。
钤印:顾氏海林 指头生活 春江草堂
Lot 1263
晚清 黎瑛 刻瓷仕女图笔筒一对
2-1高14.1cm;直径12.6cm;
2-2高14.5cm;直径12.1cm
估价:RMB 220,000-250,000
题识:光绪癸巳嘉平月,临于守澹斋,以遣愁怀,竹庵黎瑛。
钤印:竹庵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大清乾隆年制
Lot 1266
晚清 金品卿 浅绛携琴访友图瓷板
板37*24.5cm;框55.9*41.4cm
估价:RMB 200,000-250,000
题识:品卿写意。
钤印:诰
民国早期堂名号,皆为高级定制,出身显赫。本次即有觯斋主人款百花图尊、静远堂制款牡丹图瓶、洪宪年制麒麟送子图瓶。
Lot 1290
民国 静远堂制粉彩富贵牡丹图瓶
高32.5cm
估价:RMB 50,000-60,000
底款:静远堂制
Lot 1292
民国 觯斋主人粉彩百花图尊
高45cm
无底价
底款:觯斋主人
Lot 1293
民国 洪宪年制粉彩麒麟送子图瓶
高34cm
估价:RMB 80,000-100,000
底款:洪宪年制
另有张松茂1992年大尺幅粉彩三顾茅庐瓷板,于平成5年 (1993年 ),应邀在日本横滨参加“景德镇巨匠三人展”。
Lot 1228
1992年 张松茂 粉彩三顾茅庐图瓷板
板73.5*40.5cm;框93.5*54.8cm
估价:RMB 400,000-500,000
著录:1993年日本展览图录,《景德镇巨匠三人展》第38页。
说明:附作者签名的收藏证书。
出版物
出版物内页
证书
当代年轻陶瓷艺术家,推荐麻汇源及周小娟的作品。麻汇源,国际陶艺学会(IAC)会员,获第十二届日本美浓国际陶艺三年展获首奖外务大臣赏,为当代陶艺翘楚,作品市场潜力巨大。
Lot 1201
当代 麻汇源 高温颜色釉M瓷-M器之六
40*40cm*8
估价:RMB 50,000-80,000
题识:2023MHY
Lot 1202
当代 周小娟 粉彩田间休憩图瓶
高34.5cm
估价:RMB 30,000-50,000
题识:翻山越岭寻觅茶之叶,处身与山水之间,一时被这山间美景所吸引,停下脚步欣赏这自然风景。癸卯年周小娟作于景德镇。
钤印:玉、妍
底款:无为室
新中国工艺美术部分,呈现林奎如、詹伯琦五六十年代馆藏级作品。曾龙升、何水根的瓷塑作品亦可圈可点。
Lot 1282
1950-1960 年代 丰收青田石雕
高38.9cm 长49cm
估价:RMB 120,000-150,000
参阅 :《青田石雕艺杰》,中华书局出版 ,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藏品 - 林奎如作高粱青天石雕
Lot 1283
1959年 詹伯琦 喜迎国庆十周年青田石雕双耳瓶
高34.8cm
估价:RMB 60,000-100,000
款识:地方国营 青田石雕艺术工厂 詹伯琦 1959 作
参阅:《青田石雕艺杰》,中华书局出版21页
Lot 1284
1960年代 丰收图竹雕
长27.4cm;宽12cm
估价:RMB 30,000-50,000
Lot 1295
1990年 何水根 粉彩鉴真东渡瓷塑
高39.2cm
无底价
底款:鉴真东渡,景德镇高级设计师何水根九〇年作。
Lot 1297
1941年 曾龙升 粉彩达摩瓷塑
高53cm
估价:RMB 100,000-200,000
底款:曾龙升造 中华民国叁拾年冬月塑像。
座底刻“曾龙升造”四字篆书款,墨书:中华民国叁拾年冬月塑像,明确记载了创作年月,当为曾龙升特别满意之作品,故作此记录,实为难得。
晚明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许多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社会风尚均发生巨变,思想和政策上更加鼓励景德镇匠人自由多元性的发展。而作为高档瓷器的主要消费群体的文人贵族,他们的审美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瓷器的造器与装饰图案,从而令瓷器成为反映社会变迁的直接载体,在瓷画中留下他们的品味,因此瓷器中诞生了诸多蕴涵浓厚文人气息的作品,题材之特别,内容之丰富,绘制水准之高超,均堪称开一代未有之奇。因此,明末清初的瓷画作品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艺术史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瓷器题材丰富。而青花发色更为叹绝,蓝中带紫,清雅悦目。刊行于崇祯十年的《天工开物》对此赞誉为“上品细料器”。本次专场数件崇祯器皿则为其中之代表。Lot 824明崇祯 青花《千金记》“韩信封王、回乡报恩”图笔筒,故事来源于《千金记》中一段佳话,反映了古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好品德,笔筒绘制精彩,青花发色上佳,为崇祯佳器。Lot 825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琴棋书画图笔筒,拍品与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文人雅士图笔筒画意相似,画笔娴熟流畅,一气呵成,青花发色明快,釉面白中泛青,肥腴滋润,为明清转变之际青花瓷中的精品。Lot1063明崇祯 青花三国故事图圆捧盒,典故均出自《三国演义》,器盖及身包含三个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人物描绘细腻,渲染清晰,颇具崇祯上品细料器之特征,为崇祯年间人物故事瓷器精品。
