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里,很多老人可能一辈子都没照过相。有些老人甚至将我给他们拍的照片当作遗像。”
十年间,林晋辉带上摄影灯光和三脚架,跟随永嘉县义工联下乡参与敬老活动近600余场,义务为老人拍照七万余张;或只身驱车前往山乡,捕捉老人们的日常,还将照片亲手送到他们手中。十年间,足迹遍及永嘉各地,林晋辉也从当年身手敏捷的“60”后,即将步入耄耋之年。如今那个熟悉的身影,依然不时在楠溪江村落出现,为乡民“定格”生活的幸福瞬间。
与摄影结缘半生
春寒料峭时,记者一行走进林晋辉老人家中,只见他穿一件毛呢短大衣,内搭一件圆领毛衣,颜色都是低调的黑色,一顶鸭舌帽,不失儒雅之风。他总是笑盈盈的,精力十足,不像是一位已经78岁的老人。沙发后的一排书架引人瞩目,上面摆满了摄影书籍,一旁的书桌上摆放着电脑和几块硬盘,电视柜下还陈列着两把二胡,整个客厅呈现出一种简洁与内敛。
对于摄影,林晋辉坦言,他算是半路出家。早年间他曾在永嘉减速机厂任销售科科长一职,到了1979年,商业广告的兴起让林晋辉第一次接触到了摄影。“当时摄影还是个比较新奇的玩意儿,就是喜欢,喜欢就去钻研。”林晋辉说道。渐渐地,他迷上了胶卷里的光影艺术,从最早的红梅、海鸥,再到现在的尼康、佳能,从胶卷走到数码,如今已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林晋辉,与摄影的缘分一结就是半生。
90年代,林晋辉也赶着时代的浪花下海经商,空闲的时间便更多了,于是他便将老宅的五楼改成了暗房,经常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赶上老人急用百岁照,他就在里面通宵洗照片。”妻子朱秀燕说道,丈夫对摄影的痴迷,她是全力支持,还会主动充当模特。在林晋辉的镜头下,朱秀燕的模样从黑白变成了彩色,两人相濡以沫的一生在这一刻便被具象化了。
“在艺术照还没有普及时,爸爸就会让我们五姐弟摆出各种姿势,给我们拍照。”林晋辉大女儿林小茫回忆道,在同龄人连相机都不知为何物的时代,他们却拥有了不少艺术照。多年后,这些老照片成为了他们回味童年的美好记忆。“这是奶奶90岁生日时,父亲给奶奶拍照。”林小茫向记者展示手机里存储的记忆,林晋辉用相机拍他90岁的老母亲,林小茫则用手机拍她七十多岁的父亲林晋辉。
在林晋辉的耳濡目染下,二女儿林显珍很早便对摄影产生了兴趣,高考失利曾一度陷入迷茫。但在父亲的开导下她决定以摄影为职业,成为五姐弟中唯一一个继承父亲衣钵者。如今,林显珍的印象摄影在温州地区也算小有名气,去年她还曾担任亚运会开、闭幕式化妆师。
作为资深摄影师,林晋辉还曾与原温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家业(已故)等人结伴环游各地,也曾沿着318公路线自驾入藏,他的镜头曾出现过拉萨的雪、林芝的桃花,也记录过漠北的旷野,“林芝的桃花和我们这边可不一样,树大花小,不那么好拍,但别有一番意境。”林晋辉回忆往事说道。
在永嘉县摄影家协会会长张则斌的眼中,林晋辉是一个很低调的摄影师,“他拍照时非常专注,作品风格也很鲜明,对后辈们也相当关照。”
除了钟情于摄影,林晋辉还是一名音乐爱好者,闲暇时分,他便会在窗边拉起二胡,悠扬的乐曲在屋子里回荡,岁月静好。
留下老人与村庄的记忆
“现在农村的变化太快了,再不记录,有的村子就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一些年迈的老人。”林晋辉说,他要把楠溪江畔的风土人情摄入镜头,留下关于老村与老人的记忆。于是他便在2014年加入永嘉县义工联,10年间,他带上摄影灯光和三脚架跟随团队下乡参与敬老活动近600余场,为老人拍照累计超过七万余张,为大家“定格”生活的幸福瞬间。
