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当把半生奉献给工作、家庭的人退休后,生活一下子就变得不知所措。退休之后有闲钱有时间,摄影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充实人生,又能锻炼身体,何乐不为。老年人外出拍片要有一个度,诸如器材够用就行,不必面面俱到;采风次数要以身体能承受的强度为宜,不必难为自己;更没有必要与年轻人较劲,爬高山、涉大川,赴高寒,走崎岖难行之道。快乐摄影,摄影快乐。让摄影成为放松身心、愉悦自我的一种手段。只要你肯用心,自家门口、街头巷尾都可以拍出佳作大片。摄影使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金色夕阳 风光片赏析
云雾绕九华 沈成水(64岁) 摄
评析:画面右下侧的山峰刚直挺拔,与远景的云雾形成虚实关系的变化,冷暖色调的对比也进一步强化了远近疏密的关系,山峦起伏、松风流云,充满中国风韵。
人在画中游 刘行基(63岁) 摄
评析:满目春花艳、人在画中游,美丽的景色让人惊叹,但照片缺乏一个留住目光的关键元素。可否如此考虑:或者等待更有特点的人物组合出现,或者放大取景范围,表现花与路的关系?
牧归 张英才(56岁) 摄
评析:金秋的侧逆光勾勒出牛群的轮廓,四头牛保持了恰当的距离,形成统一的节奏,给人自然明快之感。拍摄时机稍微晚,前面两头牛被草坡遮挡,未得到最佳展示,如果提前一点或往左前方多移动些,效果更佳。
马蹄声碎 胡学俭(61岁) 摄
评析:草地如翻卷的波浪,散落其上的羊儿点缀出生机。三骑飞马扬起尘烟,“马蹄声碎”仿佛从画中传来。时机稍晚、取景略大,画面有些松散。
露珠 邵佩玉(67岁) 摄
评析:画面呈斜线构图,让静物有一定动感。荷叶上的露水如一串串珍珠,晶莹闪烁。景深集中控制在露珠所在的面上,虚化了背景,主体明确。画面右侧显得有些空洞,稍微调整一下角度应该会有所改变。
绿化工 王贵生(72 岁) 摄
评析:未割与已割的草地对比鲜明,人物的不同走向形成对称中的变化,俯拍角度运用恰当,画面简洁醒目。
古宅祥云 刘玉松(58 岁) 摄
评析:利用超广角镜头,站位选取老墙的拐角处,营造出一个稳定的画面结构,既能够把对象尽量纳入,也适合古老与陈旧的内涵。左右对称的两个人物,看似拍摄的运气,实则是作者为活跃画面而等待的结果。
水墨神农 郑培臻(59 岁) 摄
评析:山脊逶迤、连绵远方,雾涌如浪、云蒸似海。画面在静谧之中暗含动态,人物虽小,恰好能映照天地广阔的气势。浮云遮望眼、山高人为峰,画面气韵生动,想象空间广阔。
水墨东湖 安娜(60 岁) 摄
评析:静静的湖水倒映出对称的画面,左右树木有疏密浓淡的变化,小桥不但让水平线多了起伏,也调整了树林形成的节奏,雾气造成的远近过渡关系增添了水墨意趣。
东方明珠披红装 徐和德(63 岁) 摄
评析:一个经典的机位,一个精心选择的拍摄时机,城市的灯火与天光相映照,东方明珠红色的灯光在相对冷调的背景中凸显出来,当然地成为画面的主角。如果取景范围稍微宽一点,多一点天空也许画面会更有气势。
田园如画 刘玉松(58 岁) 摄
评析:山色如黛、碧水环绕,嫩绿的田坝在太阳的照耀下分外醒目,左侧的天空有一道美丽的彩虹,与右侧水面汽船荡起的波纹形成极好的呼应,几个重要元素之间和谐而协调。画面的下半部可以多保留一点。
草原乳汁 邓显杰(62 岁) 摄
评析:明朗的蓝天,宽广的大地,一缕清泉流出群山,滋润草原。以天际线在画面上部三分之一处分开天地,并用低角度的取景以利于强化水这个重点,手段运用娴熟,信息传递准确。
曙光着意照山村 钟新本(63 岁) 摄
评析:群山连绵、云雾奔涌,山脊上的树木诗意地站立着,给画面赋予拟人化的想象。阳光倾斜而下,如舞台的追灯,发挥着点睛之笔的作用。画面整体的蓝色调,具有沉稳而浪漫的气质。
云雾黄山 张长宇(76 岁) 摄
评析:山色有浓淡,远近有呼应,既可细看山石之奇险,又可概览整体之气韵,画面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云雾黄山”,是黄山风光中最捉摸不定的状态,也是其最具魅力的一面。作者在乱云飞渡之中能捕捉到此景,一定眼中有画,胸中有诗。
锦上添花 张代胜(63 岁) 摄
评析:晨雾如小猫,潜行了无声。漫过山谷,拉开了与远山的距离,漫过田野,让草木与果树似是而非,仿佛幻境。近景的向日葵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现实的场景,从而让眼前的佛光显得更为惊艳。
和美家园 陈顺源(69 岁) 摄
