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停摆结束!突破41天记录,特朗普下严令,所有人立即返岗
同时还警告威胁这些离职的员工,不会得到任何补助。同时特朗普还公开表示停摆期间,给那些坚持上班的每人发1万美金的费用。
根据美国东部时间,10日美参院正式通过了结束政府停摆的政策。众议院已第十四次推进两党临时拨款法案失败,这场僵局不仅未显缓和迹象,反而让美国社会陷入更深的混乱。
当四千二百万民众面临食品救济停发,空管人员集体请假导致全美航班大面积瘫痪时,总统特朗普却在海湖庄园举办盛大万圣节派对,主题定为“A Little Party Never Killed Nobody”意思是一场小派对无伤大雅。
这场刷新纪录的停摆,究竟是体制失控的意外,还是两党刻意为之的博弈?停摆四十天的影响,已渗透到美国社会的肌理。
美国战争部不得不发布指导文件,建议百万大兵通过商业贷款维持生计,这在美军历史上极为罕见。更严峻的是补充营养援助计划的困境。
该计划覆盖四千二百万低收入群体,占美国总人口的八分之一,是联邦政府最重要的民生托底政策之一,却因停摆导致十一月一日资金耗尽,饥饿风险正快速蔓延。
体制停摆催生的荒诞场景正在各地上演。美国国税局的一名律师,身着标志性公职西装上街售卖热狗,自十月八日停摆开始,这份临时生计已变成全职工作。
据他透露,日均能卖出五十份,为缓解经济压力,甚至愿意以一千美元价格出售身上的工服。相较于可转行的公职人员,空管群体的困境更具破坏性。
作为联邦“必要岗位”,他们被要求无薪值守数周,高强度工作与零收入的矛盾,让越来越多人以各种理由请假,全美航班延误与取消率飙升至近十年峰值。
民生的哀嚎与执政者的狂欢形成刺眼对比。海湖庄园派对现场的奢华与街头灾民的窘迫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歌舞升平”并非疏忽,而是美国政治生态的缩影,当部分民众对执政者表达不满时,竟被贴上“诽谤”标签,执政者的特权化操作正不断透支公众信任。
有离岸美国专家曾抛出“体制优越性”论调,称发达国家民众的自觉性足以应对短期停摆。这种观点的荒谬之处,在四十天的僵局中暴露无遗。
若按“停摆一两天无事便推断四十天无害”的逻辑,无异于陷入“秃子悖论”的误区,若一根头发不算秃,难道满头稀疏仍能称作浓密?将这种论调抛给四千二百万即将失去食物来源的民众,显然站不住脚。
民生危机的升级,迫使法院介入干预。法院紧急裁定,食品救济不同于教育部、移民局等部门停摆,后者对社会运转影响有限,而救济停发可能导致大规模饥饿死亡,要求联邦政府以紧急状态名义保障拨款,部分州已通过紧急预案暂延发放。
即便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也知晓“不可轻贱灾民”的道理,特朗普在派对引发争议后表态将推进拨款,却随即宣称联邦资金有限,仅能发放原有金额的一半,并将责任推给民主党“截留救济款”,同时将自己塑造成“拯救者”,将拜登政府描绘成“饥饿制造者”。
白宫随后向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主张仅能承担半数救济资金,最高法院最终裁定该方案合法,相当于变相认可“民生保障可以打折”。
这场司法博弈背后,是更广泛的联邦机构停摆危机:美国大兵生计无着,教育部、商务部大规模裁员,能源部员工被要求“非必要不准上班”,永久休假成为常态,美国社会的运转齿轮正逐渐停转。
空管群体的罢工式请假将危机推向新高度。空管岗位直接关系航空安全,没有空管引导,飞机无法正常起降,甚至可能引发空中相撞事故。
交通部长达菲为规避责任提前发声,称若危机持续将关闭空域,以“全面停飞”换取安全,实则是将压力甩给民主党。
而民主党高级助理早在十月中旬就放出狠话:“除非发生坠机事件,否则绝不妥协”。这句赌咒式的表态竟在十一月应验,肯塔基州发生民航坠机事件。
共和党立刻抓住机会猛攻,指责民主党“漠视生命”,民主党则极力辩解“空难与空管无关”,两党围绕事件互相攻讦,却无人真正反思停摆对安全体系的破坏。
共和党提出的法案从起草阶段就暗藏玄机,条款设计刻意触碰民主党核心利益,确保对方无法接受,从而将停摆的责任甩给对手。
