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愚人节,你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花样繁多的恶作剧?抑或是借着开玩笑的方式表达的那些真心话?又或者是令人震惊不已的消息?也许有意外的惊吓,但总体而言,它仍然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幽默气息的节日。
丰 富 多 彩 的 愚 人 节 起 源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是从19世纪开始在西方兴起的民间节日,并未被任何国家定为法定节日。
愚人节,较普遍的说法是起源于法国。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高利历(即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的开端,改变了过去以4月1日作为新年开端的历法。在新历法的推行过程中,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他们依旧在4月1日这天互赠礼物,主张改革的人便发动法式幽默,在4月1日这天给顽固守旧派赠送假礼物,邀请他们参加假庆祝会,并把这些受愚弄的人称为“四月傻瓜”或“上钩之鱼”。此后,人们在这一天互相愚弄,天长日久便成为法国流行的一种风俗。
在法国,愚人节又称“四月鱼”,摄影明信片中的少女被纸鱼环绕,她手里拿着一条更大的鱼,约1915年。
愚人节在18世纪流传到英国,后来又被早期移民者带到了美国。19世纪传播到世界各地,愚人节成为一个充满乐趣的恶作剧节日。在很多国家,愚人节的玩笑只能开到中午12点之前,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关于愚人节的起源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大英百科全书里面记载:“愚人节”乃是公元15世纪宗教革命之后才出现的一个以说谎为主题的节日。那时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曾经建立一个“异端裁判所”,只要不是天主教徒就被视为异端,在每年4月1日处以死刑,臣民们感到非常恐怖,于是每天以说谎取笑为乐,来冲淡对统治者的恐惧与憎恨。其后,沿用日久,演变为今日之“愚人节”。
愚人节上的美国喜剧演员巴德·阿伯特和卢·科斯特洛,20世纪50年代初。
另据古罗马残籍记载:罗马在每年4月初会举行“蔓姜会”。某年“蔓姜会”期间,主宰之神雪丽丝之女白洛赛苹娜在极乐园采摘水仙花时,遇见冥府王菩拉多,两人一见钟情,菩拉多便娶白洛赛苹娜为冥府王后。当两人返回地府时,菩拉多差使地府中的鬼怪发出嗤嗤之笑声,以愚弄循着声音来寻觅女儿的雪丽丝,而雪丽丝果然被愚弄。因此,罗马便以每年的“蔓姜会”为“愚人节”。另在希腊还有愚人节起源的其他传说。
不过,根据现有研究,最早使用“愚人节”这一名称的是12世纪下半叶的巴黎神学院院长贝莱,他将愚人节定义为“教会副执事节”。之所以称“教会副执事节”,是因为该节日先从神职人员中流传开的。庆祝时间包括割礼节(1月1日)、主显节(1月6日)及主显节后第八天。但这一定义在当时并未得到普遍认同。
有研究者认为,这个愚人节其实来自欧洲中世纪一个异教的“傻人节”,在这个傻人节里,“以前的异教徒在十二月习惯给予奴隶、仆人短暂的自由,而且为了庆祝节日,这些奴仆能像他们的主人一样,被公平对待。”这一天里,大家可以纵情于乐,无拘无束。
西班牙科尔多瓦,几名舞者正在进行愚人节舞蹈表演。
然而在基督信仰成为罗马国教后,傻人节因为异教色彩以及伤风败俗遭到了禁止。但其在民间却一直延续不断,到了11世纪后,法国、德国、东欧等地都有人过这个节日。但后来傻人节的活动越闹越离谱,14至15世纪深重的社会危机同时动摇了传统的教会和社会体系。认识到事态严重性的教宗、国王纷纷出台法令,禁止举行傻人节活动。此后,这个节日仍在欧洲民间流传,直到16世纪中叶全面衰落,17世纪消失。
现如今的愚人节,与中世纪的傻人节或狂欢节之间是否存在关联,都没有得出确切的考证,但其与“傻人节”恶作剧的精神,与狂欢节狂欢纵乐的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却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在精神气质上有一些相似的元素,只是愚人节表现得更为温和与节制。
为迎接愚人节到来,法国尼斯一个喷泉中放置了数颗内含鱼形气球的大塑料球。
与 狂 欢 节 契 合 的 精 神 气 质
