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俗称“鬼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同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农历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农历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区为十三日或十四日)为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传说新老亡人在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
在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元
中元节由来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并相沿迄今。
中元
中元节习俗
01
烧纸
中元节时,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祖先的钱。
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大一样,四川习俗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会根据逝者辈分或年纪的大小而定,以及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同时会在家中摆上新鲜的饭菜,一并将封好的纸钱进行燃烧。
02
焚香鞭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03
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04
放河灯
中元节有放河灯的习俗,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中元
中元节意义
从有关七月半的传说中,可深切体会到七月半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二是发扬推己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半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七月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思想。
中元读诗
《中元日午》
杨万里
雨余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出无花绝粮道,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于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代】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
【唐代】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
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
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中元作》
【唐代】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唐代】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水调歌头·天地有中气》
【宋代】刘辰翁
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
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
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
绿鬓又朱颜。
茎露一杯酒,清彻瑞人寰。
大暑退,潢潦净,彩云斑。
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山。
从此五风十雨,自可三年一日,
香寝镇狮蛮。
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