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元节是“破日“,牢记祭祖个禁忌:不吃不踩不说规矩鸭子

“七月十五,烧香祭祖,不守规矩要倒霉?”

有家庭里气氛凝重得像是在路边摆阵;也有人摆上一桌鸭子,照样吃喝玩乐……到底谁在认真?谁在迷信?

今年的中元节,一下子赶上“破日”、又遇上大满月,老一辈直接摆脸色,年轻人却只觉得习俗全是吓唬人。

有人烧香有人抖音直播,供品还没拜完就拍照发朋友圈,祖先到底想看什么?鬼节的规矩,管得住嘴还是管得住手?

热闹又压抑,七月天所有的不安和忌讳都被推到极致,人人都像踩在“破日”的红线上,就差谁先犯规了!

“家门前那一圈纸灰,一脚踩上去是不是就一年倒霉?”

中元节这天,“不吃、不踩、不说”成了铁律。问到老人,脸色立马拉下来。

“供桌摆满了,哪个孩子敢偷吃?都说是供祖宗吃的,谁不怕惹祸?”

“路上见着贡品、灰圈,没长眼一脚踩上,家里大人能跟你急一辈子。”

“还有祭祖那天,鬼字都成了秘密,不许说出口,怕把‘脏东西’请回家。”

偏偏不少年轻人只在意“鸭子肥不肥”“朋友圈拍得美不美”,嘴上不信,却乖乖跟着守规矩,怕的,到底是祖宗还是家里人?

一桌好菜,不分南北,鸭子必定上桌。

鸡鸭鱼肉、水果酒水,都讲究个仪式感。“没拜完,谁敢先动?”老人盯得滴水不漏;年轻人刚想夹一筷子,立马被喝住。

老一辈铁口直断:抢祖先的口粮,一年不顺!

供品放了一上午,热天蒸得冒油,等全家都拜完再分着吃,吃的到底是祖宗福气还是细菌?

“小时候偷吃供品,被爷奶抓住扒了一顿皮,说叫‘脏东西’缠上,一年做噩梦……”

“现在想想,其实就不想让我们吃隔夜、沾灰的食物。”有人笑着说出来,家长面色不改:“你不信,但规矩就得守!”

祭品分完,人人都要吃上一口,说是“祖宗保佑”。

可有的人守的是心理安慰,有的人守的是敬畏,更多人根本不理解为何要拜……

路上遇到烧纸、贡品,是走过去、还是绕着走?

老太太怒目而视:“踩了不怕脏?那是给别的魂准备的,坏了人家口粮小心挨报应……”

有年轻人嗤之以鼻,“讲卫生,别把细菌带回家”,规矩归规矩,这年头怕的还不是鞋底沾灰?

路边的贡品与香灰像一道看不见的分界线,绕过它,是“懂事”;不小心踢翻了,是“没家教”。

到底是怕祖宗看不惯,还是怕街坊说话难听?各家心理算盘不一样。

有的人摆祭品,烧三回纸,连打喷嚏都不敢随便出门。至于“鬼”字,那是说都不准说的。

“晚上有人喊你名字,别答应!”

“七月十五别乱说话,祖宗都在听!”

谁真信?谁只是装一装不惹麻烦?

有白领在群里调侃:“这天气要是有鬼,估计都热得出不了门。”

长辈摇头:“东一句鬼西一句倒霉,不怕嘴灵啊?”

有人说禁忌多是一种自我保护,有人说全是胡扯,守得再紧也不能保平安。到底是谁在“吓自己”?

中元鸭子,鸭肉鸭血全不能少,理由哪家都能说出三套。

“鸭压邪气,这一天非吃不可。”

鸭子阳气重,能镇阴气?

鸭子肥美,刚好应景?

鸭子驮祖先过奈何桥?

说法杂得很,但都认得这道‘必备菜’!

老一辈的说辞一句话:“鸭子吃了,秋天不会病。”

乡下人家,集体动手做鸭子,鸭汤鸭血鸭杂都端上桌,团团围在一起,气氛比谁家都正经。

一边守着腊月规矩不松口,一边“迷信”里透着人情味,还不是为了心安?

再说语言禁忌。

“这天不能说鬼也不能说死,祖宗都听着呢。”

年轻人嘴快说了,也只能笑嘻嘻转移话题。

“怕啥鬼?哪有鬼!就是不想给自己心里添阴影。”

说白了,很多守旧习的家庭,怕的是破坏了流程被骂,不是心里真信。

但他们不能改,一改,长辈就不认这个家风。

很多本来叛逆的年轻人,这一天斗不过家长,只好随大流,规矩照样照搬。

“这天敢‘破戒’?保不齐爸妈生一星期闷气。”

“朋友圈秀厨艺不秀祭祀,省得朋友笑话。”

规矩变味儿,仪式感还在。

也有家庭该吃吃喝喝,供品没祭先上桌打卡,拜祖先全程当“游戏”,老人无话可说,只能摇头。

“现在的年轻人,不信这些也罢,只要别踩踏祖宗的底线,不惹大家心烦就成……”

“规矩是规矩,不信也要忍一忍,谁愿意一年犯晦气?”

今年的中元节,规矩和现实,忌讳和无所谓,面对面正面冲突。你说这些讲究是“智慧”,我说全是“心理安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