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一些关于民俗文化方面的较为精短、体裁上又可以不拘一格的小品文随笔,合乎我的兴趣爱好和才短思涩之尬境。
网络时代资讯发达,市井乡风民俗这类文章,满世界到处子弹飞且又大同小异,过去辛辛苦苦做的功课和笔记,作用几乎清零,本人不甘于自废武功,将其剪剪贴贴码字成文权当练笔,仅仅是再一次咀嚼无奇生活而非为他意。
自从领了《敬老卡》,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经成为老龄社会中的光荣一员这个客观事实,既然步入了老年人行列,那就从老年人的节日重阳节开始写吧。
重阳节是民俗中的四时八节之一,所谓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所谓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也泛指一年四季中的各个节气,民俗盛行的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当在此列。
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人认为:偶数为阴,奇数为阳,九月九含两个奇数九,故称“重阳节”。正如元宵观灯、中秋赏月活动一样,人们对重阳也有一系列的欢庆活动,其中登高和饮酒是重要两项。
作者在重庆武隆仙女山(2033米)。
作者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1518.6米)。
攀登安徽安庆天柱山(1489.8米)。
先说登高。重阳节的登高活动,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到了西汉,已经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再到东汉时,又给重阳登高涂上了一层浪漫的神话色彩。
说是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桓景,随道士习术。一天,道士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必有大难。”桓景听了大惊失色,急忙请求回避的方法,道士说:“你赶快回家,叫家里人佩戴一只装满茱萸的袋子系于手臂上,登高饮菊花酒,便可避难。”
桓景听后,遵师傅所嘱,令全家登高。傍晚到家一看,家中牛羊鸡犬全部暴毙。道士说:“这是你家的畜牲代你全家受了祸。”
这个故事传开后,每逢九月九日这一天,人们为取吉利和避灾消难,长寿不老,纷纷佩戴茱萸,登高饮酒,亦寓意步步高升好兆头。
顺便说一句,我最高上到四川阿坝州松潘县的黄龙五彩池,海拔4000米左右没有产生“高反”,值得庆幸。
胞兄登顶江西上饶三清山(1816.9米)。
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没有山也没有高地,怎么登高呢?后来,就有人想了一个办法,九月九日做糕吃,糕与高同音,以吃糕表示登高避灾。
重阳糕。
古人制作重阳糕是颇有讲究的,重阳节前两天就开始做糕,糕上还要镶上枣子、核桃、银杏、松仁等等。有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重阳(羊)”之美好寓意。糕做好之后还要插上小彩旗,互相赠送。
菊花酒。
再说饮酒。为什么要在重阳节饮菊花酒?
重阳节时,正值菊花盛开之际,菊花是一种观赏性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花卉,节日饮酒是我国人民庆祝节日的主要方式,在重阳节这天饮菊花酒就很自然了。
菊花酒味微辛甘,含有菊甘、维生素等,能抑制一些病菌的滋生和感染,能解毒散热、清肝明目,由此看来,古代以避灾为目的而饮菊花酒,不仅符合节令,具有民族特色,而且符合科学养生的精神。
长期以来,重阳节登高饮酒活动,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崇尚,不少文人墨客在饱览了秋日江山美景之后,便饮酒赋诗,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诗篇,其中最负盛名者大概要数唐代的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而今重阳,岁岁重阳,在祖国的天南地北,各式花糕应有尽有,江浙沪地区比较有名的老字号:上海的沈大成、虹口、乔家栅等;苏州的黄天源、采芝斋、、乾生元、叶受和等;杭州的江南春等和宁波的赵大有等。
具有食疗价值的菊花酒也颇为人们所喜爱,好像上海地方喝菊花酒并不多见,我印象中在北京出差时喝过菊花白酒,具体什么牌子什么产地,时间一长都忘记了。
《秋艳》 倪建春 作
在秋高气爽的节日里尝尝各式糕点、品品菊花美酒,领略一下大自然金色的秋天,确有心旷神怡之感,其喜洋洋者矣。
重阳节作为法定的老年节,是从2013年农历癸巳年的重阳节首先开始的,与其说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不如说是国家用立法行为杜绝了韩国思密达把重阳节作为他们的国粹又拿去联合国”申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