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根据本次所学内容,提交一份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并提交相应的课堂实录。
请您根据本次所学内容,提交一份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设计,并提交相应的课堂实录。
提交人:段然提交时间:Sun Jul 19 17:15:26 CST 2020作业格式:2
教材分析:本首作品选自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由李焕之先生创作于1955年-1956年。以我国民间的秧歌音调、节奏与陕北民歌为素材。采用了复三部曲式,旋律明快优美,富有民族特点,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的场景。
由于内容较多,所以我采用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弱化了知识性的内容,着重学生主动对音乐要素的探究,共同分析基本音乐要素。对比分析除了引子外的三个段落。第一课时主要是学生的主动探究,第二课时再在本节课明确分段的基础上,讲解曲式结构和创作手法,以及背景介绍。
教学目标:1. 能够判断出除了引子以外的三个不同段落,用不同的形式分别表现三个段落,并说出三段不同的情绪。
2. 能够以哼唱的方式背唱第二段落主题。
3. 为下一课时讲解曲式结构和创作背景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不同的手段来体会乐曲中不同段落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引子部分用不同的乐器来表现对答;背唱第二段落主题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用笛子吹奏本曲第二段落主题。请学生跟着哼唱。
第二部分主题情绪、节奏跟前后段落区别明显,先提第二段落,学生为全曲分段就很容易
教学
“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曲子,能不能找到老师刚才演奏的这段旋律。如果出现了,请问出现在哪个位置?”
由于对比明显,学生基本上都能答出出现在中间部分。所以快速的就把音乐分为了三段(除了引子)
介绍曲名《春节序曲》,并提出欣赏的是管弦乐版本。把学生作为管弦乐队,按照管弦乐队演出的分布图依次把学生分为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组。
通过学生扮演乐队成员加深他们对管弦乐队的印象。并且单独提出木管组,为引子部分的乐器对比做铺垫。
引子部分
让学生边听边找出其中一问一答的短句。请学生说说为什么是这个地方。
请木管组起立用拍手表示力度较小的短句,其余同学用拍腿表示力度较大的短句。
引导他们发现不光是力度的对比,最主要是乐器组的不同。由于学生对管弦乐器的陌生,所以这个地方需要老师引导
用实际的身体参与去体会力度和乐器组的区别,更好地融入乐曲的气氛中。
第一部分
聆听第一部分音乐,边听边想象这段音乐带给你什么画面,请用一种颜色表示。
学生在选择颜色的时候已经加入了自己对这段音乐的初步认识。老师需要进一步追问,总结音乐要素和情绪。
一起学习秧歌舞步。
第二部分
展示《新春秧歌闹起来》歌谱。
以模唱的方式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谱能力,这时要提醒学生以正确的歌唱方式和坐姿来轻声模唱。
这部分的旋律是改变自陕西民歌《新春秧歌闹起来》。播放原曲片段,让学生学习简单的秧歌舞步。
第三部分
练习节奏:请一位同学上台敲鼓,一位打锣,其他同学轻敲桌子。
2/4咚 呛 / 咚咚 呛/
咚 呛 / 咚咚 呛/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再现,它增加了打击乐,全乐队一起演奏,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全曲在更为热闹的场景中结束。
聆听第三部分,用我们练习的节奏给它配乐,并对比它和第一部分。
讲解复三部曲式
通过前面的分段学习,总结出这样的创作结构叫做复三部曲式
复听
再次聆听全曲,当主题变化的时候请举手示意。
再次整体聆听,让学生加深印象,并对全曲有总体把握。
简介作者
及创作背景
作者李焕之作于20世纪50年代,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创作于革命根据地......
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才能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拓展
用描写春节或者热闹场景的诗词给本乐曲填词
加上文字来辅助表达庆祝新年的热闹气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业
课后请再次聆听全曲,并画出你在听这首乐曲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让学生在课后有复习的步骤,加上画画的环节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聆听时的投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