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开启艺术 三远堂艺术工作室欢迎您

文/整理/张越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七夕节就是其中一个,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七夕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乞巧,“乞”指祈愿之意,“巧”寓意心灵手巧。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也由此产生了许多节俗、节庆。

甘肃西河“乞巧”节

时至今日,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仅余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的七夕节源于古人对宇宙星空的观察,始见于《诗经·小雅·大东》记述织女星和牵牛星的位移,自此以后,典籍记载不绝如缕。由河汉象形演化为人间传说,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完善;民间习俗在传承中日益丰富、定型,不断强化传承主体和民俗母题。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载:“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著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从中可见七夕在古时候的全民性和仪式性。古人欢度七夕远比今人有趣的多,从种种习俗及其蕴含的美好寓意中足见先民之淳朴与浪漫情怀。

七夕的节日演变从汉初的画像石,贯穿到唐宋元明清的古画,并蔓延至今。对于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有哪些民俗活动?艺术家又是如何描述与表达的呢?

这次我们通过几幅古画来看看艺术品中的传统习俗,了解一下古人如何玩转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汉代,在历代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当时的风俗是:“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网于瓜上,则以为得。”这些习俗说明当时七夕节的纪念对象是天上最手巧的人“织女”,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一点关系也没有,相反,这一天年轻女性们聚在一起比赛女红能力,拜求织女赐予自己一份智慧与心灵手巧。因此,有人又将这个节日定义为“女友节”、“闺友节”、“闺蜜日”。

七夕乞巧是古代画家热衷描绘的题材,据唐代朱景玄所撰《唐朝名画录》记载,善绘仕女的画家张萱就曾绘过《宫中七夕乞巧图》,可惜此图并未流传下来。

据考为五代的《唐宫乞巧图》,可算是表现现实题材里最棒的一幅了。因为它远看貌似是亭台楼宇那种的“景物画”。可是我们进一步放大细节。看到那些小碟碗了吧。这些就是给“乞巧”过节做的准备。

还有包括明代仇英的白描《乞巧图》、清代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等等,都是这类表现“乞巧”的佳作。

五代·佚名·乞巧图(现藏美国大都会美术馆)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而唐玄宗,更是在宫中建造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从上面这副创作于五代时期的《乞巧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乞巧的姑娘们,笑语嫣然,凝眸处花语楼阁,庭院深深,虚幻之间演绎出古人的万种风情。古色古香的场景在脑海中流转,那是一份婉约细致的风雅,一份袅娜轻盈的飘逸。

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唐宫七夕乞巧图》,传为北宋早期的摹本或改画本。取全景俯瞰角度,建筑庭院重重尽现,仍有敦煌唐代壁画的空间感。

七夕之日,妇女以七字为巧的象征,向天上银河织女乞巧时,陈列瓜果七盘,茶杯七口,焚香七炷,备针七根,丝线七色,先向织女星行七拜大礼,然后盘膝而坐,借着朦胧月色,赛穿针、比引线,谁穿引得又快又多,谁就得巧最多。

宋·赵伯驹《汉宫图》

赵伯驹绘制的《汉宫图》册页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描写七月七日夜晚宫廷女性列队登上穿针楼乞巧的壮观场面。

宋代赵伯驹在《汉宫图》中描绘了皇宫里欢度七夕的一个场景,这虽是一幅纨扇形式的小册页,但内容却很丰富完整,描绘得绮丽而繁华。

首先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内部家具、装饰都画得非常仔细。左侧是更大面积的树石、远山景象,左上角还能隐隐看到更高大的楼阁一角,这些建筑的结构谨严写实,斗清晰工整,用笔极为工整细腻。

画面的主体是那群宫娥彩女们,在这个天阶夜色凉如水的七夕之夜,她们正有条不紊地捧着七夕需要的器物,登向左侧那高大的楼阁,很明显,那是七夕穿针楼。等一切事物准备齐全,宫女嫔妃们便要在穿针楼上进行乞巧习俗了。

