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儿时的印象中,经常能听到,"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十五是鬼节"这类说法,再加上一些特定故事的渲染,让我对这个月份和日子,产生了几分莫名其妙的恐惧。后来长大后,我才知道,农历七月十五,其实是中国祭祀节日里非常重要的中元节,这个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倡导封建迷信和鬼神之说,而是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敬宗敬祖的思想。
从那时候起,每年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我心中更多的是尊重和敬畏,已不再是儿时的恐惧和避讳。
相信也有很多人和曾经的我一样,不太了解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怎么来的?关于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民俗活动祭祖,都有哪些讲究?其实,按照老传统,中元节祭祖的时间,不可早,也不能晚,这是自古时候老祖宗就定下的规矩。
马上将来到七月十五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祭祖,什么时间比较好?都有哪些传统习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它们也属于中国民俗文化里的一部分。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怎么来的?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最出名的,莫过于中国道教文化里的"三元说"。
古人信奉天官、地官、水官这3位神仙,他们各司其职。其中,天官负责授福禄,地官负责赦罪,水官负责解厄,具体日期分别是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
关于这个说法,古籍《修行记》中是这么说的,"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自东汉末年有了"三元说",再到唐代正式定型为民俗节日,中元节的形成,可以说是经过了六朝时期的发展。唐朝时期,每逢三元节日,皇帝都会率百官举办仪式,以此来祭祀祖先、祈福纳祥。
可以看出,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存在的初衷,其实是想提醒人们,要做个懂得感恩的人,不要忘记祖先的庇佑,心存美好,才能收获更多美好。
每年中元节,最为隆重的民俗仪式,莫过于祭祖了。那在祭祖的人里面,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的人,他们会来到祖先坟前扫墓祭祖;还有一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法回家,因此也就没办法通过上坟扫墓的方式来祭祖。按照传统祭祀礼仪,这两类人祭祖的时间,是有区别的。
1、在家的人
对于在家的人来说,最直接的祭祖仪式,就是来到祖先坟前扫墓,烧香烧纸,还会磕头倒酒等,以此来缅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一家人平安健康。那在上坟扫墓的时间上,依据老祖宗定下的规矩,不可早,也不能晚,最好是在早上9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这个规矩自古时候就有。
古人认为,坟墓之地阴气较重,早上9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人体内阳气较为旺盛,不容易被阴气侵扰。对此,下面这个说法或许会更科学一些。坟地通常在荒山野岭上,要经过一番跋山涉水才能到达。过早或过晚,光线不好,走山路会带来诸多不便,自然要选择光线好的时间段,那早上9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就很合适。
2、在外的游子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中元节这一天返乡祭祖的,比如有些人长期漂泊在外,因为工作等原因,不得归家。对此,在中国传统祭祀礼仪中,并不会指责这类人不孝,而是会从祖先的角度去理解后代子孙的不易。
老祖宗认为,如果因为客观原因,实在无法来到祖先坟前扫墓,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缅怀祖先,为家人祈福纳祥。比较常见的,包括在自己外头的家中,摆上供桌,敬奉祖先,或是找一个十字路口,朝着家乡的方向,虔诚祈福。那对于这部分人来说,祭祖的时间,就没有很严格的规定,有这份诚心就好。
关于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和讲究,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背后传承的价值观,却是一致的。这背后有古人慎终追远的思想传承,有心中树立的生死观,还有那份对不确定未来的敬畏。对于我们晚辈来说,我想不妨对这些习俗规矩,多几分尊重,毕竟老祖宗在定这些规矩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后辈能做个孝顺的人,懂得感恩,知恩图报。正如《史记·礼书》中所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