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每到这个时候,挂在人们嘴边最多的说法就是不要出门,尤其是晚上,晚上出门会遭遇不幸的事情,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那么,中元节为什么晚上不能出去玩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元节为什么晚上不能出去玩
中元节晚上避免出门的习俗源于传统祭祖避讳和民间传说,现代视角则强调安全与健康考量。这一传统既承载着对先人的敬畏,也蕴含着现实生活的防护智慧。
一、传统习俗与文化渊源
1、祭祖活动的严肃性。
中元节核心为祭祖感恩,夜间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等仪式多在户外进行。民间认为随意外出可能干扰祭祀活动,尤其在焚烧纸灰处行走会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
2、阴阳时序的特殊性。
道教将中元节视为地官赦罪日,佛教则有盂兰盆会超度亡魂的传统。多重文化叠加形成“鬼门开”的民俗认知,夜晚被视作阴阳交替时段,需恪守居家避让的规矩。
二、民间传说与禁忌解读
1、鬼魂游荡的传说。
民间流传中元节夜晚阴气最盛,亡魂会重返人间。部分地区认为夜间外出可能“冲撞游魂”,尤其忌讳在河边、坟地等阴气聚集处活动(此为民间传说)。
2、行为禁忌的象征意义。
如忌拍肩膀(认为会拍灭护体魂火)、忌踩纸钱(象征冒犯先人财物)等行为禁忌,实质是通过具象化规则强化对传统仪式的尊重。
三、现代社会的现实考量
1、安全防护需求。
农历七月正值夏秋换季,夜间蚊虫活跃、道路湿滑,农村地区照明不足易引发摔伤、溺水等意外。传统“鬼节避灾”说法客观上降低了事故风险。
2、心理调节功能。
集体遵守禁忌可缓解人们对死亡的焦虑,家庭团聚祭祀活动也有助于维系亲情纽带,形成文化认同感。
3、城市管理适配。
现代城市多在指定区域设置集中祭祀点,既保留传统又避免火灾隐患,夜间减少外出也符合城市生活秩序维护需求。
中元节的由来
道教中有三官神祇,即天官、地官、水官,总称为三官大帝。道教《太上三官经》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三元”分别为三官大帝的诞辰,天官上元(正月十五)赐福,地官中元(七月十五)赦罪,水官下元(十月十五)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中元赦罪主要是针对诸路鬼众。
与道教不同,佛教中将中元节又称为盂兰盆节。起源于“目犍连救母”的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又称目连),修持甚深,以法力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通过神通法力看到这些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犍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因“目犍连救母”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的孝道相符,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提倡,盛行不衰。
《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道教与佛教的中元节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国民间多有融合,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中元习俗,如祭祖、普度、放河灯等,中元节因此成为最大的“鬼节”。
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民间相信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各地祭祀活动有差异,但一般在七月底之前进行。接祖先灵魂回家后,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七月十五,家家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供祖先享用,然后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去除了迷信色彩,现在的中元祭祖主要是表达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思念。
因传说七月初地府放出鬼魂回人间,除了祭祖,旧俗中人们为了避免鬼怪缠身,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会在中元节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孤魂野鬼,有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超度亡魂。《帝京岁时纪胜》中载:“街巷搭苫高台、鬼王棚座,看演经书文字,施放焰口,以济孤魂。锦纸扎糊法船,长至七八十尺者,临池焚化。点燃河灯,谓以慈航普度。”描述了清代中元普度的场景。
