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中秋节的时候都要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什么呢?就是祭月。我们都知道中秋节的时候要吃月饼,庆祝家人团圆在一起,但是有的人也许不了解,以前的人们在中秋的时候都要祭拜月亮。那么中秋节为什么要祭月?中秋节祭月有什么讲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秋节为什么要祭月
中秋节祭月的主要目的是祈求福佑、托月追思,表达对阖家团圆、生活美好的期盼。
中秋节祭月习俗起源于古人的自然崇拜,通过祭月活动,人们向月亮神祈求国家祥和安定,家庭团圆幸福。这一习俗在周朝已经存在,当时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随着时间推移,祭月逐渐融入中秋节活动之中,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祭月的礼仪复杂且有等级、地域差异,但核心目的都是祈求好运,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团聚的期盼。
在古代,祭月的具体活动包括在庭院设香案,上安“月神”牌位,并以时令瓜果和糕点为供品,如西瓜、苹果、石榴、葡萄、菱角等,月饼则是必不可少的。祭月场所布置完毕后,主祭人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祭月仪式,如上香、奠酒等,以期通过这种仪式感强的活动,强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和,同时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此外,中秋节祭月还反映了古人对月的崇拜和运用,包括民间用拜月来占卜农作物是否丰收等习俗。虽然这些习俗没有科学依据,但它们体现了古人对月亮的敬畏和依赖,以及希望通过祭月活动影响或感应到某种超自然力量的愿望。
综上所述,中秋节祭月不仅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家人团聚的期盼的一种方式。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中秋节祭月有什么讲究?
中秋节祭月有许多讲究和习俗,旨在祈求福佑和家庭团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讲究:
祭拜月亮:在中秋晚上,人们会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这种习俗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家庭的团圆。
赏桂花:中秋节期间,桂花盛开,人们赏桂花、闻香气,这不仅是因为桂花的香气令人愉悦,还因为桂花在中医中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品螃蟹:中秋时节,人体需要养阴,而螃蟹是滋阴的,能补肾阴、养胃阴、滋肝阴。因此,中秋节前后吃螃蟹成为了一种习俗。
禁忌:虽然现代社会中一些传统的禁忌已经不再适用,但在过去,有一些禁忌需要遵守。例如,“男不拜月”的习俗意味着男性不对着月亮祭祀、叩拜,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男女性别的特定期望和规范。
祭月的形式:人们会在香桌上摆放一些供品,如月饼、西瓜等,且西瓜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亮下摆放的月神像要和月亮在一个方向,一家人依次拜月后再切开月饼,月饼的切分要对应全家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