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年为拍好西海飞来石崖下的“双龙松”,王君华不惜冒着危险,将自己吊在石壁上,用胶片去定格那永恒的一瞬。
文字 / 施春生
图片 / 资料图片
王君华和新中国首次黄山风光摄影展
施春生
一、采访杨振兴,了解王君华
距首次“黄山风光摄影展览”已经过去整整61年了。很多人通过陈勃发表在《中国摄影》杂志上的文章,大致了解到影展的前因后果。作为一个老黄山,通过走访了解,我想介绍的是黄山唯一的参展摄影家王君华。
王君华(1912-1976)是江苏常熟人,很早就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家学会。他一开始是上海三友照相馆虹口区服务公司副经理,1950年因参加上海友声旅行社组织的“全国各地观光旅游团”,到了黄山后,深深地被黄山的景观所吸引。此后就像是丢了魂一样,他连续多次上黄山,拍摄了大量的黄山风光作品,为黄山留下了许多极为难得的瞬间。
在当时的黄山,还没有专人从事摄影创作的工作。在急需要此类人才时,黄山管理处副处长张坚了解到王君华的情况,王君华本人也很愿意来黄山工作,就通过各种方法,积极把他调入黄山。据说,张坚副处长甚至通过关系找到了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可见黄山当时的求才心切。
1956年,王君华调到黄山搞专职摄影。来到黄山之后,他马上创办了“黄山摄影社”,很快开展了多项摄影活动。王君华一心一意,倾其所能为黄山摄影,宣传黄山,因此吸引了不少摄影艺术大家,来黄山拍摄,出版画册书籍推介黄山。
1957年,王君华与卢施福合作编辑出版了黄山有史第一本《黄山导游》摄影集,以后又编印第2册、第3册《黄山》导游式影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君华受命牵头绘制了新中国成立后黄山的第一幅“黄山导游图”,为了真实准确地反映黄山的景观、景点,当时还由黄山管理处出面到安徽省军区借用军用地图,王君华带人跑遍了全山,通过勘察地形,一一对照实际景观和道路,他在这幅导游图中标出黄山主峰及名胜景点的各自方位,使游客登山“按图索骥”地旅游成为可能,解决了当时导游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因此,这幅黄山导游图成为后来黄山不同版本游览示意图的范本。
王君华在黄山的经历够得上创作一部小说。今年重阳节前夕,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党工委组织离退干部秋游活动,我遇到了同时参加活动的杨振兴老人。1980年代初,杨振兴在黄山宾馆当经理,而我则刚参加工作,在温泉派出所当民警。工作生活都在温泉区域,大家经常见面,彼此都认识。老杨是1950年代初到黄山的,最初在当时的公安工作队工作,算得上是我们景区公安的老前辈了。交谈中聊起了王君华的话题,我早就知道他们是亲戚,听说老杨家里保存有很多王君华留下来的老照片,想一睹为快。老杨爽快答应了我,可以约个时间去他家看照片。我如约而至连续两天上午去了老杨家。老杨从房间里搬出好几大本王君华遗留下来的相册。我边欣赏边听老杨介绍,看不明白就向老杨询问,这样总算了解到王君华的生平故事及来黄山的过程,还有他参与在北京举办大型“黄山风景摄影展览”的前前后后。
二、黄山摄影展与陈勃
从1930年代开始,以郎静山为代表的一批摄影家到黄山拍摄了很多照片,并通过书籍、杂志、画报、明信片,以及举办书画展览等形式,使黄山走出了深山,风景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宣传。1961年9月,陈勃到黄山,在温泉的黄山宾馆遇上到拍摄艺术电影《黄山风光》的吴印咸、程默、卢施福等三人。吴印咸当时是电影学院院长、中国摄影学会副主席,程默曾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时任安徽电影制片厂厂长,卢施福是安徽摄影界名家。于是他们四个人组成一个创作团队,从9月20日到10月1日,一直在山上摄影创作,拍了很多珍贵照片。陈勃还专门以日记形式撰写了《黄山猎云记》一文,记载了他拍摄黄山风光的艰辛过程和深切感受。