康熙时期,青花山水独绝一时,呈现出与以前很不相同的艺术面貌,山水题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将青花山水瓷画推向历史发展的巅峰时期。Lot 1032清康熙 青花青山猿啼图盘,盘内以披麻皴技法绘制,以中锋线条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效果较为柔和遒劲。既有极为粗狂豪迈的大开大合之感,也饱含抽象的氤氲气息。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可见匠人对于对笔墨的运用炉火纯青。Lot 1052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大凤尾尊,青花发色翠艳,青料上佳,当属康熙朝青花发色最佳之“翠毛蓝”,画中山石层层皴染,“斧劈皴”技法运用娴熟老辣,时代特征鲜明,以明末清初“四王”笔意为摹本,吸收其精髓。
璀璨一古代艺术珍品夜场
12月9日-12日
10:00-18:00
12月13日 19:00 A厅
lot 822
明崇祯 青花芦雁秋趣图莲子盖罐
通高28.2cm
估价:RMB 180,000-250,000
lot823 另面图
lot823
明崇祯 青花罗汉图三足大琴炉
直径21.3cm;高14.8cm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lot824 另面图
lot 824
明崇祯 青花《千金记》“韩信封王、回乡报恩”图笔筒
直径20.6cm;高20.7cm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出版:《明末清初瓷展》,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与香港市政局联合主办,图79,1981。
lot825 另面图
lot 825
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琴棋书画图笔筒
高15.6cm 直径18.3cm
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
估价:RMB 500,000-600,000
记录:纽约佳士得,编号508。
lot 826
清康熙 青花十八学士图棒槌瓶
高45cm
估价:RMB 450,000-550,000
逸玩一户出、文物退还
及国营文物商店旧藏瓷器专场
12月9日-12日
10:00-18:00
12月13日 13:00 A厅
lot 1002
明崇祯 青花羲之爱鹅图笔筒
高12.5cm;直径7.8cm
估价:RMB 150,000-250,000
lot 1003
明崇祯 青花米家云山图琴炉
直径8.8cm;高6.5cm
无底价
逸玩一中国古代陶瓷专场
12月9日-12日
10:00-18:00
12月13日 顺延 A厅
lot 1032
清康熙 青花青山猿啼图盘
直径33cm
估价:RMB 40,000-60,000
lot 1052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大凤尾尊
高80.5cm
估价:RMB 900,000-1,200,000
lot 1056
清康熙 青花西王母祝寿故事图棒槌瓶
高46.7cm
估价:RMB 220,000-300,000
lot 1057
明崇祯 青花文王访贤故事图大笔筒
高20.5cm;直径17.5cm
估价:RMB 300,000-400,000
lot 1060
清康熙 青花披麻皴绘“加官进爵”故事图笔筒
高15.3cm;直径15.8cm
估价:RMB 120,000-180,000
lot 1061
清康熙 青花竹林七贤笔筒
直径16.7cm;高15.5cm
估价:RMB 260,000-300,000
lot 1062
清康熙 青花空城计与长亭送别故事图笔筒
高16.2cm;直径19.5cm
估价:RMB 400,000-500,000
lot1063 俯视图
lot 1063
明崇祯 青花三国故事图圆捧盒
直径19.5cm
款识:“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
估价:RMB 200,000-300,000
lot1064 另面图
lot 1064
清康熙 釉下三彩“青袍记”故事笔筒
直径12.6cm;高14.7cm
估价:RMB 100,000-150,000
lot 1065
清康熙 釉下三彩山水图笔筒
直径18.3cm;高15cm
款识:“玉堂佳器”楷书款
估价:RMB 280,000-320,000
lot 1106
清康熙 青花加官进爵图大罐
高46cm
估价:RMB 80,000-120,000
lot 1115
明嘉靖 青花魁星点斗瓷板
直径17.5cm
估价:RMB 100,000-150,000
出版:《明瓷聚真—山西民间藏瓷精粹》郭学雷 孔繁珠 编着,文物出版社,2008年,页159,图179。
lot 1116
明万历 青花高士海兽仙灵图砚屏
瓷板直径18.8cm
估价:RMB 150,000-200,000
lot 1117
明崇祯 青花庭院人物图盘
直径28.5cm
估价:RMB 50,000-80,000
lot 1118
明崇祯 青花花鸟纹莲子罐
高24cm
估价:RMB 170,000-250,000
Lot1287、1288号民国粉彩开光花卉御题诗文瓶,原为一对,深藏于香港半山景贤里岑日初豪宅。拍品来源显赫,为原主人置于厅堂显赫位置之物,近些年释出,分别流散于市场。机缘巧合,是次在中贸23秋拍中同时出现,也是缘分使然。本是一起烧制,能否回归同一藏家,也未可知,兼具实力和品味的藏家不容错过。巧合的是,中国嘉德23秋拍案上烟云专场,LOT4640清晚期紫檀成堂家具二十六件,LOT4641清晚期紫檀嵌樱木粤绣屏风四扇,皆为景贤里第一代主人岑日初旧藏。
岑日初(1870-1959年),原名卿乾,广东新会会城镇人。崇尚义风,曾为著名中医师,涉列凉茶业、商号、房地产等,到中年家产颇丰,遂参加慈善事业,乐善好施,热心兴办教育和公益事业。任侨港新会商会第30、31届顾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岑日初先生及其妻岑李宝麟女士于香港半山兴建大宅,名为“禧庐”。1978年,李宝麟女士将禧庐售给了邱子文先生及其子邱木城先生,改名景贤里,并刻在该址正门入口的排楼上。
景贤里
Lot 1287
民国 粉彩开光花卉御题诗文瓶 (一)
高32.9厘米
估价:RMB 200,000-300,000
题识:
