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日荟萃端午节概述

端午节,又名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二十多个别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的一个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恶日说、纪念人物说、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等。

恶日端午:先秦时期,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

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因此,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为避“端五”忌讳,称为“端午”。

纪念人物:就全国来说,端午纪念人物有屈原、伍子胥、曹娥、越王勾践、介子推、陈临、马援、白洁夫人、刘景、钟馗、白素贞等,流传最广大是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

屈原因忠事楚怀王遭排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以身殉楚国。百姓闻讯划船捞救,无果,遂荡舟江河寄托哀思,又投米团入江以防鱼食屈原身体,形成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祭祀龙图腾,出自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食,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有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他们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五月初五是他们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但他们把端午祭祖的节日传了下来,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社科院刘德著《“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提出: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没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吃粽子是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与屈原无关而与夏至有关,《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可见,端午节的最早应该起源于夏至。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

隋唐时期,“端午”这个名词才真正出现,节日大多演变为了娱乐活动。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 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开始盛行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明代,端午节称“女儿节”。《帝京景物略》:“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从汉代就流传下来的五色缕,在清代时被称为“长寿线”。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自古以来。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在祭祖的同时,端午食俗主角“粽子”登场。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到晋朝,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以荪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风土记》中被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到了近现代,自民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移风易俗,端午节许多旧的风俗已被人们遗忘了,但端午节仍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内心丰富的文化情感、厚重的家国情怀,承载了人们诸多美好愿望。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慰藉,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文化意蕴: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爱国之情:人们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家国情怀: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有大力弘扬的必要。对于很多人来说,端午节是个小长假,但对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客运工作者、环卫工人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岗位的人来说,依然是“战斗”的节奏,正是他们的默默坚守和负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节。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也值得全社会感念。

仪式感: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诵读《离骚》、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

赤忱的爱:端午节所承载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赤忱的爱,足以凝聚起我们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磅礴力量。

传承责任: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传承好发扬好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交予我们的责任。

端午节一定要做到三不游,三不做,在端午节这一天这6件事情是不能做的。

一不吃,按照过去的习俗呢,嫁出去的女儿就不能再想着去吃回头饭,这个习俗目前在山东的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

二不游泳,民间有句谚语,吃了端午粽还有三根豆,意思就是说尽管端午节的气温已经开始升高,但是此时和平的水温还是很冷的,上面温热下面寒凉,所以千万不要图一时的凉爽而去游泳。

三不宜外出远行旅游,按照民间习俗呢,5月被称之为五毒月,不宜外出远行旅游。

一不做,不能互相问候时说端午节快乐,端午节是一个寄托哀思很庄重庄严的日子,用端午安康来代替。

二不能,就是给孩子们带的彩绳和香包,不要随意的取下来,即便要取下来也要在端午节过后的第1场雨之后再取下来。

THE END
0.十说端午节由来起源诸说纪念历史人物说,无论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陈临、屈原等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附会之辞,难以置信。 二、现代学者的创新说 20世纪以来,随着民俗学的进步,关注端午节的学者与日俱增,有建树的论说不断涌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 1.祭祀龙图腾说 闻一多先生始倡此说。他在《端午考》一文中对端午节的起源旁征博引。详细地论证,提出端午节是吴越jvzquC41o0jcy7hp1fogcwl1u{yugv4424602?43;166:=94;88/uqyon
1.专家:端午节有两千多年历史吃粽子赛龙舟习俗最普遍时政新华网天津6月10日电(记者 周润健)6月12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民俗专家说,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一天中国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从事民俗研究的由国庆告诉记者,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jvzq<84rqnouklx0rguqnn3eqo4dp8s1427419;321i82@83/479396460nuou
2.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视频(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简单介绍三十字以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依然承袭着传统。都会选择在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吃粽子。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尽管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如今,端午节马上就要来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依然会亲手包粽子jvzquC41{slgh7hp1cxuklqg13849@50jvsm
3.我们的节日·端午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jvzq<84yyy4kz|0eqs0Lx|a\R0L{iy1Ykc1jwvou62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