陈勃从黄山回到北京之后,与吴印咸商量举办一次黄山摄影展,将历年来摄影家拍摄的黄山作品一并展出。这个建议得到了中国摄影学会的批准,于是就开始筹备展览。筹备工作开始不久,就收了张印泉、吴印咸、黄翔、吴寅伯、敖恩洪等数十位摄影家的黄山作品数百幅。经过初步挑选,选出22位作者的95幅作品参加展出。王君华作为黄山的代表,拍摄的照片有充分表现出黄山的峰、石、云、松、泉等景观的自然美,因此也被邀请参加了。
三、领导人观展并题词
举办这样的专题风景摄影展览,对黄山来说是首次,中国摄影学会也是头一次试办,而且还是新中国第一个风景摄影展。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郭沬若等先后观展并题字、写诗、发表文章给予肯定。陈叔通、赵朴初、陈半丁、张奚若等知名人士先后观展,也提出了很多表扬。
朱德委员长观展时现场题字“风景如画”,这四个字气势磅礴,刚劲有力。1978年,黄山管理部门对摩崖石刻进行盘点清理,黄山画家方镜亮提议将朱德题写的“风景如画”镌刻在玉屏楼狮石靠迎客松一侧“一览众山小”上方。这块石刻每个字一米见方,题刻的字体、位置、大小都恰如其分,而且非常醒目,游客在拍摄迎客松时,同时拍摄了朱德的题字。这个题刻已成为黄山摩崖石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永垂青史。
陈毅元帅在观展时,肯定影展办得好,说“风景摄影今后还应当提倡,我国除了黄山,还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景可以用摄影表现出来。风景摄影能增进人民的爱国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人民需要它。”还说“黄山就在我新四军军部(安徽泾县)附近,但那时战斗任务很忙,我还没有上过黄山。现在和平了,我一定找个机会上黄山看看。”
参观展览的郭沫若特意题诗:“天工向人挑战,人工比天巧算。把你好处摄来,胜似画图好看。我未到过黄山,今来影上大观。仿佛身在云海,胸中涌起波澜。”1970年代末,黄山管理部门把郭沫若的题诗与董必武的黄山题诗,做成二幅巨型宣传画,安装在温泉名泉桥头的宣传栏里。10余年前温泉改造,这两幅宣传画被撤掉了,毁掉了一处文化景观,实在可惜。
四、摄影给黄山锦上添花
1963年10月,中国邮政发行部门根据这次影展作品,绘制了一套16枚的《黄山风景》邮票向全国发行。后来这套邮票被誉为中国邮票中的“五朵金花”,成为集邮爱好者极其喜爱的珍品。
这次摄影展的作品,有的在《人民画报》发表,有的制作成明信片,有的运用到摄影教材,从不同方面推介了风光摄影,更极大地拓展了黄山对外宣传的渠道,提升了黄山的美誉度。后来,有一大批摄影人奔着黄山而来,甚至终生从事黄山摄影。可以说,黄山摄影作品既宣传了摄影艺术、宣传了黄山,也造就了一批摄影人。
在此顺带一句闲话:第一次黄山风景摄影展之后55年,2017年新年伊始,在元旦那天开始到元宵节,又一次黄山风光摄影展“梦幻黄山 礼仪徽州”摄影展在北京颐和园东堤开展。180幅黄山风光和徽州人文主题作品在北京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香山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等多个公园集中展出。通过名城、名山、名园联手,打响“中国旅游从黄山出发”品牌。简简单单的黄山摄影,开花结果,给黄山锦上添花。
参加第一次黄山影展的王君华,摄影作品大都是黑白照片。这些照片影调清晰明快,墨色浓淡分明,皆似天然的水墨山水画。尤其是黄山云海,“妙在似画而非画,妙在非海而确似海”,富有空灵感和朦胧美。据说当年为拍好西海飞来石崖下的“双龙松”,王君华不惜冒着危险,将自己吊在石壁上,用胶片去定格那永恒的一瞬。
通过走访老杨,我还了解到王君华在当时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不断地探索、研究彩色风光照片。没有彩卷,他便在底片上作色,然后再精洗扩印。让作品效果近似于真山真水,王君华做出了艰苦的尝试。
在黄山进行摄影活动20余年,王君华熟悉黄山的春夏秋冬,掌握了黄山的自然美。2014年8月,杨振兴、钱月华夫妇向黄山风景区博物馆捐赠了王君华1950年代至1970年代拍摄的黄山摄影底片3758张,黄山风景区博物馆还专门向他们颁发了收藏证书,并出版了一本摄影作品集,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