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些节日的由来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①端午节②青年节③建军节④国庆节①②③①③④②③④①②④——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8.下列哪些节日的由来与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①端午节     ②青年节     ③建军节     ④国庆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最准确的理解是

A.中共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

B. 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C. 中共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 中共完成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6.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标志着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是郭沫若所写的挽联。这幅挽联称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岳飞抗金     D.文天祥抗元

4. 学习隋唐史后,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 文明初露曙光              B. 繁荣与开放

C. 由分裂走向统一             D.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3.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就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而言,不具进步意义的是

A.实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C.修筑万里长城            D.焚书坑儒

2.抗日战争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孤军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成为民族抗战的一面旗帜,毛泽东为此题词“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领导八百壮士抗战的民族英雄是梅州人

A.谢晋元      B.姚子青      C.黄梅兴    D.古大存

1.梅州客家人在戏剧艺术方面成就最大的剧种是有“南国牡丹”称誉的

A、山歌剧   B、广东汉剧    C、京剧    D、评剧

34.(10分)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隋唐是我国封建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创立了什么新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这一制度对社会发展的最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2)科技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列举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使世界日渐成为“地球村”的重要发明。(各举两例)(4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科技革命。请你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个特点并用史实加以证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使我们懂得什么道理?(4分)

THE END
0.十说端午节由来起源诸说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二、现代学者的创新说 20世纪以来,随着民俗学的进步,关注端午节的学者与日俱增,有建树的论说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1.祭祀龙图腾说 闻一多先生始倡此说。他在《端午考》一文中对端午节的起源旁征博引。详细地论证,提出端午节是吴越jvzquC41o0jcy7hp1fogcwl1u{yugv4424602?43;166:=94;88/uqyon
1.专家:端午节有两千多年历史吃粽子赛龙舟习俗最普遍时政新华网天津6月10日电(记者 周润健)6月1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民俗专家说,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一天中国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从事民俗研究的由国庆告诉记者,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jvzq<84rqnouklx0rguqnn3eqo4dp8s1427419;321i82@83/479396460nuou
2.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视频(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简单介绍三十字以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依然承袭着传统。都会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尽管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如今,端午节马上就要来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依然会亲手包粽子jvzquC41{slgh7hp1cxuklqg13849@50jvsm
3.我们的节日·端午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jvzq<84yyy4kz|0eqs0Lx|a\R0L{iy1Ykc1jwvou62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