1、姑射仙人谒九花,双鸾夙驾五云车,谁知咫尺瑶台路,只隔清霄一片霞,春雨初过净午芳,元都观里忆刘郎,却令写向生绡里,不许游蜂暗窃香。钤印:乾隆、宸翰
2、午静廉闻惜异香,双株烂漫斗红妆,盈盈弱质天教丽,袅袅清芬风引长,齐吐细髯粘蛤粉,半抽嫩叶卷蜂黄,隔溪看去凝仙境,琼树花深锦绣堂。钤印:比德、朗润
3、女夷裁冰作仙骨,色香净洗水云窟。天风吹送洛浦春,虙妃小步瑶台月。金钿掠鬓玉簪横,向人不语如有情。采芝皓腕浑不见,倚屏却坐羞银檠。钤印:惟精、惟一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REPUBLIC PERIOD
A FAMILLE-ROSE' FLOWER & POETRY' VASE
Lot 1288
民国 粉彩开光花卉御题诗文瓶(二)
高32.9厘米
估价:RMB 200,000-300,000
题识:
1、姑射仙人谒九花,双鸾夙驾五云车,谁知咫尺瑶台路,只隔清霄一片霞,春雨初过净午芳,元都观里忆刘郎,却令写向生绡里,不许游蜂暗窃香。钤印:乾隆、宸翰
2、午静廉闻惜异香,双株烂漫斗红妆,盈盈弱质天教丽,袅袅清芬风引长,齐吐细髯粘蛤粉,半抽嫩叶卷蜂黄,隔溪看去凝仙境,琼树花深锦绣堂。钤印:比德、朗润
3、女夷裁冰作仙骨,色香净洗水云窟。天风吹送洛浦春,虙妃小步瑶台月。金钿掠鬓玉簪横,向人不语如有情。采芝皓腕浑不见,倚屏却坐羞银檠。钤印:惟精、惟一
底款:大清乾隆年制
REPUBLIC PERIOD
A FAMILLE-ROSE' FLOWER & POETRY' VASE
《清档》中有关御制诗瓷器最早见于乾隆七年,乾隆皇帝看到一件“御制诗句画山水青花壮罐”发出“甚好”的赞叹,旨令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按其式样,别样瓶亦照有诗句、山水、花卉烧造”。自此之后,景德镇御窑厂秉承上意开始大量烧造御制诗文瓷器。这类御制诗文瓷器主要用于宫殿内外及皇帝书桌案头陈设,充分反映出了清乾隆时期精湛的制瓷工艺。晚清内府历庚子事变之劫,典藏文物散失无数,流入市肆,世人方才初识雍乾二帝挚爱秘玩的御窑精品,后来民国三年成立古物陈列所分批展出清宫旧藏御窑彩瓷,更是引发一场持久的摹古热潮,精品也随之迭出,本器虽是摹古,几欲乱真。
此瓶撇口束颈,身呈直筒形,器身中部自上而下呈六条直线,将器外壁分为六部分,分别绘粉彩花卉及题写诗文。下承圈足外撇,设计独特,工艺精巧。瓶内、底部、口径及圈足施松石绿釉。口径及圈足粉彩绘缠枝西番莲纹,所绘纹样繁缛连续,细致入微,颇见功力,其画工复杂而不失严谨之态,装饰风格颇具西洋特征,以描绘纹样的色泽深浅来表现明暗,突出立体感及层次感,生动而写实,与清妍之绿釉相衬,华而不俗,妍而不媚,清新悦目,愈显搭配自然舒雅。腹部粉彩绘水仙、海棠、碧桃图,间以隶书墨彩书写乾隆诗文三篇,并落乾隆御题下款,文字端正古雅,花卉疏朗而有层次,以诗配画,相映成趣,处处体现出雍容浓郁的宫廷气息,有乾隆一朝御制器类的经典之风。
参阅:
1、加州旧金山邦瀚斯2016年6月lot8225民国 粉彩轧道缠枝莲纹地开光花卉纹御题诗瓶;
2、佳士得2022年5月lot2767清乾隆 松石绿地洋彩开光御题诗四季花卉图大瓶;
3、《皇朝盛世·清三代御瓷》。
拍品特写图
神龙飞天
—罕见的洪武御制 青花云龙纹“春寿”款梅瓶
文 / 耿东升
明代洪武官窑青花瓷,上承元代,下启永宣,以古朴浑厚,气势雄伟为主要特征,同时也显示出趋于简练、纹饰图案向文人画文雅韵致的方向发展。洪武官窑青花钴料与元青花钴料成分一致,均系进口钴料。造型主要有碗、盘、玉壶春瓶、执壶、梅瓶等,虽沿袭元代古朴浑厚的遗风,但其锐意创新,迅速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lot 816
明洪武 御制青花云龙纹“春寿”款梅瓶
H:35.7cm
款识:“春寿”青花篆书款
估价:RMB 8,000,000-12,000,000
1. 秦清曾旧藏;
2. 上海文物图书管理小组退还,原典藏号:52002。
秦清曾 (1894—1984),名淦,字清曾,晚号憨斋,江苏无锡人。上海艺苑真赏社创办人秦文锦长子,传承家业。1943 年与郑午昌、梅兰芳、吴湖帆等人在上海发起《甲午同庚千龄会》,筹款支援抗日。
拍品另面图
检索公私藏品可知,除本品洪武御制 青花云龙纹“春寿”款梅瓶外,按已知确凿的公开展示信息,同类传世品目前仅见四例,其罕见程度可见一斑。其中一例为私人收藏,另外三件器物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附图 1)、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附图 2)和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附图 3)。这五件洪武青花云龙纹春寿款束腰梅瓶,无论造型、尺寸、纹饰、青花、制作工艺等方面均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反映了共同的时代特征。
1958 年河南荥阳市周惠王墓出土有一件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河南博物院藏 附图 4),喇叭口,细长颈,垂腹,圈足外撇。器身绘云龙纹,云纹延至器物口部内侧和圈足外壁,整体画面饱满,纹饰比例协调。此出土器物与传世五件“春寿”梅瓶在青花发色、画法、纹饰特征方面均呈现共同的时代风格,为同一时期产品。此外,洪武时期典型的玉壶春瓶样式为喇叭口,颈略粗,下腹圆鼓,矮圈足,整体饱满端庄,而周惠王墓出土的这件造型为细部长颈,下腹略收,圈足略高且外撇,整体挺拔秀丽,与元代玉壶春瓶造型风格接近。
从左到右依次为附图1-4
附图 1:明洪武御制青花云龙纹「春寿」款梅瓶,上海博物馆藏品
附图 2:明洪武御制青花云龙纹「春寿」款梅瓶,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品
附图 3:明洪武御制青花云龙纹「春寿」款梅瓶,英国格拉斯哥 布雷尔艺术馆藏品
附图4:明洪武御制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无款),河南博物院藏品
