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中元节是几月几日中元节的由来习俗传说故事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私普的费用由各家自己负责。在规定好的日子,各家各自做好饭菜,招待来自阴间的饿鬼。中元节,俗称鬼节,节日日期为农历七月十五。在道教信徒的日程中,中元这一天有着特殊的意义。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的习俗中元节为三大鬼节之一,又称祭孤、瓜节、七月半、送鬼节、寄生节、盂兰盆会。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之称。发展至今,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期。一日深夜,蔡莫放声大哭,惊动

“中元普渡”是目前民间最重要的节庆之一。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中元普度是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会”两个民俗节日的结合

中元节有几天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所以,在佛教中,7月15日,叫做“佛欢喜日”。一般认为中元节最好别出门,以免撞鬼,更不能到河边,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也有人认为,七月十四

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

THE END
0.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资源河灯节源起于资江水道的航运,由中元节而来,是人们祭祀先祖的一种仪式,也是人们祭祀河工的仪式,是对遇难河工、水手、放排工的独特悼念行为,放河灯记录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记载着资江水道河工的生存状况,也记载了这条水道的航运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jvzquC41yy}/kqhjkpg/ew4pgyy`3higvcomu86243?/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