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与上元节、下元节合为三元,上元节是我们熟悉的元宵节,下元节是我们俗称的寒衣节,那么中元节是什么节呢?中元节有什么禁忌和规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斋孤、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按照中国传统道教的说法,由于地官要过生日,大赦孤魂游鬼,人间为免受鬼神干扰,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度,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法船,希望孤魂游鬼收到礼物后升到极乐世界去。
后来中国的佛教盛行,中无节于是又与佛教扯上的关系,又被称盂兰盆节。盂兰盆会,则是来源于佛教的习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动要早,我国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开始仿行。盂兰是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因此,盂兰盆会实际是个孝亲节。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始于梁武帝。自此以后,成为风俗,历代帝王以及民间无不举行盂兰盆会,以报祖德。
现在某些地区的中元节的习俗,有中元法会、拜三官、盂兰盆会、烧法船、祭祖、放河灯、点莲花灯、送面羊等。
中元节是纪念谁的节日
一、佛教:纪念目连救母
七月十五日,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目莲救母》,据佛教《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被地藏王渡化后,其母却肆意胡为,殴僧骂道,阎王一怒之下把她打入地狱受苦。某日目莲神游地狱,见母亲化为饿鬼,不胜悲哀,于是送饭给母亲吃,没想到饭还没送到母亲口中,就化为火焰。
据《盂兰盆经》所载,众僧在四月十五日“结制”于庙中持诵经咒,一共过了九十天,到七月十五日“解制”。七月十五日是众僧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福报可百倍。
佛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百味五果供养僧伽,以所得福报来为在生父母植福,也为去世父母超渡。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二、道教:纪念地官诞辰
在道教之中,中元节是宣扬孝道为主,旨在劝善教化。七月十五日中元为地官诞辰日,中元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名舜帝,是黄帝的八代孙,因生母死,父再娶,继母后来生了儿子象,其父、继母及象常害舜,但舜事奉父母,相待幼弟,仍恭敬如一。在历山耕作,在雷泽网鱼,在河滨制陶,他所居住的地方人民相携来聚,两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岁时以孝举闻名天下,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此节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猪,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同时普施阴公,孝祭祖先,继而普度游魂野鬼,称“中元普渡”。
一、中元节规矩
1、河灯度孤
“河灯度孤”也叫做“放荷花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最早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而演变而来。
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将其放入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放荷花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用以对已故亲人的悼念,对现世之人的祝福。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当夜幕降临,悼念已故亲人们的人们纷纷来到河边,将一盏盏荷花灯点亮投置江河湖海之中,任其随波逐流,希望以此将人们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祈求带给已故的先辈,祈求平安幸福!
2、祭祖
祭祖的民俗源远流长,传承千年,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和感德祖先文化的传统,也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
“中元节”的祭祖习俗的产生,是因为民间相信自己的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才有了祭祖的习俗。
古时候,民间的祭祖非常注重祭拜的仪式,“中元节”这天祭拜的仪式一般是在七月中旬的傍晚时分举行。祭拜时,家里的当家人要先将祖先遗像供奉在祠堂,然后焚香、点烛、烧纸。这个时候全家人全部都要来到祠堂,依辈分和年龄的顺序进行祭祖礼仪。
3、跳天灯
“跳天灯”的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广西天等县一带。
在古时候,民间的老百姓们多比较迷信,而“跳天灯”的习俗正是当时社会的一种迷信活动。
据说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在广西天等县这一带,村落里的主事人就会把全村的人都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宛如长龙的队伍。村落里的男女老少们,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场地上按照主事人的要求,排好有讲究的队形,由一人带头敲打木鱼,其余人手拿燃灯,按节奏有规律地在手持燃灯的人们所排好的队形中穿来跳去,以此来迎神赛会、驱逐疫鬼。
不过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跳天灯”的习俗已经由古时候的迷信活动发展成为了现代的一种民间的体育活动。
4、祭祀土地
“中元节”这天恰逢小秋丰收,所以这天的祭祀活动又被称为“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是跟祖先分享丰收喜悦的日子。而民间为了保佑自家的粮食高产,在此基础上又盛行起了“祭祀土地和庄稼”的祭祀活动。
其实,“祭祀土地”的习俗比较简单,就是将贡品撒进田地,然后烧纸祈福,并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以此保佑粮食大丰收。
5、祈丰收
“祈丰收”的习俗与“祭祀土地”的习俗的意蕴都差不多,都是因为“中元节”恰逢小秋丰收,民间希望以此形式来祈福田里的庄稼大丰收的美好向往。
“祈丰收”的习俗与“祭祀土地”的习俗差别在于形式上的不同,在古时候,中元节的晚上又被称为施孤之夜,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中元节禁忌
1、不要晚回家
中元节这天晚上尽量不要出门,尤其是不能带小孩子出门。因为祭祀活动就是在晚上进行的,到处会燃放鞭炮,烧纸钱,人胆子小就容易受到惊吓。另一方面,昼夜温差逐渐变大,骤然变凉的气候,阴风搜身嗖嗖的,如果太晚还在室外活动,人很容易感冒着凉的。所以还是少出去为妙,就算出去也要早归。
2、晚上不要晾衣服
这天的衣物也不能在外面过夜。其实这个也是有道理的,一方面是在外面过夜,蚊虫比较多,它们可能在衣物上产卵。另外一方面就是到了中元节,晚上的时候露水已经很重,天黑了以后衣物容易受潮,这样穿在身上对身体不适。
3、床头不要挂风铃
抛开迷信,从科学角度说,风铃叮叮当当的会扰乱你的视觉听觉神经,一方面影响睡眠,一方面会让你产生幻觉。
中元节的意义:从传统到现代
1、尊重生命:中元节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无常和宝贵,让我们对死者表示尊重和同情,也让我们对生者表示关爱和珍惜。无论是祖先还是亡灵,都曾经是活生生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存在和记忆,也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权利和价值。
2、感恩亲情:中元节让我们回忆起自己的祖先和亲人,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影响和贡献,也让我们感激他们对我们的爱护和支持。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是我们最亲近最重要的人,都值得我们用心去爱和去孝。我们应该感恩他们给予我们的一切,也应该给予他们最好的一切。
3、融合文化:中元节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所属的文化传统和多样性,让我们欣赏自己所继承的文化精神和多样性,让我们尊重自己所接触的文化差异和共性。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和资源,都有着自己的智慧和美德。我们应该融合他们的优点和特色,也应该创新他们的形式和内容。
中元节不只是“鬼节”,还有这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文化意义。它是一个祭祖、感恩、融合的节日,也是一个思考、反思、创新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和表达,用智慧去学习和创造,用爱去尊重和融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