五件器物的云纹装饰在布局和细节上的差异性似表现出陶工在遵循定式基础上又能心领神会、随心所欲之心态,可见其冶陶技术之熟练、精湛。上海博物馆藏品和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品底足可见明显的火石红痕迹,这是洪武时期典型的装烧特征,有的器物底部还伴有涂刷痕迹,其原因应与器物装烧时所含铁质和瓷坯干湿程度有关。
拍品底图
本品唇口,短颈,丰肩,腹部渐收,束胫,至足部外撇。造型端庄,线条优美。器物通体施透明釉,釉色延续元代,白中闪青,与典型洪武器失透肥厚的釉面明显不同。采用进口苏麻离青,青花发色比典型洪武青花鲜艳,色泽浓重处呈现铁锈斑点。底足露胎,胎质较为细腻洁白,延用了元代梅瓶的修足方式,但较元代修足更深,也较为规整,足底见有旋削痕迹。足端仅内侧残有釉斑,应为施釉后修足所致。
春寿款特写图
肩部青花篆书“春寿”二字。器身青花绘一五爪行龙,翱翔于朵云之间,龙纹姿态威猛矫健而神态庄重大方,笔法遒劲有力。龙纹呈长角,大圆眼,尖鼻,长须,细颈,五爪,龙身弯曲,浑圆有力。龙纹整体以青花勾勒,头部及背部局部采用青料填色。鳞片大小疏密有致,其走向随龙身姿态变化而定。肘毛细长、飘逸,增强其动感。云纹作折带式,以青花勾勒渲染,具有水墨画的浓淡之感。勾勒之龙纹与渲染之云龙相互搭配,浓淡相宜,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具有明暗变化,韵味无穷。画面以通景式布局展示云龙图案,与元代青花纹饰满密、层次丰富的装饰布局不同,凸显洪武一朝古朴素雅、疏朗明快为特点的艺术风格新动向。
拍品特写图
洪武瓷器上的龙纹样式丰富,有云龙、螭龙、翼龙等形制。传世品中如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洪武釉里红螭龙纹梅瓶(附图 5)、国家博物馆藏洪武青花龙凤纹三足炉,广东博物馆藏洪武青花云龙纹三足炉、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附图 6),都是洪武时期龙纹器物中的罕见的艺术珍品。所绘龙纹和云纹的绘制技法与本品呈现出共同的时代特征。
除传世品外,历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重要的洪武官窑遗物,其中以 1994 年为配合基建在御窑龙珠阁南与东门头处发掘出土的洪武遗物最为丰富。在历次发掘中,出土的洪武官窑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瓷器以花卉纹装饰为主,并未发现有龙纹装饰者,而以龙纹装饰器物者仅见红釉和白釉品种。此外,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有青花云龙纹盘标本、白釉红彩云龙纹盘标本(附图 7)、外酱里霁青釉碗标本,这些出土器物所饰云龙纹与本品纹饰具有相似的时代风格,为本品年代断代也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从左到右依次为附图5-7
附图5:明洪武釉里红螭龙纹梅瓶,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品
附图6: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上海博物馆藏品
附图7:明洪武白釉红彩云龙纹盘标本,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品
本品以青花篆书书“春寿”于器身的例子实属少见,其与北京出土的“内府”铭梅瓶和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赏赐”铭梅瓶均以楷书书写不同而呈现其独特之处 。唐李商隐《谒山》:“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15”,宋苏轼《饮酒四首之四》:“爱有扰龙裔,为造英灵春 16”,可知,自唐以来“春”多有“酒”之意。“春寿”应为“酒寿”,即“贺寿之酒”,故此瓶应为圣寿节使用的御制酒器。
自宋代开始,梅瓶肩部或瓶身常见有书写铭文的现象,书写方式可分为刻划和彩绘两种,产品使用对象的不同导致其书写内容从性质上可分为商用和官用两种,前者多见以装饰、宣传为目的的广告标语、商品名称、吉语、谚语、纪年等,如宋代梅瓶的“清香好酒”、“福”、“风花雪月”等;后者多表示作品名称、作品用途、作品性质、使用机构等,如宋代梅瓶的“官”、“内酒”、“天威军官瓶”,金代梅瓶的“酒都使司”,明洪武白釉梅瓶的“内府”(附图8)、“细酒”,明洪武梅瓶的“赏赐”(附图9)、明永乐梅瓶的“内府”(附图10)等。
从左到右依次为附图8-10
附图8:明洪武白釉褐彩“内府”梅瓶,南京市博物馆藏品
附图9:明洪武白釉褐彩“赏赐”铭梅瓶,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南京博物院藏品
附图10:明永乐白釉青花“内府”铭束腰梅瓶,北京城出土,首都博物馆藏品
总之,明代洪武一朝,开创了明清御窑制瓷业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洪武官窑青花瓷器,上承元代,下启永宣,艺术风格古朴与雄伟并存。依据其造型、青花、纹饰、工艺等特点判定,此件御制青花云龙纹“春寿”款束腰梅瓶为洪武早期之作。其优美恢弘的造型与华贵精美的纹饰珠联璧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代表了洪武时期的制瓷最高水平,同时彰显出洪武王朝的皇家至尊和御窑肇始之霸气,神龙飞天之器可谓稀世之珍。
lot 1617
无量寿佛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 (1736-1795 年)
铜镀金 高 33 厘米
估价:RMB 1,200,000-1,800,000
2. 1983 年国外拍卖行,50 页,Lot18。
出版:文物出版社《鸣鹤清赏:瑞宝阁藏金铜佛像》。
背面图
孝子乾隆帝一生崇信的佛像
