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就到了中元节,这是中国一大祭祖之日。
此时,正值“立秋”时令前后,若干农作物成熟。
按照惯例,讲究孝道的人会用新米等祭供祖先,并请老祖宗尝新,所以就有了中元节祭祀祖先的习俗。
这一天,又适逢佛教超度亡魂的 “盂兰盆节” 也在这一天,人们认为,七月十五是一年之中阴气很重的节日。
因而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就会想到辟邪之神,以祈家宅平安,消灾免难。
1、钟馗
中元节,古时候每家大门都有贴“钟馗图”的习俗。
自古钟馗的形象,便是貌丑而威猛、正气凛然,他的使命则是“镇家宅、祛鬼邪、静妖氛、逐疫病”。
那么,钟馗的形象是怎么出现的?原来在这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趣事。
这件事,还得从唐玄宗说起。话说有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忽然得了一场大病。
任凭太医们如何巧施妙手,病情非但不见好转,还经常做噩梦。
有一天夜里,唐玄宗又开始做起了噩梦。梦见了两个面目狰狞的鬼,一大一小。
在那关键时刻,后面的那个大鬼,却突然张开巨口,把前面的那个小鬼吞了下去。
唐玄宗问你是谁,那高大厉鬼恭敬地回道:“陛下,我原是终南山的进士,名叫钟馗。”
第二天,唐玄宗顿时浑身轻松,特召集了京城画家,将他在梦中钟馗捉鬼的情景作成一幅画,悬于宫中以避邪镇妖。
就这样,钟馗的形象,就慢慢地在民间传开了,走入了千家万户,成为“捉鬼驱邪”的人物。
时至今日,钟馗的形象也与中元节分不开了,被认为是中元节的守护神。
2、关公辟邪
提起关羽关二爷,可谓是家喻户晓。
凭借手中一把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一生立下赫赫战功无数。
只是可惜最后大意失荆州,最终败走麦城,令人惋惜。
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
关公忠义诚信,民间视他为忠义诚信的保护神,保佑商人生意兴隆,平安稳健。
道教将关羽奉为“关圣帝君”,即人们常说的“关帝”,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
清朝雍正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地位等同。
和田玉烟紫【关公】吊坠 点击图片一键购买
在民间信仰中、关帝的神职颇广,护法伏魔,驱邪辟恶、甚至招财进宝,都可以祈求他。给人十足的安全感。
和田玉碧玉【关公】吊坠 点击图片一键购买
3、赵公明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赵公明元帅是大名鼎鼎的“武财神”,然而在记载中,赵公明最初则是一名瘟神。
古人认为世间许多灾难,尤其是疾病,是由鬼怪作祟所致,因而产生了瘟神、疫鬼等信仰。
古人对这些东西,认知不足,充满了恐惧,但又无法抗拒。
于是他们祈求神灵保佑,每年都会祭祀瘟神。赵公明是五瘟之一,他是秋瘟。从隋朝到唐代一直有祭祀五瘟神的习俗。
在《三教搜神大全》一书中称赵公明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剪疟,保病避灾”。
随着人们医疗技术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瘟疫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赵公明人物形象也慢慢产生了变化,他在很多小说描绘成了掌管人间财富的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