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过老师”,一声矫情的叹息
■王军荣
教师节能成“送礼节”吗?当然不能。可现实的残酷却使得家长不得不送。
在我看来,教师节变成“送礼节”,至少有这么几个理由:其一,教育太功利。给教师送礼,其实就是希望教师给自己的孩子多些照顾,所谓的照顾,无非是座位排得好些;提问多些;让孩子当上班干部、“三好学生”。其二,教育公平依然很遥远。事实证明,寒门难出贵子。在如此背景下,家长怎能对送礼假装淡定呢?其三,学校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教师或明或暗要求家长送礼,不送礼孩子可能就要遭殃。
其实,家长也清楚,给教师送礼,并不一定有效。比如孩子的成绩,不会因为送礼了就能够马上得到提高;不会因为送礼了,孩子就成为最棒的孩子。可现实却使家长无法对送礼心平如水。
我有一个美好的心愿是教师不能收家长的礼物,要收也只能收孩子亲手制作的表示心意的小礼物。可是,尽管有些教师在送礼上感觉很累,但却并不表示所有的教师对家长的礼物都能够拒绝,都会喊出“放过老师”。家长放不下自己的孩子,也就“放不了老师”。
现在物价上涨,送给教师的礼物也要花费不少,家长何尝想给老师送礼?“放过老师”,只能是一声矫情的叹息,家长还要继续走在送礼的路上。毕竟,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我现在还找不到充分理由说服自己不要给教师送礼。
请别用礼品亵渎我的教师尊严
■耿银平
当第27个教师即将到来之际,送礼再次成为风潮。作为一线教师,我要亮出心里话:家长,请别用礼品亵渎了我的教师尊严。
虽然社会存在一些物化的人际交往,但是作为教师,面对稚嫩、童真的孩子,我更想按照本真朴素的教育规律去实施教育行为,学生有了错误、不当,就应该接受必要的惩罚,所有的优劣都应该得到公平公正、不偏不袒的赏罚。我希望我的教育评价标尺,永远是公平的、纯洁的。不因为个别家长的好心礼品而受到任何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偏差和失衡。因为每一个微小的失衡和过错,对孩子和童心都是一种挫折和伤害。所以,我要拒绝任何物化的礼品,保持我的教育天平永远公正,充满理性、威严和天然的肃穆感。
任何礼品,不管家长是否真心,当这个礼品超出了祝福性,而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教育贿赂的时候,送礼者对于受礼者,都是一种无言的轻视、漠视,“吃人家的嘴软”,不少家长认为,教师接受了礼品,你就应该多关照我的孩子,否则,就是不厚道。完全成了一种赤裸裸的交换,送礼者压根从心里看不起你。有的家长等到孩子毕业了,连电话都懒得给你打。既然这种礼品不是发自内心的敬意,它的真正感情分量真的还不如孩子自己做的廉价的“教师贺卡”更值得珍惜,更值得品味。我们没有必要用这种礼品污染了自己的人格,而应该将完美的教育形象,永远矗立在学生和家长心中。
作为教师,我更相信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力,只有教育者一身正气,人格高尚,他的言行举止,才能具备更强的唤醒和鼓舞功能,给孩子带来更深层的感染力。这就是很多教育家倡导的“身教”。只要你接受了家长的礼品,孩子迟早会知道,你在孩子内心的至高位置,就会降低很多,从那一刻起,你已经失去了人格感染的高傲资格,而成了低人一等的“世俗的教书匠”。失去的太多了。所以,我要保持这份高贵的教育感染力,不让它倒在物欲的轰炸中。
虽然周围的同事中,索礼者、受礼者不乏其人,但更多教师,都有我同样的感受和呼唤,教师节来了,请给予我们足够的教师尊严、内心的尊敬,让我们保持本然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要动辄用礼品轰炸,因为我们想永远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作者系河南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教师)
当中秋假期撞上教师节……
■本报记者 李国 实习生 肖阳
近日,重庆市的张先生参加家庭聚会。他的小侄女刚上初中,放学回来给大人安排任务:“快给老师准备点东西,他上课时提醒我们了。”还有老师公然在课堂上提醒学生教师节送礼的?大人们很惊讶,小侄女却很淡定:“老师会旁敲侧击啊。老师对我们说:快到教师节了,你们可别忘了对自己小学的老师们表示一份心意啊。这不变相提醒我们也要‘问候’现在的教师嘛,要‘问候’自然要准备礼物啊。”连刚上初中的孩子都变得如此的精明和世故,张先生一家人无奈地苦笑。
今年的中秋小假期,教师节与中秋节撞在一起。让家长送不送礼、老师收不收礼成为社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家长们,又陷入深深的“纠结”之中。
“ 送旅游很时尚 ”