广西各地普遍流行过中元节。各地中元节节期不尽一致,桂北地区从农历七月初八至十四,桂东南及桂东北地区则从农历七月初十开始至十四,壮族地区则从农历七月初七至十六。中元节是大节,各家各户节前普遍用纸或布做成房子、牛、马、驴、衣服等祭品供于厅堂,农历七月初七或初八开始“接祖”,农历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农历七月十四进行大祭。节日当天家家户户要宰鸭,故又称“鸭儿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此外民间还有做米粽、糍粑、肉菜等食物来祭祖的习俗。有新近逝去亲属的人家,过这个节就更显得隆重,亲戚要带上各种祭品前来祭拜,因而主家要办酒席招待。农历七月十四晚到十五早上为“送祖”日。农历七月十四晚上,人们除祭祖先外,还要携带香、烛、纸钱、菜、肉、酒、果品等到村头、路口或附近的山脚,送别祖先,并祭祀各路野魂。祭毕,全家才能享用这丰盛的晚餐。晚饭后,人们将供于厅堂的纸制或布制供物烧掉,边烧边念祭词及祖先的名字,以示给祖先享用,祈求祖先保佑。
中元节最大禁忌是什么
1、这一天尽量不要讨论鬼怪。据说鬼魂们会倾巢而出,尤其是寺庙和普渡的地方,往往是鬼魂最多的,而且中元节也不要乱说话,说不定鬼魂正从你的身边经过呢。
2、不要走夜路。晚上11点之前就不要上街哦,这天百鬼夜行,阴气最重,所以这天不应该在外逗留,夜不归家是大忌。
3、避免带铃铛、风铃等招鬼物,更不要玩碟仙。风铃和铃铛声能够在阴阳两界传递沟通,很容易招来不好的事物。
4、勿捡路边的钱。这些钱买路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勿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鬼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避免晚上拍照。镜子或手机这种东西,很容易扑捉到不干净的东西,若是在晚上拍照,说不定就把不干净的东西给拍进去了,那就等于沾染了晦气的东西,运势也会下滑的。
6、不乱踩冥纸。这天,路边往往有烧纸的人,散落的冥纸不要乱踩,那是烧给鬼魂的钱财,往往会有鬼魂在捡拾,如果你踩到他们的东西,他们不高兴那你就要倒霉了!
7、不要乱拍人肩膀。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节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8、不要下水游泳。这地府的鬼全部放出来到阳间,水里是十分不安全的,若你还执意去游泳,很容易成为水鬼的替身,所以,这天一定要禁忌下水。
中元节、清明节、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合称为我国的“三大鬼节”,每到这些节日,各家各户基本都会提前准备水果、鲜花、纸钱等东西,找个合适的时间去上坟,祭拜逝去的祖先、亲人。
俗话说“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的小鬼等不到中”,里面就提到了七月半中元节上坟的时间,最好是在中午前就完成祭祀的一系列流程。具体的就是要先给墓碑及周围清扫打理干净妥当,摆上酒水或茶水、水果、鲜花、糕点等供品,再上三炷香,压一叠黄纸或将黄纸烧掉供奉给“土地神”,感谢他护佑祖坟平安,接着将准备给祖先、亲人的纸钱和衣物焚烧,祭拜时要记得长幼有序。
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之间上坟的时间讲究可能会存在偏差,有的可能祭祀仪式更细化,时间也就更长一些,会持续到下午三点之前,因为三点之后阴气渐重就不再适合停留在墓地处了。
但中元节就不适宜这个讲究了,中元节最好是当天去上坟,不宜提前和退后,特别是不能延迟,因为按照民间说法,过了中元节地府大门就会关闭,去世亲人的亡魂就已返回冥界了,这时再祭拜他们就收不到心意了。
有句老话曾说“清明人找鬼,中元鬼找人”,清明节的主要习俗为扫墓,所以是需要人们亲自到墓地祭拜敬奉祖先和亲人的,而照中元节的说法,鬼门大开后,有家的亡魂都会回家,所以很多地方过中元节时是无需上坟祭祀的,只需要把该准备的供品、饭菜准备齐全摆至家中的供桌,等待去世的先人回到家中接受敬奉,感受家人对其的感恩和思念。
虽不用再特地跑到陵园墓地祭拜,但也不代表祭祀的时间就能够随意选择。在家中进行祭拜供奉,是要在七月十四这日的晚上就要把供品准备妥当,整齐的摆放在供桌上的,而且像家中专门供有祖先、亲人牌位或是照片的,也要记得提前擦去上面落的灰尘,这样祖先在回家时也能第一时间感受到家人对他们的思念和诚意。
等到了七月十五,清晨、中午及黄昏这三个时间点,家里吃饭前要将做好的饭菜也都先盛上一份,供奉给祖先、亲人,茶酒也要添置上新的,再点上香烛。到了晚上,将准备好的元宝纸钱、衣服等一起给烧掉,好让先人带走,在地府之门关闭前回去。
现在也有不少的地方省去了很多复杂的祭祀仪式,就在中元节这天等到天彻底黑透了,一般是选在晚上的八点到十点之间,找一个合适的路口,用粉笔画个圈留个小口,把纸钱在这圈子里点燃焚烧,烧的时候念出逝去亲人的名字,全部都烧为灰烬后再离开。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