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里油,滴滴哭声连",时间过得真快,马上我们将迎来中元节,一般中元节的时间在七月十五,但是有的人会提前到七月十四,虽然时间不一样,但是这个日子都是为了表达对逝去父母或者亲人的缅怀,通过祭祀人们希望他们在另外的世界过得安逸,同时祈求保佑平安。
中元节起源于我国民间的鬼节(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以及佛教的盂兰节(目连救母)和道教祭地官,到了宋代的时候中元节正式成为七月十五这一天的节日名称。
不过在我国民间人们常常会把七月十五或者中元节称之为"七月半",每当进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说要过七月半了,大街上上会售卖各式各样的祭祀用品。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啥是"地官"?在我国道教中有"三官"信仰,即天官、地官、水官,分别执掌赐福、赦罪与解厄之职。其中地官的全称是"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正是地官大帝的圣诞之日。在这一天,地官会降临人间,校勘人世间的善恶记录,审定众生的功过得失。据道教经典记载,地官具有赦免罪过的神能,除"五刑十恶"等极重罪孽之外,其余诸罪皆可依其慈悲得到涤清。因此,中元节不仅是祭祖追远的节日,也承载着涤道教中天人相应、善恶有报的思想观。
"目连救母"的故事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相传目连之母生前贪婪吝啬、作恶多端,死后堕入饿鬼道,受尽饥渴之苦。目连修得神通后,以天眼通观见母亲悲惨处境,心生悲悯,欲救母亲脱离苦海。他运用神力送食物给母亲,可食物未入口便化为火炭。目连无奈向佛祖求助,佛祖告知他需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僧众,凭借众僧之力解救母亲。目连依言而行,其母终得解脱。
在食俗方面,在我国民间有中元节吃鸭肉的习俗。"鸭"与"压"是谐音,有压制的意思,中元节吃鸭子象征着"压"住邪气,这看似没有科学根据,但是寄托了人们祈求平安、驱邪避祸的美好愿望;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中元节前后正是鸭子最肥美的时节,这个时候的鸭子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正是食用的好时候。
今年中元节是"凶日"。这里的"凶日"是我国择吉文化中的说法,择吉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比如人们在遇到嫁娶、安葬、开张、动土等大事时都会择吉,而择吉的重要标准就是"建除十二神",今年中元节对应的干支时间为"乙巳年、甲申月、戊寅日",这天对应建除十二神中的"破日"。
破日的"破"有破裂的意思,有句择吉口诀叫"闭破不可当",破日对应"黑道凶日",在古人看来破日属于不好的日子。
此外,中元节也是"望日"。阴历的一个月份我们称之为朔望月,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周期制定的历法,每月初一这天月亮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我们完全看不到月亮,这天我们称为"朔日";而每到十五或者十六,地球运行到月亮与太阳之间,我们能看到满月,我们称之为"望日"。
中元节是月圆之夜,其作为庆祝日子也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有关,慢慢的七月十五也就成为祭祀的日子。
明日就是中元节了,提醒大家:1不出2不碰,平安过中元节。
1不出:夜不出门。
中元节之夜,传统观念认为阴气极盛,亡灵游荡。因此,夜间外出被视为不吉,尤其是独自一人时更应谨慎。这一禁忌并非空穴来风,它根植于古人对自然界阴阳平衡的理解与敬畏。在古代哲学中,夜晚属阴,是万物归宁之时,人应避免打扰这份宁静,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至于不宜出门的具体时间,虽无统一标准,但普遍建议在日落后至午夜前减少外出,尤其是避免前往偏僻或阴气较重的地方。
2不碰:不碰刀剪。
在破日的时候,古人还提醒,不要去碰刀剪之类的东西,认为它容易伤到人,给自己带来意外,尤其是七月当中,本身也被称之为鬼月,舞刀弄枪,甚至是动刀动剪,很容易误伤到自己。
因此,在这天人们也是选择不碰这些东西,希望可以带来顺利安康,事情顺顺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