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春节的高潮之一。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整个春节期间,每一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传统和庆祝。虽然元宵节过后春节正式结束,但这一夜的节日气氛依旧浓烈,尤其是夜晚的灯火和欢乐,给人一种节庆的圆满与温暖,仿佛不舍得让这份喜庆消失,大家都希望这份年味儿能再延续一会儿。
那么,元宵节是否可以算作春节的一部分呢?从传统的角度来看,春节的庆祝期其实是非常长的,元宵节作为春节后的第一个大节日,仅次于除夕,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而且,元宵节恰好也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满月之夜,这使得它承载了更深的象征意义。
元宵节的起源其实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根据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元宵节与汉朝平定“吕后之乱”密切相关。历史记载中,刘邦去世后,权力逐渐落入了他的妻子吕雉手中,虽然继位的汉惠帝刘盈是刘邦和吕雉的儿子,但因为吕后掌权,刘盈在压力下早逝。随后的历史也被称为“吕氏之乱”,直到吕后死后,权臣周勃和陈平联合起来夺回了兵权,并迎立了刘恒为帝,即汉文帝。这个过程不仅平定了吕氏的权力,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对这段历史感慨万分,并决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举行庆祝活动,以纪念人民的胜利和平安。于是,元宵节作为一个象征团圆与和谐的节日应运而生。京城的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欢庆的气氛弥漫开来,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为了一个全国欢庆的节日——“闹元宵”。
“闹”字的使用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代表的是对过去纷争的纪念,是驱逐外戚之乱的一种象征,因此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自然不会平淡无奇。在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不仅是庆祝的日子,还成为了“太一神”的祭祀活动日(太一被视为主宰宇宙的神灵)。司马迁在创建“太初历”时,便已把元宵节定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除了这些历史背景,元宵节的起源还有一个与道教相关的解释。道教的“三元说”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其中,天官主管上元,象征喜乐,因此上元节必须燃灯,象征光明与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也逐渐丰富和延长,最初仅是一天,到唐代扩展至三天,宋代则延长至五天,明代甚至从初八开始点灯,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整整十天。尽管如今多数地方仅保留了正月十五的庆祝,但在四川泸州等地,一些传统的庙会仍然延续着点灯的习俗,城区的庆祝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很多地方甚至不知道如何传统地庆祝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夜晚的娱乐活动并不普遍。很多朝代都有宵禁的规定,尤其是在宋代之前,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城市几乎都实行宵禁,违者将面临严重惩罚。在那时,夜晚外出是件很奢侈的事,普通百姓通常早早回家休息,能够夜晚外出的人,往往是富贵人家。因此,像元宵节这样的节日,成了人们难得的外出联欢的时刻。元宵节的夜晚,往往比其他节日更加热闹和多彩,可以说是中国版的“狂欢节”。在这一天,女人们也能自由外出,享受与亲友的欢乐时光,流传着“月上柳梢头,人月黄昏后”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句,充满了浪漫和节日的气氛。
元宵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赏花灯、放河灯、放天灯、升孔明灯,几乎是所有灯光的集结地。还有民俗表演如踩高跷、舞狮子等,当然,猜灯谜、放烟花和吃元宵也是不可或缺的传统节目。元宵节的“元宵”与春节初一吃的“汤圆”有明显区别,虽然两者都用糯米粉做外皮,但在口味和制作方式上有所不同。汤圆的馅料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而元宵一般是甜的。更重要的是,制作工艺也有所不同,汤圆通常是包裹式的,就像包饺子,而元宵则是将馅料滚入糯米粉中,直到表面包上一层厚厚的粉衣。
这就是为何我们说是“滚元宵”,而不是“包元宵”。现在,尽管四川的很多地方仍然习惯吃汤圆,但它们常被误称为元宵,这样的差异也让我们对这些传统习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