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十分隆重的节日,它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现在的中国人还在延续这一习俗,甚至还有三天的法定节日。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

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劝阻楚怀王,但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果然楚怀王上当被囚。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端午节习俗之赛龙舟

赛龙舟南方比较盛行,北方的水比较少。这个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有的人认为划龙舟是为了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之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吃粽子也能看出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南方大都吃肉粽,北方大都吃枣粽,谐音为“早中”。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现在也有家长做枣粽给考生吃。

不仅有驱蚊虫的作用,传说也有避邪驱瘟之意,并且也很美观。一般挂在蚊帐的两侧,小孩的手腕、或脚踝、或佩戴在颈部。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中国古代以五色为吉祥色,所以端午节除了做香囊外,还会编五彩绳,系指孩子的手腕、脚腕。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据说有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THE END
0.端午节的七大习俗与六大禁忌|传统节日|先民|夏至|屈原|忌讳|禁忌|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重要传统节日,其习俗与忌讳犹如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承载着先民智慧与美好祈愿。以下是对这些文化瑰宝的生动诠释: 【习俗篇】 ● 吃粽子:碧叶裹就的不仅是糯米香,更是对屈原高洁品格的永恒追忆。亲友间互赠的棱角分明,恰似文化血脉的温柔传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划龙舟:鼓声震天中,百舸争流劈波斩浪jvzquC41o07757hqo1jz1jwvkerf1S[8VJLH:9:784
1.传统节日・端午丨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咬食他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这便是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的由来。 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及在此日jvzquC41yy}/onnrkct/ew47fouyg|y
2.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战国末期至今,过端午节这个习惯中国人已延续了2000多年,由于民族众多,地域宽广,每个地方都保留了不同的端午节的习俗。那么常见的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端午节的习俗之赛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jvzquC41i0vdqwqkpg4dqv3ep1~06A716:879<;0jvsm
3.关于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端午节的意义有很多,而且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端午节的风俗有哪些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f~fpywpjg8h3:6787@3jvor
4.关于端午节,你知道多少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以庆祝节日。挂菖蒲、艾叶的习俗有驱除邪气、祛病防疫的作用。现代人更多地将端午节视为团聚亲朋的日子,通过记录视频来留存与家人共度时光。jvzquC41yy}/uqjpewz/exr1ctzjeuj1fcom{6qkhg5etjlqp/hpc}2hguzjxjq/ewyuqvx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