“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岩坦张溪,一天就拍了450多张,相机都要举不起来了。“林晋辉笑道,他在走访了很多偏僻的村子后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照相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在一些大山里面的村子,有的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照过相。“拍一张照片送给他们,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一件小事,花费也不高,但是对这些农村年迈的老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心愿”。在谈及为老人拍照的初衷时,林晋辉这样说道。他希望能够通过影像“留下”家乡的人,“希望若干年后,老人走了,还能给子女们留下美好的影像记忆,而不是冰冷的墓碑。”迄今为止,光是百岁老人,林晋辉就已经拍了十多个,其中年龄最大的有106岁呢。
为了满足不同村民的需求,林晋辉就为他们拍摄多个版本,有个人写真、劳动场景、家庭合影、幸福生活等。”传统的标准照总觉得缺少了点东西,我想给老人们拍出带有感情的、包含大量信息的、能够打动人的作品。”林晋辉坦言。在他的建议下,2021年重阳节,县义工联便为巽宅镇木坑口村14对婚龄在50年以上的老夫妇举行了金婚大典,这些结婚纪念照便是由林晋辉拍摄的。“有些老人头发一边黑一边白,有些脸上有疤痕的,回去后我就会认真修图,尽量给老人们留下一张满意的照片。“林晋辉说道,
然后公益拍照的行为刚开始也遭遇了不少尴尬。“有些老人们不相信我们是免费拍照,以为拍完后会收钱,抵触情绪很大。”于是,为了让他们卸下心房,每到一处,林晋辉便会先和大家拉家常,由于不少老人是第一次拍照,在面对镜头时会不太自然,他便悉心劝慰,调整拍摄的姿势和动作,有时一聊便是半个小时才拍一张照片的情况也时常发生,等和拍摄对象露出会心笑容时,咔嚓一声,这个瞬间便定格了。
”辉哥很热情诚恳,村里的老人都和他相处得很好,他还经常带着家人一起参加义工活动。“永嘉县义工联会长金海清评价道。乐于奉献、不求回报是义工联的会员对林晋辉的一致评价。每当义工联想要为他颁发奖励时,他便会拒绝并将机会让给年轻人。在成为义工的十年里,热爱摄影的林晋辉历尽千山万水,拍下人间百态,他用影像记录时代,也用脚步传递着大爱。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
在拍摄间隙,林晋辉便会带着相机在村内闲逛,古门台、老房子和祠堂......都成了他拍摄的对象,老人们的嬉笑怒骂也都定格在他的镜头下。
一次下乡采风,林晋辉碰到一位70多岁头发花白的阿婆,阿婆告诉林晋辉她不久前到山上种菜,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在山间昏睡了一天一夜,遍寻无果的家人都为她准备身后事了,阿婆安然回家,听到此处的林晋辉笑道:“那你一定会长命百岁的。”阿婆听后仰头大笑,林晋辉拍下了这一瞬间(见图一)。
为老人义务拍照的这些年,最让林晋辉动容便是那句“我一辈子都没拍过照片,这可能是我唯一的照片了。”每每听到类似的话语,林晋辉便想要为他们再多做些什么。有时在山间采风,遇到想要拍照的村民,他便会欣然答应并自费把照片洗出来,抽空开车送给村民。有一次在为老人拍完照片后回家,发现存储卡出了问题,底片都没有了。”他们其实对照片是充满期待的。“林晋辉解释道,为了不让老人们失望,他便再次上山拍了一次,部分没能来到现场的老人,他便上门拍摄,最终,这些照片如期给到村民。
如今,林晋辉的脚步遍及永嘉各地。虽然或许与村民彼此并不熟识,但是在拍照的时刻,大家曾共享过时光的馈赠。“爸爸去山里很受欢迎。”林小茫忆起一次全家去茗岙,一位老人认出林晋辉后抱着要送给他们的一袋橘子追了很久,虽然老人叫不出名字,但是那个曾给她和街坊拍照的老先生的样子已经深深烙刻在她的记忆里。而这样温馨的故事时常上演,每当林晋辉和义工联下乡活动时,村民们总会热情地招呼他们吃饭,为了不麻烦乡亲们,林晋辉他们便会借用村民的灶台自己烧饭。“我们吃的红薯呀、肉呀都是村民送过来,菜地里面的蔬菜都随便我们去拔的。”回想起村民的热情,林晋辉的脸上都是止不住的笑意。
生于农耕时代,成长于工业时代,退休于信息时代,在智能时代养老,林晋辉的一生历经时代的波澜,最终在摄影的世界里找到了存在的意义。如今78岁的他闲暇之余便会整理过去的照片,如果照片仅停留在相机里,只有自己在欣赏,把照片打印出来给老人做个留念,照片就有了存在的意义。“看到老人拿到照片后脸上笑开了花,我也很满足,这不就够了吗?”林晋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