评析:嫩黄色的草地,绿色的田野和青色的树林,组成了画面纵深的三个层次。长焦距镜头的“切割”效果把焦点处的立面拎出来,让白鹭、水牛、八哥在平面上的三个层次清晰呈现。恰当的快门时机选择,使牛的姿态、鸟的位置都自然而富于变化,贴切地为“和美家园”点题。
秋意正浓 沈斌煊(65 岁) 摄
评析:让小溪穿过画面对角线,并使用恰当的慢门拍摄,赋予了作品一定的动感。雨后的山石与草木都呈现出湿漉漉的状态,形成柔美的协调。画面上部如果多取一些进来,多一些黄叶,可能更有利于对“秋意”的强化。
古堡暖阳 冯龙骅(63 岁) 摄
评析:高机位拍摄把瓮城的形状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土黄的色调有利于传递“远古”的气息,流动的羊群带来了虚实的变化,时间感的带入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因为对着太阳拍摄,产生了显眼的耀斑,又恰恰处于画面正中,影响整体效果。面对太阳拍摄时,遮光罩往往会失效,唯一的办法就是稍微变化角度多拍几张。
暮归 方建良(68 岁) 摄
评析:阳光灿烂、草地辽阔,骏马悠游、骑手潇洒。逆光拍摄“辉煌”了画面,也在勾勒马的轮廓时赋予其神气。两个骑手的位置稍有重叠,择机多拍几张应该有更好的位置关系。
渔舟逐水 陈蔡明(62 岁) 摄
评析:芦荡轻舟,风车薄雾。景物由近及远,影调由深及浅,色彩由浓及淡,画面恬静而有诗意。风车与渔船是两个重要角色,渔船是动的,放置于画面的左边,但在前面留有足够的空间;风车是静的,处于中心稍微靠右的位置,布局稳定且具有动感。
老年人摄影要学会做减法
崔士明 陆念祖
当下摄影队伍中,一支“银发军团”尤其引人注目。他们中有的装备精良,“长枪大炮”一应俱全;有的不顾千山万水,不怕风雪严寒,哪里有景哪有我;还有的以摄影为“己任”,今天约几个朋友去“水乡”,明天跟团去了西藏……常年在外,不知疲倦。这些老同志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这个度把握得好,摄影会让你快乐、充实,甚至会让你的晚年生活出彩;如果过了这个度,摄影也许会成为你的负担,甚至成为你人生的遗憾。
这几年,我周围的老年影友里先后有两位离世,一位受伤住院。虽说病情不同,但与摄影的过度付出不无关系。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广大老年影友:学会做减法,你的摄影之路也许会走得更远。具体来说老年影友要做到“三减”:
一是负重要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影友的体力日渐衰退,扛着笨重的器材爬山涉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有些老年影友出门常备“两机三头”,一样也不肯落下,生怕少带了会错过机遇、错过精彩。诚然,备齐器材,打有准备之仗没错,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还是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对于需要长途跋涉等一些耗时耗力的采风活动,在器材的选择上要做好减法,尽量轻装上阵。目前市场上推出的一些微单产品,在性能上与单反已难分伯仲,且轻巧便捷,价位也不算高,完全可以成为老年影友的选择机型。
二是强度要减。各地每年组织的大大小小的采风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隆冬拍雪乡、雾凇;盛夏拍飞鸟、禽兽;早春拍梨花、桃花;深秋拍红叶、胡杨等采风启示。对老年人来说,强度不算大的诚然可以选择参加,但对于“三高地区”的采风就要认真权衡了。这里的“三高”指的是“高温、高寒、高海拔”,这些地区一般摄影强度较大,没有一定的体力、耐力是无法承受的。从自身安全考虑,老年人还是少去或不去的好。在这方面,我们没必要跟年轻人较劲,毕竟岁月不饶人,我们已经冒不起这个险了。
三是频次要减。有些老年朋友,自打爱上摄影,便开始沉湎去外地采风。隔三岔五就要外出,似乎一刻也不想停下。诚然,这类创作实践活动对于摄影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但并非越多越好。外出次数与出片数量质量并不是划等号的,关键看你是否带着情感、带着思考,带着娴熟的技巧去创作。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必去追求次数的多少,而应调整思路,在压缩数量、减少频次、注重质量、练好内功上下功夫,相信假以时日,必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