七夕节最鼎盛的时期是在宋代,宋代开封繁华热闹,在七夕这日,白天有晒书活动——“皇朝故事,以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缗钱开筵诫,为晒书会”;集市里还有专门的乞巧市——“东京潘楼前有乞巧市,卖乞巧物,自七月初一日为始,车马喧阗”。

宋代彩楼乞巧成为流行,如梁克家《三山志》:“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

障外则停放牛马车乘帏幔,等待在宫殿庭园内参与活动的主人。

到了晚上的时候,开封市是璀璨星光各家热闹欢喜,有结彩楼——“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有祭祀活动——“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大家熟悉的穿针与蛛网乞巧,在这里也是必备的流程——“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物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热热闹闹地,想象一下这个画面,还真是令人向往。只不过现如今早已没了这些习俗和这种氛围了。

乞巧这样的一种习俗,在明清之际随着世俗文化的兴起,越来越成为一种在民间女子中盛行不衰的文化奇观,故明清之时关于乞巧的记载和描述的文字经常可见。

特别是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着墨不多的关于乞巧的描述更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出生于七夕之日,她的名字就蕴含着乞巧的寓意;而元春省亲时点的四出戏中就有《乞巧》的剧目,借《长生殿》中唐明皇和杨贵妃七夕祭拜的场景,隐喻着主人翁元春的命运悲歌。在这样的看似轻描淡写的描述中,也可看出乞巧文化在当时的流行的广度,一定程度上侧面表明了这种乞巧文化的妇孺皆知的程度。

明·仇英《乞巧图》

明代的乞巧图画作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当是据传为仇英所作的《乞巧图》长卷和郭诩的《乞巧图》。仇英款的《乞巧图》以白描而写就,但从风格和技法上来看一般认为这并非仇英真迹,但这幅长卷却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乞巧的场景,一群妇人三五成群地群聚在庭院中,香案上摆着茶点花果等乞巧的物事,还有的妇人对着星空穿针引线,整个画面在细节的刻画上极尽铺陈之能事,惟妙惟肖地描摹出宫中女子的风雅生活,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贵妇们乞巧的场景。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仇英《乞巧图》,原为清宫御书房之物。该图为素笺本,白描。拖尾为王逢年书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全画充满华丽繁复的细节,令人眼花缭乱,借由描写七夕时的各种祈祝、乞巧活动,画家带领观者一窥宫中女子的风雅生活。

七夕节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古人常在七夕节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兰夜斗巧、投针应巧、晒书晒衣、吃巧果等风俗,明代画家仇英的《乞巧图》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月光融融的七夕之夜,全面展现了七夕乞巧的风俗情景及过程。

仇英(1482—1559),字实父,号十洲,汉族,江苏太仓人,后移居吴县。明朝著名画家,他早年为漆工,后苦学成功,成为一代绘画大师。仇英的人物画,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尤擅画仕女,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画坛之杰出者。

他所绘《乞巧图》,纸本,水墨画,纵27.9厘米,横388.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卷场面华丽,人物众多,细节繁复。画中表现的七夕之夜,月光融融,清辉尽洒,初秋的凉风袭来,凉爽怡人。园中树木苍翠,怪石嶙峋,烛火通明。画卷类似连续画,全面反映了七夕乞巧的风俗情景及过程。画卷首部是宫女们上灯、烧水、执壶、捧盘,准备着茶点花果,忙得不亦说乎。屏风前的嫔妃们两三人聚在一起,或看书写字,或窃窃私语,或静坐遐思。宫女簇拥着嫔妃,缓缓向乞巧现场而行。宫女们有的抬供桌,有的端贡品以及莲蓬、瓜果、器皿。画卷的尾部是嫔妃们举行乞巧活动的现场,人物共分为两群,神态各异,神情专注,沉浸在秋凉夜静的气氛中。所画人物清雅,女子发丝,著墨细匀,衣褶线条流畅,饰纹刻画细致,佩环飘动,得“吴带当风”之姿。

