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天,家里是不是还有一些粽子呢?吃粽子不仅增加节日氛围,还能够食补。那么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养生知识呢?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是“开端”的意思;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是阳气的极致。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在这时节里,高温湿热,天气烦闷,蚊虫滋生,身体难免受侵扰。也正因为如此,民间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成为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
中医提倡“春夏养阳”。端午之后即将迎来阳消阴长的夏至节气,阳气至盛之日,也是阴气渐长之时;而湿疫毒邪俱属阴邪,易消耗人体阳气。
天气炎热,无节制的使用空调,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耗伤人体阳气,损害脾胃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会引起感冒、胃肠功能紊乱等。所以,端午时节需顺应天时,保养人体阳气。
中医艾灸是运用艾绒对腧穴的温熨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益气温阳、温通气血、散寒除湿、拔毒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端午前后辨证运用艾灸,可养阳扶正,增强体质,防病祛邪。
每年到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本身就是药膳的一种。北方的粽子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 和胃宁神。
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等功效。粽子的配料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等功效,而火腿、鸭蛋黄、鲜肉等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
粽子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绝妙处方。但是食用粽子时也应有所节制,糖尿病患者、老人及小孩不宜多吃。
民间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习俗,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把菖蒲、艾草插在门楣或悬于堂中。艾是菊科植物,全草均可入药,艾叶性温,味辛、苦气味芳香,具有温经散寒、除湿止痒的功效。菖蒲是菖蒲科植物,味辛气芳香,有化湿祛浊、开窍醒神的作用,因菖蒲叶形似剑,在民间有以菖蒲为剑降服妖魔的传说。端午节挂艾草、悬菖蒲,可芳香除湿化浊,驱虫避邪。
端午节佩戴香囊,是古时就有的民间的传统习俗,但其实佩戴香囊对身体也很好。《黄帝内经》中提到:“香囊,芳香辟秽,清热解毒。”香囊中一般会放一些药材,如丁香、薄荷等,能够提神醒脑、心情舒畅、还可以清热解毒、预防感冒。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也是很好的养生运动,能促进全身气血畅通,振奋情志,增强心肺功能。其他有氧运动:除了划龙舟,还可以选择徒步登山、骑自行车、慢跑、游泳等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调节身体机能。
夏季炎热的气候,会让人觉得烦闷和焦躁。而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豁达开朗的心态可提高免疫功能。心气好才能肝气足,肾气足。愉悦的心情是保证人体气机得以宣泄畅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所以夏季养肾,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