清乾隆宫廷无量寿佛赏析
在清朝诸帝中,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尤以乾隆皇帝为最,他不仅以章嘉·若必多吉为师听受佛法、接受灌顶,还在皇宫中建雨花阁,供设坛城和密宗神像,作为自己修持密法的专用场所。乾隆陵寝的地宫中,门上刻藏传佛像,四壁刻满藏文经咒,以求藏传佛教护佑其来世及子孙。据记载,清宫内从花园到寝宫遍布佛殿佛堂,总计有近五十处之多。紫禁城之外,北京雍和宫、承德外八庙,以及著名的“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供奉着藏传佛教庞大教义体系中的众多尊神,数以万计的藏传金铜佛像,形形色色蔚为大观。
由于皇室的法事活动非常多,清朝皇宫中制造藏传佛像的工艺也很发达。乾隆宫廷制作的造像由中正殿画佛喇嘛及章嘉等大喇嘛画纸样,再拨蜡样,后交造办处铸造,重要的造像每道工序都要“恭呈御览”,反复修改。当时的宫廷造像匠师不仅有汉族人,还有蒙古、西藏及尼泊尔人,多种艺术因素交融,创作出乾隆宫廷风格造像。
乾隆时期数量巨大的各题材造像实物留存下来。从现存实物看,乾隆宫廷造像大部分都属于典型的藏式造像,它们的整体风格基本一致,既延续和保持了藏传佛教艺术重视造像仪轨和量度的特点,又受到了内陆传统艺术和时代审美观念、工艺技术的影响,形成了造型规范、工艺精细、手法写实、风格清新的时代新风貌,与明代宫廷造像有着明显的区别。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制作的佛像被视为清宫各类法身的标准样式。此时期的金铜佛像以小型像为主,如本尊般大尺寸的较为少见,是在延续永宣及康熙宫廷造像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华丽而具宏阔气度的造像风格典例。
此尊造像表现的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崇拜对象无量寿佛。这一题材最为乾隆皇帝尊崇,也是有清一代皇家崇拜的主要神祗之一。清乾隆时期,凡是乾隆或乾隆母亲的重要寿辰,清宫每遇皇帝和皇太后寿辰,都要举行一系列的祝寿活动,还要制作大量与增福延寿相关的吉祥佛像、佛经或佛塔,而京城内外的王公大臣、各族首领也纷纷敬造佛像等物以祝长寿无疆。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亲自抄写经书,作为寿礼进献给母亲。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方便佛报恩经》《佛说无量寿经》,三部经书完成时间分别为乾隆六年(1741 年)、十六年(1751 年)、二十六年(1761年),是乾隆皇帝为母亲五旬、六旬、七旬万寿庆典进献的贺礼。太后收到这些佛像和佛经后,将其大多供奉于寿康宫东暖阁佛堂,用于日常礼佛修行之用。寿康宫佛堂也是乾隆皇帝敬佛和寄托哀思的地方。乾隆皇帝对母亲十分孝敬,在寿康宫落成之时,他亲自奉皇太后移居寿康宫,安置妥当。平日只要是皇太后在紫禁城居住的日子,乾隆皇帝几乎每日都要到此向母亲请安,不仅在太后生前如此,即使在她去世之后,乾隆皇帝仍坚持至寿康宫问礼。
万寿图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报身相,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无量寿经》载,过去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历经五劫发四十八愿,在十亿万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无量寿佛能满足现世人间众生的对于寿命绵长的追求,亦能接引善良的众生死后超脱轮回之苦,故此是佛教信仰中广泛流传的神祗。
此尊无量寿佛造像无论从造型、装饰还是工艺上看,都显示了极高的艺术品质,整体气势恢宏,神态威严庄重,骨肉结实,比例和谐,肌肉起伏和缓,在简洁之中蕴含着无限的优雅。轻抚造像表面,呈现出或缓或急的韵律感,如音乐般奏出一曲华美的乐章。造像身型比例优美而修长,在严谨地遵循佛像度量经的同时融入了自然的写实之风,展现了清代宫廷雕塑艺术和工艺技术的鲜明特点,胎体厚重且结构匀称,造像端庄大方。通体鎏金,金水明亮,观之灿烂悦目,可见用料奢华,不惜成本。
本尊无量寿佛发髻高挽,髻顶装饰摩尼宝,发丝分明,分辫垂於臂侧。面庞圆润俊秀,其双目细长,鼻梁高挺,双唇微抿,嘴角略扬,温情脉脉而又慈悲祥和,给人以威严祥之感。戴枝叶繁密的宝冠,华丽精美。束发缯带在耳后起,灵动自然。大耳齐垂,耳轮清晰美观;下坠缀圆形花瓣状精致耳铛。胸前及后腰饰连珠璎珞,珠粒精圆匀称,手镯、臂钏、脚镯均精工细作,堪称完美。造像无论是面容还是肌肤都透露出年青的气息,胸部肌肉丰满圆润,但匀称有力,腹肌饱满,腰肢柔和,令人感受到工匠塑像的高超技术同时,仿佛能触摸到年轻的质感和温度。上身双肩披帔帛,帔帛于两手腕间分别绕成半圆环,帔帛及僧裙皆用写实手法表现,生动自然,弧线如行云流水,纹线分布优美,造型立体灵动,将衣料柔然、垂坠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腿部衣纹呈放射性在莲座顶面铺开,衣料如波浪向两侧蔓延、伸展,呈现出如在梵天净土般的庄严与静谧,也体现了皇家气派的雍容华贵的佛像样式。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莲花座造型优美大方,做工极其讲究,莲座正面呈梯形,较为宽大。莲瓣宽大厚实,挺拔有力,整体稳重大方,将整像气势衬托得更加宏伟高大。莲台上沿饰一周联珠纹,颗粒分明,圆润规矩。乾隆时期的造像大多以黄铜铸造,经过反复冶炼,铜质细密纯净,而且都采取厚胎铸造的方式,触手分量沉重,发声清脆悦耳,俨如乐器!此尊造型结构具足乾隆造像的明显特点,胎体厚重,体量巨大,鎏金亮丽。其优雅的气质和内在的精神让人为之赞叹!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无量寿佛身上的装饰,手法细腻,工艺十分精细,每个细小部位都做到了一丝不苟,时代工艺上的优点在这尊造像上体现得非常充分。乾隆时期宫廷造像铜质厚重,加工精良,素为公私收藏机构所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图1)、辽宁省博物馆(图2)、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图3)收藏的乾隆宫廷无量寿佛,但此三尊尺寸都为 20 厘米左右,如本尊尺寸超过 30 厘米乾隆宫廷无量寿佛较为罕见。相似体量的同题材造像可参考,中贸圣佳 2019 年夏拍,尺寸为 33.7 厘米的乾隆宫廷无量寿佛,成交价为 299 万(图4);中国嘉德 2014 年秋拍,尺寸为 30.5 厘 米的乾隆宫廷无量寿佛,成交价为 287 万(图5);以 及北京翰海 2016 年秋拍,尺寸为 31 厘米的乾隆宫廷无量寿佛,成交价为 207 万(图6)。