画卷首部是宫女们上灯、烧水、执壶、捧盘,准备着茶点花果,忙得不亦说乎。

屏风前的嫔妃们两三人聚在一起,或看书写字,或窃窃私语,或静坐遐思。

宫女簇拥着嫔妃,缓缓向乞巧现场而行。

宫女们有的抬供桌,有的端贡品以及莲蓬、瓜果、器皿。

画卷的尾部是嫔妃们举行乞巧活动的现场,人物共分为两群,神态各异,神情专注,沉浸在秋凉夜静的气氛中。

穿针乞巧

仇英《乞巧图》局部

穿针乞巧在画卷的这一部分可谓是活灵活现。五位盛装打扮的少女聚在一起,佩戴着华丽繁复的头饰,穿着精美得体的衣服,一边交谈打趣,一边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希望将线全部穿过针孔“得巧”。

针是古时做“女红”的必备品,是七夕乞巧习俗中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针孔较大,有五孔、七孔甚至九孔。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在七夕夜晚女性们聚在一起比赛穿针的风俗,包括宫廷在内每年都会开展这一活动。

浮针验巧

仇英《乞巧图》局部

浮针验巧,也叫“投针验巧”,巧不巧,问倒影,兴盛于明清时期。

对此,明代刘侗、于奕《帝京景物略》有专门描写:“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什么叫“投针验巧”呢?就是女孩们各拿一根针浮在水中,然后观察浮针在水面泛起的涟漪。如果水波的倒影像花鸟鱼虫以及纺织工具等具体的物象,就意味着“乞”到了“巧”,而如果波纹特别粗糙,水中倒影看不出像什么的话,那就意味着“乞巧”或“讨巧”失败。

“投针验巧”是乞巧图式中最常描绘的情景。现存较早的五代《乞巧图》中众女子围绕在放有水碗的桌前,或为描绘投针验巧习俗的场面。到明清时期,投针习俗更为盛行,不论是宫廷画还是文人画中都多有描绘。

喜蛛应巧

仇英《乞巧图》局部

画卷的这一部分展现了七夕节的习俗——喜蛛应巧。画面远处是妇女们在庭院中摆设的香案,上有瓜果、巧果、酒、鲜花等。近处一位少女端着装有喜蛛的首饰盒朝香案走去,期待第二天一早打开首饰盒能发现蜘蛛网结的方圆得体、疏密有致,预示着她今年能够变得更加心灵手巧。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以小盒盛蜘蛛,第二天早上,看蜘蛛结网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女子得巧的多少。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也记载道:“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磨喝乐

仇英《乞巧图》局部

画面中展现的是七夕供奉磨喝乐的场景。磨喝乐放在香案中央,周围摆满了瓜果等贡品。香案侧面一位侍女端着美酒往这边走来,三位少女围聚在香案边上,对着桌上供奉的磨喝乐祭拜,衷心祈望自己能像织女一般灵巧。

磨喝乐原为梵文“摩罗”的讹音,传入中国后历经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的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的祭物。磨喝乐在中国的演化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结果。这一形象有多子多福、祈佑吉祥安乐圆满之意,可用于“七夕”乞巧。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更是十分形象的描述道:“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兢夸鲜丽。”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磨喝乐的喜爱程度。

最近“刷屏”社交平台的国产古偶剧《梦华录》,以细腻的手法向大众描绘了一幅雅俗并举、烟火气十足的北宋市井生活画卷。剧中也出现了许多宋代时兴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偶——磨喝乐。

吃巧果

仇英《乞巧图》局部

画面中央的桌面上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造型别致的器具,远处桌边有五位少女端着精心制作的巧果,她们左右张望着,仿佛是在和周围的姐妹们暗中较劲,看谁的巧果造型更独特。近处还有三位少女正端着盛放着巧果的盘子朝桌边走来,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赐自己一双巧手。

巧果是最出名的七夕应节食品。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宋孟元老《东市梦华录·七夕》中记载:“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谓之'果食将军’。”

巧果以油、面、糖、蜜为主要原料。将发面团放入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等花形图案的木模具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因“巧”与“桥”谐音,故而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卷尾王逢年书法题跋:宫中行乐词八首

仇英的《乞巧图》带我们穿越时空,仿佛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了一番古人在七夕节的风俗。