怎样给老师送上一份既不俗气又很新颖的礼物呢?近日这个问题可急坏了正在重庆第七中学读书的张颖,她是该校高二年级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凡是遇到教师节,她都要给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送上一份礼物。
张颖家境殷实,父亲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母亲则是当地一家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9月6日,她告诉记者,她能一路走来,考上重庆市的重点中学,除了自己的聪明和努力外,也得益于老师的关照。当然,这和节日特别是教师节给老师的送礼也有关系。“至少,老师会认为你特别尊重她。”张颖意味深长地一笑说:“其实,老师不在乎礼物轻重,而在乎你心中有没有她。”
今年教师节再给老师送钢笔、鲜花,甚至再和老师留个影,这对张颖来说“已经有点疲倦了”。每年暑假父母都要带她去周游名山大川,这个暑期她刚从北戴河旅游回来,她认为送旅游既时尚又能让老师印象深刻。“我打算送老师三亚双飞六日游。”
9月6日,重庆新学期的前一天,张颖和父母商量后,一致认为这个主意好。张颖已经向老师发出了邀请,现正在等待老师的回音。
对此,张颖和父母都觉得没有什么不妥的。张母说:“尊重老师不在乎形式,在乎的是心意。在我们能力范围内,表达对老师的谢意是应该的。”
在重庆田坝中学读初二的李其勇,父母是四川来重庆打工的农民工,在教师节来临之前,其父也给老师捎来了农村老家的土鸡蛋和新鲜稻米。“家里商量了半天,不能跟家庭富裕的同学比礼物的贵重,送点土特产是份心意,这些鸡蛋平时家里舍不得吃,都是攒着去卖的。”李其勇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给老师送礼更具有个性化了,除了近几年流行的超市、商场购物卡,图书卡之类,还流行起送旅游、送首饰、ipad等数码产品。
家长的无奈与纠结
当然,给老师送不送礼,最头疼的是广大家长。不少人对记者表示自己的无奈和纠结。
“别人送我也得送啊。”在重庆铁马集团工作的张先生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在杨家坪中学读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每到节假日,张先生看到儿子同学的父母都去老师家里拜访,明眼人都知道这些人去的目的。这可是毕业班,他怕不送礼让老师会对儿子另眼相看。尽管家境并不十分宽裕,张先生还是买了一千元的超市购物卡送给老师。
“人心都是肉长的嘛!”家住江北观音桥的彭女士说,“我的孩子很调皮,如果不对老师好一点,怕小孩受到歧视!”所以,每到逢年过节,彭女士都会想方设法给老师表示表示。“否则,心理会很不踏实!”她说。
“其实对于送礼这个问题,不仅家长纠结,很多老师也非常纠结。真是身不由己呀。”重庆人和小学校长王益才告诉记者,“家长送礼给老师到底有没有用,我不敢肯定。但是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学校几十个老师,没有几个会因为这个家长送礼了,他的孩子就能当三好、当班干;也没有几个会因为这个家长送礼了,成绩就会突飞猛进;更没有几个会因为家长送礼了,就成为老师最宠爱的学生!”他说,在他们学校,老师们一般不会收礼。饭局是能推就推。
他告诉记者,老师们最喜欢的礼物,就是抽屉里那些孩子亲手做的小卡片,每次看到心里都十分温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送不送礼”已经让现在的教师节成为一个最敏感的节日。对于现在愈演愈烈的送礼风,不少老师确实也因此而烦恼,因为这与老师的职业道德相悖。
9月6日,重庆市教委的一位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个问题上,老师和家长都不该纠结,因为给老师过节的主体该是受老师培育的孩子们,就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老师的感情,家长没有必要越俎代庖。
据一项有4083人参加的调查显示,61.7%的人支持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规定,要求教师不能接受学生或家长礼物。
在记者采访中,许多家长也在质疑,出台规定要求教师过节不收礼,有用吗?“即使有一些作用,肯定也十分有限。送礼本身就不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一般都是悄悄地进行,很难监管,此类规定的可操作性并不强。”家长李杨林的话颇具有代表意义。
家长们认为,有些事情并非“一规定就灵”。欲彻底解决教师过节收礼的问题,恐怕还应从加强教师队伍的道德素质建设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