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中元节是几月几日中元节的由来习俗传说故事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HE END
0.中元节,不只是“鬼节”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鬼节”,因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七月望。中元节的节名来源于道教,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尽管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自古以来有“秋尝”,佛教带来“盂兰盆节” 文化考古学者宋兆麟在《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中认为,关于中元节的起源jvzq<84{p0vfqyqg0eun0ls1p4532;512;621l8946;9/<9485=877mvon
1.处暑农历节日:中元节——鬼节在传统的习俗里,中元节是个祭祀祖先、普度众生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七月中元节,民间组织举行隆重庆祝活动,无论是商业区或是居民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祭拜祈福、歌台唱歌等,处处呈现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jvzquC41lkkrk7:222bp7hqo1wjwsn1ej{tj~459896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