明·郭诩《乞巧图》

拜月学巧

明代画家郭诩的《乞巧图》描绘是拜月学巧的情景。

拜月即是拜织女。古代女子为什么要在七夕拜织女呢?织女是一位纺织高手、女红大师,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要在鹊桥与牛郎相会,此时,人们才能见到她,设香案祭拜,请求传授女工技艺。古时候,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穷人家的孩子,都要精通女红。女红指女子所做的针线、纺织、刺绣、缝纫等“针线活”。男子择妻的标准,也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

郭诩,字仁宏,号清狂道人,江西泰和人。他年少时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为博士弟子,后弃之而去,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诗文书画的创作中去。他的山水画风格豪放,人物画清细柔和,花鸟画情趣盎然,其画风在明中期独具风格。当时在画坛上享有盛名的江夏吴伟、北海杜堇、姑苏沈周在见到他的作品后,莫不延颈愿与之交往。

郭诩的《乞巧图》,采用白描手法,运笔如行云流水,背景是几株翠竹生机盎然,耸立一块嶙峋怪石,一轮明月悬挂夜空中,若隐若现。此景应为一富家后花园。画面上的三个女子,靠右面的女主人脸部用笔轻细柔和,形象端庄秀美,温和大方,后面紧紧跟随的两位应为仆人,手端拜月乞巧的工具。最右面是一个几桌,上面放有香炉等物件。右下角有“清狂郭诩”之题款, 钤印“郭仁弘私印”。画面上还盖有几方鉴藏印,可见此画得到不少人收藏鉴赏。

郭诩的《乞巧图》更像是一幅特写,画面中一轮满月高挂天际,奇石翠竹构成的背景淡雅有致,端庄秀媚的女主人和两位侍女在画面上相互顾盼生辉,一条几桌上摆着香炉果盘等,将乞巧的场景描绘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给人一种静好和美的感觉。

这幅《乞巧图》以前人后景的形式展现,人物在整个画面里所占的比例居多。这幅画面里表现的是一种女子七夕佳节“在后园拜月”,期许找到如意郎君的小意境,将女子对爱情的期待刻画的淋漓尽致。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

清代宫廷画家陈枚在名画《月曼清游图》中,描绘了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其中七月份的生活所选取的代表性节点便是七夕,称之为“桐荫乞巧”。

投针验巧

画中共绘了十名女子,她们正聚集在桐荫下,围着看一碗水,这是七夕习俗里的投针验巧。这是明清时期盛行的习俗,要完成投针验巧,需要在七夕的前一天准备好河水与井水,将之混合在一起,放一夜。

第二天七夕中午白天要晒一晒,直到下午的时候才能验巧。验巧就是拿一束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要是出现在水中的针影形成各种形状,就是乞巧成功,要是笔直一条的,就是乞巧失败了。据说图案的形状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会越灵巧。

THE END
0.“走进七夕传承文化”手抄报优秀作品展示(上)“走进七夕 传承文化”手抄报征集活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到了数百份作品,现将优秀作品做如下展示。 姓名:王佳瑗 年龄:7岁 对七夕的理解:还记得幼儿园的时候到了七巧节我们会从家里带模型去幼儿园做巧果,那是第一次吃到自己做的巧果真是特别的香。去年我即将成为了一名小学生了,到了七巧节我跟妈妈申请自己做巧jvzquC41yy}/{}hwvx4dqv4hqnjft@521humfnw9395gquigt98:1;544/69/::1;lSfZa
1.七夕节主题画丨看国画里的成双入对七夕是中国人“专属”的情人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勾勒了多少人间对美好爱情憧憬的画卷,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起来看看国画里的“出双入对”吧,真是羡煞旁人啊! 一起学画画[话题]@小红商家学院@小红书成长笔记每日一画[话题]#国画[话题]#@小红书视频号传统文化[话题] 国画教学[话题]少儿国画[话题]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897;774h6337<55A>40jznn
2.古画里的七夕,藏着比爱情更浪漫的事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七夕·净水视影 北宋 早期摹本 《唐宫七夕乞巧图》 ▲《唐宫七夕乞巧图》局部 《唐宫七夕乞巧图》虽是北宋前期(10世纪晚期-11世纪早期)摹本或改画本,但唐风犹存,取全景俯瞰角度,建筑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736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