中贸圣佳本次秋拍的这尊乾隆宫廷铜鎏金无量寿佛,远观威严端庄,近赏工艺精湛,神态庄严而不失自然,法相生动传神,特征鲜明,充分体现出清代乾隆时期极高的工艺水准,且来源清晰、传承有序、名家旧藏,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值得重点关注。
出版
参阅图1-3
参阅图4-6
参阅:
1. 乾隆宫廷无量寿佛,北京宫廷博物院藏;
2. 乾隆宫廷无量寿佛,辽宁省博物馆藏;
3. 乾隆宫廷无量寿佛,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
4. 中贸圣佳 2019 年夏拍,Lot0839,清乾隆铜鎏金无量寿佛,成交价:RMB 2,990,000;
5. 中国嘉德 2014 年秋拍,Lot3529,清乾隆铜鎏金无量寿佛,成交价:RMB 2,875,000;
6. 北京翰海 2016 年秋拍,Lot2167,清乾隆铜鎏金无量寿佛,成交价:RMB 2,070,000。
lot 1660
金刚总持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 (1736-1795 年 )
铜镀金 高 33 厘米
估价:RMB 1,500,000-2,00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金刚持,是印度梵语的意译,音译“伐折罗陀罗”,其中“伐折罗”意为“金刚杵”,“陀罗”是执持义,合译就是“持金刚”或“金刚持”;藏语称“多杰羌”。他是法身佛亦称之为本初佛,既为湛然不动、离言绝思之寂静本体,又有无所不能的智慧和功德,为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关于其身份和地位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本初佛,即最原始的佛陀;一种认为他是报身佛;一种认为他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一种认为他总摄了五方佛的智慧与功德,称他为“”第六金刚持」或「金刚总持」。但不管怎样他是藏传佛教崇奉的最高尊神。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噶举派对金刚总持尤为崇奉,噶举派尊金刚总持为本初佛,在表现噶举派题材的唐卡和其他绘画形式中,金刚总持往往被置于上方中央,而受到特殊的礼敬;同时噶举派还将金刚总持奉为本派的鼻祖,认为噶举派全部教法皆源于金刚总持,金刚总持后帝洛巴、那诺巴、玛尔巴、米那日巴、冈波巴次第相传,最终成就了西藏噶举派的庞大体系。
此尊金刚总持像头戴五叶冠,头微侧倾,双目微俯,相容静谧。上躯袒露,下着绸裙,以天衣宝珞为身庄严。双手于胸前结迦罗印,左手执铃,右手持杵,表示摧毁魔敌的智慧与法力。帔帛顺肩而下,绕臂而出,尾端飘拂于体侧,宛若祥云。全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莲瓣优美清瘦,富有弹性。
该像鎏金纯厚饱满,长期接受膜拜,局部金色自然磨蚀,更显岁月沧桑,细部刻画细腻精美。此尊金刚总持躯体壮硕,肌肉劲健,体态优美舒展,造型大气完美,充分表现了金刚持在藏传佛教中的至尊地位和悲智双圆的宗教特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非凡的艺术美感。整体品相保持完美,金水保存较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康乾盛世中的造像艺术精品。
参阅1
参阅2
参阅:
1. 2000 年 9 月 20 日,纽约佳士得,Lot.111,清乾隆 摩利支佛母,高 33cm;
2. 北京雍和宫藏清乾隆宫廷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高约 39.4cm。
lot 1673
赵公明像
中原 明代
铜镀金 高 53 厘米
估价:RMB 800,000-1,00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赵公明俗称武财神,又称赵公元帅,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人。最早见于晋代,时为督鬼之神人。晋干宝《搜神记》曰:“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鬼下取人”。晋陶潜《搜神后记》亦载:“赵玄坛,秦代人,得道于终南山”。至元明时期,赵公明演变为财神。元明时《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云:“赵公明,终南山人,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如黑炭,胡须四张。跨黑虎,授正一玄坛元帅。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疟,祛病禳灾。如遇讼冤伸抑,能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宜利合和,无不如意”。
