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的摄像的陈平老师又是同学
仿佛回到了学戏的时代
本期记要
今天咱们的“守旧”临时换了,这个演出场地是西湖区文化馆文艺大讲堂的场所,而京剧茶座堪称西湖区文化馆文艺大讲堂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开放式的京剧茶座与“润物无声,以文化人”的思想一脉相承。
今天咱们音响也换了,这可不是临时的。为了提升京剧茶座演唱的声音效果,热心人挺身而出,慷慨出资,捐助了这套音响设备。这套音响将在下周正式启用,捐赠人也将在下期出现。
今天茶座摄像也换人了。茶座每期的视频都是志愿者拍摄上传的,本期由茶座老管家陈平老师和董金花主任轮流担任。
温馨提示
下周六(9月10日)
正值传统中秋佳节
西湖京剧茶座将举办
“中秋团圆月”京剧演唱会
欢迎新朋老友参加聚会
演唱会将有多项内容
体现中秋团圆嘉庆主题
期待您的光临
茶座唱将
顾双龙
顾双龙先生算是茶座的小字辈当中比较成熟的一位。他的唱经过洪云艳老师指点,并经过西湖京剧茶座小舞台十年的磨练,日渐成熟,已经成为茶座独当一面的梅派旦角。
他的嗓音甜美、明亮,且带有一点点细细的沙音,益发增加了声音的质感;唱腔唱法整体不尚花哨,简洁大方,契合梅派的中庸风格。
顾双龙茶座演唱《武家坡》
沈田华《空城计》
朱玉坤《珠帘寨》
李淑芳《钓金龟》
陈平《沙桥饯别》
邢瑞金《凤还巢》
王若萍《江姐》
吴炜明《沙桥饯别》
袁英兰《西施》
颜炜明《野猪林》
陈芷芳《西厢记》
董金花《锁麟囊》
张晓莺《四郎探母》
周鸣《贵妃醉酒》
钟强《二进宫》
夏迎宾《霸王别姬》
贺平《空城计》
鸣谢:陈平、董金花
全程视频摄制
节目单
主持人:张晓莺
《四郎探母》
沈田华《空城计》
朱玉坤《珠帘寨》
李淑芳《钓金龟》
陈平《沙桥饯别》
邢瑞金《凤还巢》
吴炜明《沙桥饯别》
王若萍《江姐》
袁英兰《西施》
颜炜明《野猪林》
张晓莺《四郎探母》
陈芷芳《西厢记》
董金花《锁麟囊》
顾双龙《武家坡》
周鸣《贵妃醉酒》
钟强《二进宫》
夏迎宾《霸王别姬》
贺平《空城计》
XIHUJINGJUCHAZUO
茶座的志愿者
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茶座的琴师
台下下的功夫要比台上还要多
新的音响设备
大家都说好
下周开始正式启用
文化馆的清洁大妈
抽空来茶座坐一坐
摄影:钟强
茶座乐队
XIHUJINGJUCHAZUO
京胡:陈文娟、潘谷龙、周子杭
京二胡:黎灵凤
月琴:方正平
三弦:马树华
司鼓:翟满洲
小锣:沈田华
铙钹:李青云
大锣:马连昆
点击
“杭州西湖京剧茶座”
图文报道
清音杂谈
论“唱得好”(二)
“好”的第二层标准是“有功夫”。
功夫者“工夫”也,所谓“功夫”就是这一门艺术所需要花时间去反复锤炼而掌握的各种技术。
就唱而言,首先必须磨砺嗓音。以前北京城里学习唱戏的艺人,都是天不亮就提着灯笼去皇城根儿喊嗓子去。坚持常年不间断地喊嗓子,可以锻炼气力使用、控制的能力,锻炼声音高低运用的能力。在不断喊嗓子的过程中掌握调动不同共鸣腔体和全身肌肉群的运动来美化声音,使嗓音达到演唱的要求。
在京剧历史上,谭鑫培的嗓音被称为是“云遮月”,初听干涩,越唱越有那种明月初升的感觉,被称为“工夫嗓”。杨宝森的嗓音条件不是很好,他要是有演出,当天去戏园子之前就必须在家先吊几出戏,好比要把刀先在家磨一磨,唱起来才能自如。王瑶卿先生的徒弟王玉蓉唱《红鬃烈马》可以连唱八出,而且不饮场,被誉为“钢嗓铁喉”。
有了坚实的嗓音,还需掌握各种声音运用的技巧,比如换气、偷气的技巧;收放吞吐、清浊喷口、反切的技巧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手段,要想唱得好就如“无米之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技巧,比如老生的嗽音、脑后音;小生的龙虎凤音;花脸的炸音;老旦的一口气等等。还有一些是与流派相关的特别声音技巧,比如荀慧生先生在念白中擅长用一些“嗯”、“啊”、“哼”、“哈”等等语气词,非常生动自然;张君秋先生小嗓念白中夹杂“哭”、“笑”的特别技巧。这些对于原创者来说或许是出于自然和习惯,而对于后学者来说则成为一种需要进行训练才能掌握的技术。
形容演员唱得好有一句常用的术语:字正腔圆。字正腔圆是一种技术要求,从学习开始,只要按照老师教的一字一腔认真学下来,基本上可以做到字正腔圆,因为这已经是一种既定的东西,前辈们都已经给你安排、琢磨好了的。但是仔细研究,字正不正、腔圆不圆有时候只差了那么一点点,技艺稀松者不加在意则可以把正的唱倒了,可以把圆的唱折了,唯有一丝不苟者才得字正腔圆之妙。
对于绝大多数演员来说,继承还是第一位的,真正具有创造能力的是凤毛麟角,因此唱得好不好与跟谁学的、学得怎么样大有关系,这里就得说到“实授”和“瓷实”。以前的演员以“不实授”为耻,即使为了营业,“漂学”来的戏也可以唱,但是无论如何是不敢教的。“实授”这个过程凝聚着前辈、甚至是几辈演员的创造和经验在其中。京剧界有所谓的“路子”,我的这出戏是谁谁的路子,就是说我的这出戏的传承线路是可追溯的。“瓷实”则表明“实授”的程度,究竟是百分之百“实授”呢,还是名义上是某先生传授,实际上只是指点一二呢?许多拜名师的演员都有这个问题,名义上是某某大家的徒弟,而实际上名师大家根本没有时间“实授”,这些挂名徒弟也不过是自己听听录音琢磨琢磨而已,这离“瓷实”必然相去甚远。还有一个就是演员自己的舞台实践。虽然很实授,但是缺乏舞台上的反复锤炼,说戏的时候头头是道,到台上满不是那么回事;或者一天一个样,“走榫子”,没有准头,这些都可以归为“不瓷实”一类。
“名师出高徒”这句话也和技术有关,因为“名师”的能耐本身就是他在前辈的基础上继承、创造的结晶,他把他所继承和实践下来的原理、技术、诀窍等传授给徒弟,这个徒弟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成为“高徒”。当然,京剧是一种凭借个人技艺展示来表现的艺术,无论前辈如何传授,关键还是需要本人通过训练来掌握,而且许多技艺是需要长年不间断训练才能保持一定的技术状态。同样得到名师传授的演员,训练状态不同,他们的艺术面貌也会不同,有没有“功夫”的差别就在于对于技艺掌握的程度和训练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