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这个节日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是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上古信仰:天地信仰、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天象崇拜: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老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当时龙已是这民族的图腾,后演化为全民族的图腾;在祭龙仪式中,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他们以“龙”为图腾,每年在端午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做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二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因不满朝政腐败和国势衰微,投身于汨罗江自尽,以表达对楚国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绝望。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吃粽子,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包括:
赛龙舟:赛龙舟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竞渡前一般要举行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也有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人们划龙舟以示对屈原的怀念,同时也希望借此驱散江中的鱼虾,保护屈原的遗体。
吃粽子: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叶)包裹而成。他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为咸粽和甜粽。也有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发源的传统食物。人们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荷叶中,制成粽子,然后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饱后不再伤害屈原的遗体。
挂艾草和菖蒲:《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禳毒气。”艾是药用植物,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以驱虫。菖蒲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人们相信艾草和菖蒲可以驱邪避疫,因此在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挂艾草和菖蒲于门前,以祈求健康和平安。
栓五彩绳: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用五色丝绒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来驱邪,自五月五日系起,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之后摘掉,然后扔到河里边去,寓意着所有不好的事都随着五彩绳带走了。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邪驱瘟,带来好运。
饮酒: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再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浸酒后人们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放纸鸢: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赠扇子:扇子除了引风纳凉之外,还有特殊的人文含义:弘扬仁善,仁德之风。
佩香囊:又称香包、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绒缠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里面可以装上各种香料、中草药、茶叶等,然后多用于配戴于胸前,有防病健身、驱虫的效果
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悬钟馗像:有镇宅驱邪的含义。
五黄:江浙一带吃“五黄”,是指黄瓜、黄鱼、黄鳝、鸭蛋黄(或黄豆)、雄黄酒(一般以普通的黄酒代替)人们相信雄黄酒可以消毒杀菌,预防疾病,因此在端午节时会有饮雄黄酒的习俗。
煎堆:福建晋江地区,吃“煎堆”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吃“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画额: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端午节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端午四不穿:红色衣服、暴露衣服、花哨的衣服、破旧的衣服;
端午不做:避免发生争吵打斗、不同房、不靠近河、海、不要待在阴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