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里的医学:为何这一天只能祈福“安康”

“赛先生”竭诚祝福广大热心读者端午安康。你知道为何在端午这一天只能说“安康”,不要说“节日快乐”?

READING

编者按

端午节是中国的三大节日之一。每到端午节,我们总会收到热心肠的亲朋好友发送过来的祝福:端午快乐。实际上,在古人看来,端午是一个“恶日”,这一天他们压根“快乐”不起来,只祈福“安康”地度过这一天。

端午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悬艾叶菖蒲与古人朴素的预防医学观有关,它们融入到古代社会的卫生防疫中。尽管现在看起来有很多不科学的成分,但是在当时的确有进步的意义,它能增强体质以及社会的公共卫生,减少疾病的出现。

至于端午节流传下来的习俗是如何反映当时朴素的医学观,其背后能否用科学来解读,请看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夏媛媛教授的解读。(注:本文侧重于对节日传统的解读,不涉及中西医方面的辩论)

撰文 | 夏媛媛(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时在五月五日,又称“端五”、“端阳”、“重午”、“天中节”。

中国古代认为五月特别是夏至节气不太吉祥。《礼记·月令·仲夏》讲夏至:“阴阳争,生死分。”东汉董勋《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五月五日时值双五,更为不吉,古人以“恶日”称之。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仲夏五月,春夏相交,闷温湿热,涝旱相易,正是人易骄燥,百虫孳生,疫病传染的最濒危时季。旧时,我国城市人口的死亡时间多集中于夏季。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是以药克毒。

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已记载:

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

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还有沐浴。此俗起源甚早,战国时代已有明确记载。《楚辞》讲:

浴兰汤兮沐芳华。

以菖蒲、雄黄酒避毒是又一积极措施。

因此,端午节实际是源于古代人们趋避“恶月恶日”的卫生防疫行为,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更为完备和系统的禳灾避邪、驱毒袪瘟的法式与习俗,而人们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禁忌与习俗,构成了端午节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把古代人们朦胧的卫生预防理念不断深入和系统化,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公共卫生意识。

01

食粽

端午食粽系为节令的传统习俗, 也是古代社会卫生防疫理念的重要体现。粽子,古称角黍,因粽子形状如角状之故。南北朝时,粽子的名称逐步代替了角黍,其制作原料也由黍米改为南方大米了,同时与屈原传说相结合,成为端午节日的节令食品。

《风土记》曰:“黏米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尚阳包裹末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宋范成大《吴郡志·风俗》亦载:“夏至复作角黍以祭,以束粽之草系于足而祝之,名‘健粽’,云令人健壮。”说明古代人们意识到端午食粽具有强健身魄功效,故谓之“健粽”。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由于粽子多以糯米配枣、栗等煮制而成,营养十分丰富,有很高的食疗价值。糯米能补益脾胃,益肺气。可用于便溏腹泻,气虚自汗,体倦乏力,虚劳脱力等症状。栗能补脾强筋,健胃益肾。

02

挂悬艾叶菖蒲

艾草自古被称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神医药草。在我国有“清明插柳,端午挂艾”、“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的民歌。

艾草是端午节的必备药材,艾草插在门口可以驱邪百福。晋代《风土志》中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可见除采艾叶扎作人外,也将艾叶扎作虎形,称为艾虎。妇女和孩子们都要佩戴,用来避邪驱瘴。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菖蒲和艾是最流行的门饰之物,一些地区还门饰其他植物。有采桃叶插之,还有插柳枝的。

而艾之所以和端午发生联系,是因为五月天气湿热,冷暖不定,人易生病。被民间称为“五毒”的蛇、蝎、蜘蛛、蟾蜍、蜈蚣等动物四处爬行,令人憎恨。而此时节又恰是艾生长最旺盛、散发气味最浓烈之际,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借艾辟邪禳毒。

南朝陶宏景《名医别录》载:“艾,主灸百病。” 其叶入药,性温味苦,有和背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艾叶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及消炎作用,叶加工如绒,称“艾绒”,为炙法治病的燃料。菖蒲,有香气,是提取芳香油的原料。它也是味中药,具有开窍、行气止痛、祛风湿的功能。

03

饮雄黄酒

自唐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都有饮雄黄酒、菖蒲酒的习俗。

明代冯应京《月令广记》载:“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余酒染额胸手足心,无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自(五月)初一日起,取雄黄酒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灌县志》载:“酒渣混大蒜汁洒房屋四周。”

在古代饮雄黄酒是端午不可或缺的节令习俗。雄黄,又名鸡冠石,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是制作砒霜的重要原料。据《本草纲目》记载,雄黄性味辛湿、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疾之功效。但服用过量会引起神经性中毒,甚至死亡。

