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已过,重阳又近。九月九日,两九相重,谐音“久久”。这是一个世俗寓意非常美好的节日。汉末魏晋以来,人们喜欢在九月九日登高宴会、佩戴茱萸、饮菊花酒、食重阳糕,逐渐形成了几个重要习俗,这是广为人知的。除此之外,古诗与重阳节有关的典故,你知道哪几个?
陶彭泽、东篱菊
除了登高饮酒插茱萸,古人在重阳节总会想起一个人——陶渊明。我们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个清高的田园诗人。他和重阳节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陶渊明清高有节,不耐俗务,让无数后人心有戚戚。不过,这其中更直接的原因在于陶渊明本人非常喜欢重阳节。他说过:“余闲居,爱重九之名。”不仅如此,陶渊明个人喜好与重阳节习俗堪称高度契合。他喜欢喝酒,爱赏菊花。他说过“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他还会酿菊花酒。“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他家东篱之下就种着菊花,我们都知道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更为内在的原因则在于陶渊明在他的重阳节诗作中抒发了对时光催人衰老的焦虑,也引发后人的共鸣与感慨。《己酉岁九月九日》中说“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九月九日,谐音“久久”,然而眼前却是草木萧瑟的时节,让人感慨红颜易衰老,生命易摧折。
正是这些原因,后人一到重阳节,就会想起陶渊明,以至于有人说:“寒食吊之推,端阳悲郢客。如何重九日,不祀陶彭泽?”
虽然重阳节没有成为纪念陶渊明的节日,但是,陶渊明和他的东篱菊却以典故的方式流传在后世文人的诗文中,仅仅翻检《全唐诗》,就可以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的重阳节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些典故。看这样子,陶渊明几乎就成了重阳节的代言人。
白衣送酒
“白衣送酒”这个典故,其实还是说陶渊明的。我们知道,陶渊明辞了彭泽令,他的日子过得开心又贫穷。“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据说有一年的九月九日,陶渊明又在东篱之下采菊花。一把菊花握在手中,他心里充满了深深的遗憾,因为这时节正该有一壶酒才能够称情衬景。然而,他的酒早就喝光了,只好无可奈何地坐着。不一会儿,就看到有一个白衣人越走越近。原来是刺史王宏来给送酒,真是正中下怀!陶渊明这才过了一个有酒有菊、心满意足的重阳节。虽然陶渊明不喜欢官场,但是也确实有身在仕途的朋友对他心存敬意,时常想起他、接济他。
后人过重阳节,朋友送酒来一醉方休,或者在重阳节与朋友天各一方、一人独酌时,亦或者家贫如陶渊明,落得无酒可饮时,就会想起这个“白衣送酒”的典故,将其写进他们的诗文中,借同一个故事抒发各自的悲欢。
孟嘉落帽
“孟嘉落帽”这个典故源自于重阳节的一次登高宴会,主角是东晋名士孟嘉。
孟嘉为人温文儒雅,在当时颇有声名。征西大将军桓温聘他做了个参军。九月九日,桓温带领一大批文武官员游览龙山。宴会上,山风吹落了孟嘉的帽子,然而他并没有觉察。桓温示意别人不要做声,要看看孟嘉接下来的反应。接着孟嘉去了厕所,桓温让人把他的帽子捡回来放在他座位上,还让人写了一篇文章来嘲弄他。孟嘉回来,大家等着看他尴尬的表情。没想到他却从容提笔,同样写一篇小文来回应嘲弄。文章写得很是优美,成功消解了尴尬,反而引起了在座之人为之赞叹连连。
登高宴饮,是重阳的节俗,而孟嘉落帽,却在节俗中增加了风雅之意,特别是作诗答对的文人雅集,可以用这个典故赞美他人,也可以展现本人不拘小节的态度,比如,李白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就是以“落帽”的典故表现了自己的风雅洒脱。
戏马台
“戏马台”,本来是项羽的典故,为什么成了重阳节的典故呢?这源自历史故事的叠加。
当初,项羽灭秦之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在彭城(今天的徐州)定都。他在城南的南山上,以山作台,观看驰马、演武、阅兵,此台就称为戏马台。
项羽是盖世英雄,备受后人追慕。史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还是东晋的宋公时,有一年九月九日,登上了戏马台。现在想来,当时的他内心一定充满了对于英雄的向往与对自我的期许。后来他登基做了皇帝,就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校阅军队的日子。九月九日“马射”讲武习射,是此时的风俗,也是汉代以来秋季的风俗。正因为这一风俗,后人在重阳日会联想到戏马台。比如辛弃疾“戏马台前秋雁飞。管弦歌舞更旌旗”就是如此。
菊花插满头
菊花是重阳节的重要角色,人们不仅采菊花、赏菊花、饮菊花酒,而且簪菊。这个“菊花插满头”的典故,不是来自一个故事,而是源自一首诗:
九日齐安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杜牧出身名门,身处末世,多有诗才,为人放旷。人世仓促无常,他偏要故意彰显狂放。“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诗句激起了后世诗人摆脱悲秋伤时的感慨,也用它来表达流光急景中的豁达与乐观。所以“菊花插满头”成为后人纷纷使用的典故,仅宋代就有十五六位词人化用“菊花插满头”的句子。
这个典故不仅古人用,今人也用。比较“古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一首流行歌《中华民谣》,其中有一句“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原来它来自于唐朝。
……
重阳典故,其实还有很多。以上这些,偏于风雅之类,它们不仅表达了古人对重阳节的认识和人生体验,而且在重阳节登高宴饮、插茱萸、饮菊酿的习俗之外,开拓了重阳节的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