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知多少中元节除了是鬼节,还有什么其他意义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相沿迄今。中元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盂兰盆,是梵文Ula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尤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THE END
0.中元节|河灯照夜,孝思长明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民间也称“七月半”“鬼节”等。该节日源自秋祭,有祈求丰收之意,后来逐渐形成道教赦罪地官诞辰与佛教盂兰盆会融合的民俗活动。 其核心内容为敬祖尽孝、慎终追远。主要包括祭祖扫墓、放河灯、焚纸锭、祭祀土地神等习俗。作为“三元”之一,中元与农历正月十五上元、农历十月十五下元共同构成传jvzquC41o0zigyfrgt4dp8sgyuJfvjnnahusyjwfa5767@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