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也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寓意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对于中秋,更有着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而每逢八月十五,两岸近5万乡友的返乡热潮尤为壮观。
一缕乡愁,一丝想家,却显得更加浓烈。
“中秋团圆 等你回家!”
当你在街头听到到这样一首歌曲会是什么感觉?
当你满怀期许回家过节却抢不到家乡的车票又是怎样的无奈?
虽然我们身处海峡两岸异地他乡,却怀揣着同一份沉淀乡愁。
吃一桌团圆饭,听一首新乡愁,发出中秋团圆 我要回家最诚挚的呼唤!
两岸青年以歌会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中秋月圆时,举国欢庆家家团圆日。在这个全国都铺满团圆喜庆气氛的节日前夕,两岸各地却也同样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抢票难”、“一票难求”的现状问题。
而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一群有为的两岸青年为了抒发中秋团圆的强烈意愿,共同唱作了一首名为《等你回家》的歌曲。
其歌曲寓意更是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以及对海峡两岸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与家人团圆的朋友们直接送出祝福。
唱作这首歌,更是引发了海峡两岸各阶层小伙伴的强烈共鸣,中秋乡愁回家主题海报更是成功登陆了美国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
这首《等你回家》以古老的台北街道与台湾历史切入,跟随着画面变幻,渐渐能体味并追溯出两岸文化本同根同源之感。
同期,配以孩子们童声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为开头,无一不寓意着海峡两岸团圆的希望与未来。
从古过度至今,时光飞逝,两岸迅速发展。
镜头从时代的迅速变迁中流转,最终停留在传递书信的邮局、人流不息的车站以及落笔写下的《乡愁》二字的信纸上。
遥远的乡音、泛黄的信纸和通往回家的火车,无一不在向人们诉说着“乡情”。
歌曲的最后,来自两岸各地的人以视频的形式连线,在这个象征着“回家”与“团圆”的主题中道出了一句 “中秋团圆,等你回家!”
这一句“等你回家”,听红了无数游子的眼角。
《乡愁的故事》背后的寓意
这首唱响两岸的歌曲《等你回家》,采用了童声朗诵《乡愁》+说唱+歌曲的形式。说唱的部分突出了年轻的元素,以年轻的两岸学子视角歌唱出两岸乡愁回家的故事。
歌词:
余光中的一首《乡愁》,道出了游子心情
诞生至今,已过了四十多个光景
曾经的一声炮响是谁从梦中惊醒
迷路的乡亲就像神龙没了眼睛
英雄的出现,天空终于开始放晴
赫赫战功载史册留下千古威名
盼归乡,心手相连,一路同行
抬头看看明月,想起妈妈的叮咛
歌词:
归心似箭,那个 92 年的秋天
一张归家的船票终于来到了我的身边
终于不再流浪,不再漂泊世间
终于拥抱到盼了几十年的“婵娟”
如今佳节团聚共赏一轮明月
“乡音不改”共赴一桌家宴
画外音(台湾话):
嗨,兄弟,请你吃:
大肠包小肠还有蚵仔煎、 鼎边锉配上阿宗面线、最后吃上忠孝东路的黄牛肉面。
兄弟手牵手,齐念“举头望明月”
“低头不在思念”家人就在身边
不管路途遥远,不论万水千山
回到家乡,才是最温馨的港湾
歌词:
昨日的微风今夜的雨以及明天的太阳
有一个地方充满欢笑如今依然我在向往
乡音在四季变换的歌里它天天的流唱
魂牵梦萦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渴望
岁月他带走青春和容颜,却不改乡音
就在那美丽温暖的土地安放着我的思念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圣诞卡
故乡的旋律时刻哼唱不让背影渐行渐远
那年的春天我们一起许下了共同的誓言
那湾浅浅的海峡再也隔不断我归乡的夙愿
岁月他带走青春和容颜,却不改乡音
就在那美丽温暖土地安放了我的思念
第一段说唱承接余光中《乡愁》朗诵,道出游子心情。
以历史为背景,介绍隐喻两岸亲人盼统一心手相连。
第二段说唱以实事为依托,借乡愁情绪抒两岸游子心声。
说唱中更是搭配了台湾本土方言报出菜名,突出台湾家乡味道,更体现两岸兄弟一家亲的浓厚情感。
最终“乡愁”和“等你回家”的主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同心守护乡愁,两岸青年背后的团圆梦
作为本次乡愁文化发起人,张竣程由于工作原因,去年中秋出差台湾,并与自己的台湾朋友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难忘的生日聚会。
而今年中秋之际,张竣程想起本次乡愁文化发起人起去年自己的台湾朋友陪自己过生日的场景,感慨万千,于是在中秋节前,携手北大台湾学子罗敏纯,中戏社团负责人易珂发起了一场在中国大陆邀请台湾无法回家的人一同聚餐,共叙乡情的乡愁回家主题活动。
在响应本次活动的小伙伴中,有没买到车票不能回家的学生;有在家期盼亲人团聚的家长;还有许许多多的阿公阿婆。
两岸小伙伴诉说乡愁心声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在中秋团圆之际,我们要知道: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都会敞开怀抱拥抱你。
那么在这个中秋,两岸小伙伴的内心世界又有哪些心声呢?
台北 · 冯齐:
“在我童年记忆最深的一道菜,就是外婆做的红烧豆腐鱿鱼。”
台南 · 何芯迪:
“我从11岁就来到北京上学,记忆中小时候每年中秋过节,都会在台湾家里和全家一起围在一桌吃烤肉喝啤酒,还会戴上剥下柚子的柚子皮,当作柚子帽戴在头上划拳做游戏。”
“今年中秋没法回家,最想念的家人就是阿公阿嬷。他们现在年纪大了,希望可以多回去能陪陪他们。”
台北 · 罗敏纯:
“对我来说,其实中秋节无论在哪里过都是一样的。”
台湾阿美族 · 拿威阿公 · 88岁:
“虽然已经八十八岁,身体并不灵便, 但我一定要坚持参与活动的拍摄,因为寓意真的很好。”
“我现在岁数大了,而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这个中秋节,孩子们都能回家。”
嘉义 · 北京中医药学生 · 黄薰莹:
“我是从小喝着妈妈炖煮的养生药膳和茶汤长大的,所以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医是最接近自然生活的医学。这也促使我最终选择来到北中医的内经专业研读博士。”“我来北京已经第九年了,每个中秋都是在诊室度过,想念家乡的阿里山,想念妈妈的茶汤。”
期盼两岸团圆
中秋时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愈发浓烈。同样是中秋时节,海峡两岸同样重视阖家团圆,一样期望团聚、期望与自己爱的人一同举头赏月。
在《等你回家》中,发起者张竣程期盼的不仅仅是早日回家与家人共聚同度中秋,亦期盼着海峡两岸的团圆。
从“中秋团圆 等你回家”到“中秋团圆 我要回家”,张竣程和千千万两岸同胞共同发出了来自心底“中秋团圆 回家过节”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