端午时节,饮雄黄酒,用雄黄涂抹小孩额头,有防止毒虫叮咬、消毒解痒、避邪驱灾之功效。人们还用雄黄酒在住房和厨房等处喷洒,可杀灭此时迅速繁衍的百虫和病菌。

04

再沐浴

端午节又称“浴兰节”。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大戴礼记》中谓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苏轼《少年游》也言端午节“兰条荐浴,菖花酿酒。”

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端午节沐兰汤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说,这是端午节俗的最原始形态,也可以被看作是端午节的原型。兰汤,俗称香汤,用艾叶、菖蒲、兰草等香草煮水而成。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兰草》曰:“香兰乃香草,能辟不祥。”

古代民俗观念中,兰草、艾叶、菖蒲等煎汤沐浴是古代一种常见的除病方法。端午时节,人们用此汤沐发浴身,可驱邪攘灾、祛疾避毒,具有“祓除不祥”的功效。

后世的一些地方将这种风俗一直传承下来。从医学角度来看,端午时节,湿热天气,病菌丛生,沐兰汤具有解暑通表、舒筋活络、解毒杀菌、保健防病等效用。

05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最主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同时也是古代人民驱邪禳灾、强身健体、加强全民卫生防疫意识的一项水上竞技运动。

竞渡源起于古代人们的送灾,我国各地的划船送灾习俗都脱胎于“命舟送灾”。仲夏五月,系为不祥,古代人们在端午时节采用龙舟将邪恶、灾瘟从河道送走。明代杨昌嗣《武陵竞渡略》中已明确记载武陵民俗观念中竞渡就是为了禳灾祈福。从隋唐开始,竞渡便颇具规模,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

每逢端午佳节,许多地方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千家万户倾城出动,齐聚江边,争相观看,成为一年中的一大盛事。作为古代社会盛行的集体竞技运动,其促进民间体育运动发展,强健民众体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龙舟竞渡,能有效提高大脑神经活动,增强心血管及呼吸肌功能,强健竞渡者体魄。同时,还对培养团结协作、奋发前进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竞渡已成为国际上的正式体育比赛项目。

端午节令习俗是古代劳动人民对五月征候深刻而独特的观察与体验后的循理应对, 更是古代社会对医药性理、卫生预防事业的探索与认知的体现。

纵观端午节起源及习俗种种,驱邪、祛病、健体、卫生防疫是其核心内涵。从其现实价值及社会功用来看,端午节已深深融入古代社会的卫生防疫事业发展中,是古代社会拥有深刻公共意识和广泛民众基础的卫生预防节。

THE END
0.【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五月初五,时值仲夏,草木繁盛。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艾草与菖蒲的清冽香气中,在龙舟竞渡的鼓点与号子里,再次唤醒我们对古老节日的记忆。 这个与春节、清明、中秋并重的节日,其起源交织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最广为流传的,便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心系家国,却遭谗言放逐。在秦军攻 jvzquC41yy}/onnrkct/ew47fn;6gph
1.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jvzquC41yy}/onnrkct/ew46c;xq:}
2.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习俗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jvzq<84uj0~eh7hp1|nppp}wg1i{1kp|jktbp87239681A8759670qyon
3.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你知道多少直播民生 直播民生jvzquC41o0popn|u0v|0nxtm1r532;7/285158=;:7::0qyon
4.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6、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返回目录>>> ●端午节的5个传说 毒月恶日驱避说 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f~fpywpjg8h;;7?427mvon
5.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有以下说法:1、纪念屈原;2、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3、纪念孝女曹娥。 1、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诗人及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到贵族大臣们的利益,遭到排挤和流放,最后楚国被秦国打败,屈原悲愤难耐,跳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老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为端午节。 jvzquC41yy}/onnrkct/ew45p9xpz}7
6.端午习俗的由来端午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大江南北有插艾草、挂菖蒲、跑旱船、赛龙舟、包粽子、吃鸭蛋的习俗。 插艾草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节插艾草这一习俗,源于五月特别的气候环境。这一时节多是高温多jvzquC41yy}/onnrkct/ew46uvwnm:7
7.大班端午节风俗教案(精选7篇)3、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文化(重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难点); 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 活动准备: 1、实物:扎好的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香袋,咸蛋,粽子 2、图片:赛龙舟,粽子,悬挂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挂香囊,咸蛋,涂雄黄,字卡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ct08;97854ivvq
8.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与风俗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与风俗 【导语】“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提起这首民瑶,我就会想起端午节,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端午节的由来与风俗”,欢迎阅读参考。端午节的由来 1、源于纪念屈原 jvzquC41o0;2vnxv0pku1|mqy1?:29;:60nuou
9.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小西瓜🍉 麻麻童品特惠店 浓浓粽叶香,悠悠端午情,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端午节习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开展了迎端午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端午节的快乐。 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们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以及风俗习惯,孩子们都认真的看着视频,了解端午节的由来。jvzquC41yy}/onnrkct/ew46c:rc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