此尊赵公明头戴帽冠,面庞方阔,长须美髯,眉眼上挑,斜眉紧蹙,双目怒视前方,一派威严和正气。右手紧握拳,左手持法器,一副蓄势待发架势,尽显力与美的完美结合,虽为坐姿,却仍气宇轩昂,难挡英武之姿。身披战袍,内着甲胄,足蹬高靴,形象威武彪悍。身躯魁伟彪悍,战袍刻画得流畅又不失力度,胸前有一铭牌,上刻“赤心忠良”四字。造像雕刻精湛,尤其外翻的衣纹格外流畅生动,腰带彰显尊贵,腹部圆鼓,更添勇猛威武。整像体量巨大,极为罕见,不惜工本,也可看出其出身不凡,非一般工匠所铸造的。原始皮壳,满鎏金,保存较好,实为难得。具造型深具美感,技巧精湛,刚柔并济,静中有动,让人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其战场上的英勇威猛。整体包浆古朴,简约中不失精细雕刻,有较高的艺术造诣,传世保存至今实属难得,令人叹为观止。
参阅1
参阅2
参阅:
1. 武当博物馆藏明代铁铸赵公明。
2. 明代赵公明像,湖北省武当山金顶父母殿。
lot 1672
眼光娘娘像
中原 明代
铜镀金 高 50 厘米
估价:RMB 350,000-45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眼光娘娘,是以中国大陆华北地区为中心的道教女仙信仰,全称为眼光圣母惠照明目元君,又称眼光明目元君、眼光圣母。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形象经常出现在民间传说之中,是一位专职负责医治民众眼疾的女仙,手托着一只大眼,象征明目去眼疾。
此尊眼光娘娘像,尺寸巨大,工艺细腻,雍容华贵极为难得。头戴凤冠,顶束高发髻,五只凤鸟分别装饰于前额之上、两耳边;前额上的飞凤,凤头向前,与鼻梁成一线,呈倒立展翅欲飞状。双耳垂饰华丽的耳坠。面目圆润丰腴慈祥,弯眉细目,双眼微微睁开,似乎正在注视着众生,嘴角带着一种微笑的表情,下颌饱满,满面福相。身穿经典汉地衣裙,没有佩戴首饰,仅以水波纹样表现裙褶,朴实古拙。圆领长袍自然繁复,腰间束腰带,垂至足间。袍袖宽大层迭,分为内外几层,质感垂顺。衣纹錾刻密集精细,颇见功力。双手托着一只大眼,象征明目去疾。此尊眼光娘娘像题材鲜见,尺寸巨大,兼之雕工精美,保存完好,极具收藏价值。2014 年嘉德春拍,以 149.5 万释出过一尊明代 48 厘米的泰山娘娘像(图一)可为参考。
参阅图
参阅:中国嘉德 2014 年春拍,Lot3730,明代铜鎏金泰山娘娘,成交价:RMB 1,495,000。
lot1698
文殊菩萨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 (1736-1795 年 )
铜镀金 高 32.3 厘米
估价:RMB 500,000-60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文殊菩萨,乃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因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是观世音菩萨之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佛教中认为,常修持文殊菩萨像,可增长智能,辩才无碍,口演妙法,了知诸法真实义。清代皇帝被视为文殊菩萨的转世化身,故其造像为宫廷造像中代表性题材,颂扬帝王如佛陀在世护持人间。此像头戴五叶宝冠,发髻高隆,下颏圆润,神情静谧。左手结说法印,牵莲茎至左肩盛开莲花,其上托有经书,象征其智慧;右手高举握有宝剑,代表其以智慧剑断尽一切烦恼。身戴耳珰、璎珞、臂钏等饰物,身着天衣长裙,披帛绕肩顺势而下垂至莲座,全跏趺坐。其造像与莲瓣为典型清康熙风格,应出自北京地区官造。清康熙时期造像在清代金铜造像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对后期金铜佛造像有着深远的影响。其造像以选材考究,铜质精密,铸造精湛,雕刻娴熟、装饰繁缛、镀金亮丽而著称,总体上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皇家气韵。现存典型的清康熙造像市场中并不多见,一直是藏家所追逐的对象。此尊造像面型端庄俊秀、造型比例精准、装饰繁缛华丽,莲座工整大气都具有清康熙金铜造像的艺术特点。宝冠、耳珰、缯带、璎珞、钏环及衣饰均雕刻细腻精致,一丝不苟,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参阅1
参阅2
参阅3
参阅:
1. 2010 年北京保利,清乾隆 铜鎏金文殊菩萨,成 交价RMB1,120,000;
2. 2013 年西泠拍卖,清乾隆 铜鎏金文殊菩萨举剑坐像,成交价 RMB 1,150,000;
3. 2007 年北京保利,清康熙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成交价RMB1,120,000。
lot 1686
三面八臂大随求佛母像
北京宫廷 清康熙 (1662-1722年)
木胎漆金 高 47 厘米
估价:RMB 600,000-800,000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纵观中国宫廷佛教造像艺术之历史,康熙宫廷造像有着承上启下的节点地位,材质奢华不计成本,工艺考究精益求精,其杰出的品质代表了清代宫廷造像的最高水准。清宫廷所制实例可参考一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刻有康熙二十五年铭文之四臂观世音菩萨,其乃康熙皇帝为蒙古人出身的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大寿之日所进献,以求得神佑其长寿与平安,造像形制巨大,周身饰华贵东珠、珊瑚等宝石,沿袭西藏传统,然其面颊丰盈,平额短鼻,髮髻高立呈葫芦形,高贵华丽,确立康熙造像之典范。