MAGA群体的极端理念是共和党强硬立场的核心支撑。这个群体秉持纯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坚信“勤奋即正义”,将自身及父辈的财富积累完全归因于个人努力,认为未实现阶层跃升者皆是“懒惰蛀虫”,主张“要么勤劳谋生,要么被社会淘汰”。
在这种理念下,四千二百万依赖救济的民众被贴上“社会负担”的标签,部分共和党人甚至私下认为,“淘汰这些群体能让美国更强大”。
为规避“反人类”的指责,共和党为停摆包装了“拯救国家”的外衣,将民生困境归咎于民主党政策:“正是民主党推行的快乐教育、多元性别平权和过度福利,养出了大批懒汉,停摆是纠正政策偏差的必要手段”。
民主党看似处于被动,实则也在利用停摆收割政治利益。在他们的算计中,共和党执政期间出现大规模停摆,民生恶化的责任会完全归咎于执政方。
多元性别、进步主义等路线的破产,让民主党急需重新凝聚选民,而停摆引发的社会混乱,正是激发民众怨气的“工具”,死的人越多、民生越差,民众对特朗普及MAGA群体的怨恨就越深,中期选举时这些怨气会转化为民主党的选票。
这种“以乱求胜”的逻辑,让民主党不愿轻易妥协。两党彻底丧失妥协空间,源于前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的“政治悲剧”。
此前共和党把持国会时,政府也曾因预算问题濒临停摆,佩洛西以民主党名义劝说麦卡锡推动预算案通过,并承诺“若MAGA群体弹劾你,民主党将全力支持”。
麦卡锡为当选议长,曾向MAGA群体妥协,将“罢免议长需多数议员同意”的规则,修改为“单一议员即可发起弹劾”。
在麦卡锡推动民主党提案通过后,MAGA群体果然发起弹劾,而佩洛西随即带领民主党全体投赞成票,导致麦卡锡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被罢免的众议院议长,政治生涯彻底终结。
这场双重背叛彻底打破两党信任,此后任何议员提及“妥协”,都会被视为“政治自杀”。近期地方选举的结果,让民主党态度更加强硬。
纽约市长及多个州州长选举中,民主党以绝对优势获胜,核心原因是“民生惩罚票”,摇摆选民将生活恶化的责任归咎于执政的共和党。
特朗普执政半年多的表现未获认可,民主党据此判断,停摆持续越久,对中期选举越有利,因此在提案中刻意加入共和党无法接受的条款,进一步激化矛盾。
当前博弈陷入“双输好过单输”的死局:两党僵持可能导致社会崩溃,但谁先妥协谁就会单独承担责任,失去选民支持。这种困局的根源,是美国体制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
当年为保障弱势方话语权设计的制衡规则,在“分歧远大于合作”的当下,彻底异化为“否决政治”,任何提案都能被对手否决,国会从“立法机构”变成“党争战场”。
特朗普也逐渐意识到停摆的风险,提出废除“阻挠议事规则”的“破局方案”。该规则要求通过预算案需六十票支持,共和党票数不足;若修改为五十票即可通过,共和党可凭借席位优势掌控局面。
但这一提议遭到两党议员集体反对,核心原因是“风水轮流转”,议员任期动辄数十年,远长于四年一换的总统,多数党不愿放弃“未来成为少数党时的制衡权”,没人愿意为特朗普的政治前途牺牲自己的长期权力。
选票的压力让两党仍存在一丝妥协可能。四千二百万依赖食品救济的民众,手中的选票足以影响关键选区的结果。在此背景下,民主党抛出“折中方案”:将法案中的税收抵免单独延长一年,不纳入长期条款,以此换取共和党支持临时预算拨款。
这个方案看似公平,实则是“温水煮青蛙”的陷阱,若共和党接受,民主党可在每次短期拨款到期时重复“提条件、施压、让步”的循环,逐步侵蚀共和党政策阵地。共和党清晰识破这一算计,明确拒绝该提案。
这场四十天的停摆,早已超越“预算纠纷”的范畴,成为美国体制失效的集中爆发。当党争凌驾于民生之上,当政治算计取代治理责任,再强大的国家也会陷入内耗。
四千二百万灾民的饥饿、空管请假导致的航班瘫痪、国税局律师卖热狗的荒诞,都是这场体制危机的注脚。目前僵局仍无破解迹象,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美国社会付出的民生代价,都将成为难以愈合的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