结合了基督教与民间宗教、仪式与游戏、庄重与诙谐的愚人节,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张力或包容性。尽管愚人节最终被教会压制,但它所代表的文化张力却早已渗透到普遍的社会意识当中。这一方面表现为在世俗世界得到长久延续的狂欢节庆文化,另一方面则是使异质文化共存成为可能,这一点对西方社会后来的发展尤其重要。再者,愚人节游戏所展现的“颠倒的世界”为乌托邦理论(尤其是平等的观念)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这方面进行过充分的阐述。
狂欢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庆典文化,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存在于诸如诙谐性的祭祀活动,诙谐性和辱骂性的神话以及对英雄戏仿性的作品中。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先民从对自然神的懵懂崇拜中逐渐解脱出来,其宗教的意味有所减弱,但节庆仪式中所包含的诙谐成分却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滑雪场,上演了一场令人捧腹的滑稽雪橇赛,迎接即将到来的愚人节。
俄罗斯圣彼得堡,小丑哑剧剧院的演员和狂欢者在庆祝愚人节。
古希腊罗马的祭祀酒神的庆典、农神节等节日,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广场节庆等都是对狂欢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而如今以狂欢节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则在时代的推动下与大众文化走到一起,将民间文化中的诙谐因素带入大众文化的一些形式中,如肥皂剧、广告集会等。即在“狂欢”的感受里实现短暂的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平衡。
从狂欢的元素来看,愚人节的恶作剧和欢快的气氛,继承了狂欢节的一些精神气质。如今的愚人节,更多地关注精神上的快乐和放纵,具有强烈的非官方和非宗教色彩,充满激情,丰富多彩,但背后却依然隐藏着人类的狂欢精神。
浙江金华义乌小商品市场上各类好玩奇特的愚人节“整人”玩具特别走俏。
愚 人 节 那 些 著 名 的 闹 剧
因为纵意狂欢,愚人节也引发了不少著名的玩笑和闹剧。
英国的BBC曾经报道过《意大利面条树大丰收》这样的“新闻”。1957年,BBC电视台在4月1日播出了这样一条消息:多亏刚过去的温和冬天以及有效地控制了面条树虫害,瑞士南部一户农家的意大利面条喜获大丰收。画面中一名女子仔细地将意大利面条从树上摘下来,并把它们放到太阳下晒干。因为当时意大利菜在英国还不常见,许多英国人并不知道意大利面条是用小麦粉做成的,上百通电话打到了BBC,有人指出消息错误,有人疑惑不解,甚至有人询问自己怎样才能种意大利面条树呢?
比利时布鲁塞尔,由于一个愚人节玩笑,布鲁塞尔坎布雷森林公园出现数千人聚会,违反防疫规定。
1996年,在当时还属于新兴媒体的互联网也很快加入了“愚人节”假新闻的制造者行列。那年的4月1日,美国在线的用户登录后看到的第一条新闻就是:有政府官员透露,在木星上已经发现了生物。该报道称,美国政府已经掌握了木星上存在生物的证据,但是将这一消息封闭,美国在线总裁和一位知名生物学家一起出面证实这一新闻的可靠性。这条新闻上网之后,跟帖达到1300多页,人们纷纷打电话到政府有关部门查询相关信息。
近些年的愚人节整蛊网站,谷歌占据首位。谷歌每年的愚人节恶作剧可能是最受网民期待的,如水下搜索、红白机地图、穿越搜索等等。其他如eBay、ThinkGeek等知名网站也会在愚人节发布愚人页面、愚人文章之类。在中国,有些网站也会发布自己的愚人节网页。
俄罗斯莫斯科,人们参加老阿尔巴特街的愚人节活动。
抓 住 这 个 愚 人 节
愚人节之所以受到欢迎,与人类隐藏的狂欢精神有关,也与人们压抑的情绪需要释放有关,需要借着幽默的表达来消解被压制的欲望。事实上,用他们的话来说,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个人潜意识心理中被压抑了哪些东西,只要检测这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幽默便可了然。
这个愚人节,如果你想释放一下自己,又或者想发现别人心中压抑的秘密,不妨注意一下是什么样的玩笑挑起了TA的兴趣,然后就可以开始用你的整蛊解密了。
俄罗斯莫斯科,一个愚人节玩笑变成现实:谢尔普霍夫历史艺术博物馆聘请了一只猫做“门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