大随求佛母,梵文为 maha-pratisara,藏密称“梭章玛佛母”,又称“随求大明王”,是《普遍光明焰鬘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的本尊,是佛教尊奉的“五护陀罗尼佛母”之一。五护陀罗尼佛母又称“五保护佛母”、“禳灾五佛母”,分别是大随求佛母、大金刚摧碎佛母、大孔雀佛母、大寒林佛母、大随持佛母。她们原为五部陀罗尼经,而后被人格化,成为密教事续部尊奉的一组女性尊神。据佛典记载,这五部陀罗尼具有非常奇妙的禳灾功德,如果诵持、抄写或将抄写的陀罗尼携带在身上,都有极大的保护作用,可以避免一切灾祸,满足所求一切愿望。因此在藏传佛教中,这五部陀罗尼成了佛像和佛塔装藏的重要圣物。
此尊大随求佛母就是非常典型的清代康熙宫廷风格造像,整体的瑰伟高昂之态,稳重若金字塔式的构置,一种法度庄严的造像艺术具体地显现于虔诚者的面前。造像艺术多金铜铸造而后鎏金,而以木质为之而成的清代宫廷造像艺术则为少见。木质造像,纯然于手工匠师雕琢而成,其木质的可塑造性而使其工艺精尽细微得以表现和传达,在刻画的的一刀一痕之间尽露造型的完美之象,在一种规制的样式风格体系中表现的更加深刻而完备。
此尊大随求佛母法相庄严,三面八臂,头戴五叶宝冠,缠枝环绕,雕饰精美;耳垂饰叶型璫。发髻高挽,髻顶饰摩尼宝,余发披肩,蜷曲柔美。面部五官舒朗,线条柔和,眉形宛若展翅的海鸥,眼睑内敛,鼻梁平直挺拔,精致细腻,表情深沉内省,面庞方正,开脸极为优美,面含稚气,是明显的康熙宫廷风格造像特色。上身赤裸,胸前饰项圈和长链,下身着贴身僧裙,衣纹流畅自然,腰间束宝带,手和足部皆有钏镯装饰,天衣绕臂而过,压在身下,垂于座前;八肢手臂依次探出,部分法器遗失;佛像制作之事,凡遇多臂形象者,手臂间的位置与角度在造型中极为重要,此处的八只手臂分为四层,错落有致,在身侧形成两道优雅的扇形,和谐巧妙,且每只手臂均丰腴秀美,有韵律般的带给雕塑一种奋发向上的气势。像身比例舒适,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符合康熙宫廷佛像的相好标准和传统表现形式。佛母身姿挺拔而又绰约多姿,肌肉丰满圆润,匀称有力,肢体饱满,腰肢柔和;手脚指修长纤细,动作形象自然,令人感受到工匠在雕刻佛像的高超技术同时,彷佛能触摸到躯体的质感和温度。造像裙裳、帔帛的质感较强,尤其在纹褶的处理上,转折起伏流走自然,颇为洒脱生动,雕刻刀法灵动,在严谨细腻中见飘逸之美,富丽堂皇的同时又富有生机和活力,体现了皇家气派的雍容华贵的佛像样式。莲座正面呈梯形,较为宽大,双层莲瓣饱满宽肥,将整像气势衬托得更加宏伟高大;莲瓣分为双层,里层莲瓣隆起较高,瓣尖装饰缠枝纹,纹样立体生动,极尽装饰之华丽。莲台上下缘装饰连珠纹,可谓珠圆玉润、严丝合缝。
此尊造像整体协调,展现了藏式造像精致细腻的雕刻工艺、以及汉传造像中祥和儒雅之感,虽未刻勒康熙年款,但其所呈现的精致华美与恢宏气势,通体漆金历经多年虽已斑驳,但更显苍桑味道,古拙大气,熠熠生辉,说他是康熙宫廷木雕造像的代表,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宫廷木雕造像存世稀少,深得后人赞誉珍赏,素为藏家所重。2021 年纽约佳士得春拍,一尊康熙木雕漆金文殊菩萨像以 135 万美金,约 880 万人民币的高价售出(图一);2016 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也有一尊康熙宫廷木雕漆金度母像以 546 万港币易手(图二)。此尊大随求佛母像尺寸巨大,体态优美舒展,造型大气完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非凡的艺术美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康熙宫廷造像艺术精品,我们能够感受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一个王朝鼎盛时期的恢宏气度,值得关注!
参阅1
参阅2
参阅:
1. 佳士得纽约 2021春拍,Lot0820,清康熙木漆金文殊菩萨坐像,成交价:USD 1,350,000。
2. 佳士得香港 2016 秋拍,Lot3235,清康熙漆金木绿度母坐像,成交价:HKD 5,460,000。
lot 1653
六品佛楼布达天像
北京宫廷 清乾隆 (1736-1795 年 )
烧古铜泥金 高 14 厘米
估价:RMB 300,000-400,000
款识:布达天、无上阴体根本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此尊布达天佛母像以纯铜铸造,见肉泥金,其造型装饰均表现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造像的基本特色。佛母像为一面二臂,头戴五叶冠,葫芦型发髻,耳后有束发缯带,寂静相,袒露上身,肩披帛带,下身着裙,配饰耳珰,项链,臂钏,手镯,脚镯,左手放左腿上,右手举一镜状物,右舒坐于园边三角型覆莲底座上,尤其难得的是此佛像是原封底。
莲座正面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楷书阳识,下沿镌刻“布达天”尊名,背后是“无上阴体根本”属名。可参阅故宫博物院《梵华楼·第二卷》图 469,得知布达天像应位于六品佛楼中的三室无上阴体根本品的西壁佛龛第一层第九龛。
六品佛楼是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间(1758 - 1783 年),清宫先后修建和装修的一处独特的佛堂,分别在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圆明园和紫禁城内,达八处之多。每层楼上供小佛佛像,下层供佛殿和唐卡。每座六品佛楼共七间,除中间一间上下供佛与宗喀巴大师像外,其余六间分别代表般若品、无上阳体根本品、无上阴体根本品、瑜伽根本品、德行根本品、功行根本品,以契合藏传佛教黄教所主张的显密兼修、依次而行,由浅入深的思想。通常六品佛楼楼上每间供小型黄铜造像一百二十二尊,六间共供七百三十二尊,而且每尊前有尊名,后有品间,是研究藏传佛教尊神图像最重要的数据之一。
参阅图
参阅:中国嘉德 2013 年秋季拍卖会,lot419 清乾隆 (1736-1795 年 ) 布达天,成交价 RMB 8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