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七月初七又叫乞巧节七夕节日牛郎织女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节,这个承载着千年文化基因的节日,既是中国人对星河的浪漫想象,也是对生活智慧的深情礼赞。

溯 源

从星宿崇拜到爱情传说

乞巧节的源头,藏在上古先民对星空的仰望里。《诗经·小雅·大东》中“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记载,将织女星与牵牛星视为农耕文明中“男耕女织”的象征。汉代时,从星宿崇拜演变为女性专属的“乞巧”仪式,《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开启了穿针乞巧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与节日融合,“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等习俗兴起;唐宋时,七夕成全民狂欢,宫廷搭彩楼、民间设“乞巧市”,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更让爱情主题深入人心;明清至现代,七夕在地域化中丰富,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发 展

以乞巧为主但各具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乞巧” 之举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乞巧风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等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除了穿针乞巧,还增加了蛛丝乞巧、祭拜牵牛、织女星,守夜许愿,祈求福寿子嗣等节俗。这些习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巧慧的重视,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唐宋时期,七夕迎来鼎盛。唐代宫廷流行“穿针斗巧”,宫女们在月光下比赛穿针,最快者得“巧匠”之名;宋代民间更热闹,《东京梦华录》写汴京“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宋代七夕玩具,泥偶)”,从早到晚人流如织。连皇帝都要参与:宋真宗曾赐百官“乞巧宴”,文人墨客更以七夕为题写尽人间温情——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哲思,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怅惘,都让这个节日从民俗升华为文化记忆。

明清时期,七夕节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

明代七夕时,民家 “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这种投针验巧的方式充满了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传 承

由民间深耕到文化新生

01

宝 山

宝山的年轻女孩子有染指甲的习俗,当天还有制作“巧果”的习俗,用面粉揉制成花式薄片,入锅油氽,亦称“烤”,松脆异常。另外还做油酥饺吃,以干菜切碎拌糖作馅,也用油氽,亲友邻里之间互相馈送的习俗。

02

奉 贤

奉贤的旧俗是在乞求之夜,有的地方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次日清晨看所结之网是疏或密,或是否圆整,即可预测自己将来是笨还是巧。有的地方还举行“穿针赛巧”活动,以红绿线穿9枚针,先穿完者就算得“巧”。还有在正午时,放一盆水置于阳光下,在水面上轻轻放上一枚绣花针,浮于水面者得“巧”,针影又细又长又光者得“大巧”。

03

黄 浦

黄浦的姑娘们也会将十指染红,寓意可使手指灵活,纺织时不抽筋。是日午时,还有占卜巧手的风俗,取清水放在日光下的铜面盆内,将绣花针投入水中,看盆底针形的姿态来定得巧与否,若投下时绣针直立则得巧,预示姑娘聪明;反之,即没得巧。晚间,还有月下穿针比谁巧的“乞巧会”。

04

闵 行

闵行的食俗是将蚕豆做成兰花豆,吃煎油“烤”,名“吃巧”,谐乞巧。“乞巧日”又名“斗量花日”,七宝等棉纺织业发达地区,女出嫁未满一年,例自初二至初七日回娘家助农事,初七日随父母于棉田最后一次锄秋草,谓“斗量花”。

05

青 浦

青浦当地的孩子们常常缠着大人讲述牛郎织女故事,地方戏剧团则上演以这美丽传说编演的剧目。家人为小孩每人准备一只清蒸“童子鸡”,据说这一天吃的童子鸡特别补。这一天,香甜松脆的“巧果”是要吃的。以前由妇女在家做“巧果”,这是用面粉做成的油炸食品,用面粉皮打成“七巧结”的巧果,被炸得金黄松脆,是全家人七夕节最可口的点心。

06

松 江

松江民间有“乞巧”、“吃巧”等风俗。“吃巧”,一般吃巧果(一种油炸面食,上附芝麻)、油酥饺、瓜果、菱藕等食物,意味着吃了以后会变得更加灵巧聪慧,还以巧果馈赠亲友。是晚,妇女将巧果供于桌几,点香烛礼拜“牛郎”、“织女”二星,向织女乞求绣衣织布的技巧,谓之“乞巧”,并抬头仰望,观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巧 思

穆藕初与“七七纺织机”

穆藕初

七夕的“巧”,不止于女红,更藏着救国图存的智慧。近代实业家穆藕初(1876-1943)便是典范。 这位出身棉商世家的先行者,14岁当学徒,后赴美留学专攻纺织,将美国“泰罗制”科学管理引入中国,创办德大、厚生等纱厂,“宝塔”牌棉纱曾获全国第一。1938年抗战时期,他发明“七七纺织机”——以“七七事变”命名,脚踏式木制结构,32锭设计,一人操作每日可纺1.5斤棉纱,效率远超旧式纺车。该机在重庆、陕北推广,解军民衣被之急,用技术之“巧”支撑起实业救国的理想。

结 语

爱情、智慧与未来

今年,是乞巧(七夕)节三十年来最晚的一年,银河依旧流淌。古人用“乞巧”二字,写尽了中国人对“巧”的信仰:巧是手艺,是智慧,是对生活的热望;

七夕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条文化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告诉我们——所谓“传统”,从不是老套的仪式,而是刻在基因里的“巧思”与“巧志”。

这个七夕,不妨放下手机,抬头看看银河,和家人一起做一盘巧果,讲一段牛郎织女的故事。毕竟,有些美好,只有亲手“创造”,才更有温度。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2021年七夕是几月几号1、2021年七夕是2021年08月14日,星期六,七月初七。2、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jvzq<84o0|lz;7hqo1yiaA5267>0
1.七夕节的风俗习俗有哪些七夕节的传统习惯是什么50字简短介绍在七夕节到来的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将长出的芽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4.染指甲 染指甲是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俗。 5.洗发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让女性年轻美丽,而且还可让未婚jvzq<84yyy4np€3ep1zpw{4okpyv1;6:85980qyon
2.七夕节知识|什么是七夕节?起源于何时?有哪些习俗?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就是把针投入事前曝晒的水盆中,并以水底针眼的正斜方判断巧拙。 (四)拜魁星、拜织女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民间流传,七月七日这一天,男的会拜魁星,女的会拜织女。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44666>d335627B;780nuou
3.乞巧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jvzquC41okv/t~nygp4dqv4|wq}fp8qkujoekjsiw18:6@>80jznn
4.福建闽南“七夕”习俗一些地方称七月七日为“婆姐生”。家中有未满16岁小孩的,父母将糖饭、海蟹、芋头、韭菜、龙眼、石榴摆在孩子睡的床上祭拜“床神”,并焚烧印有喜鹊和石榴的“乌银花纸”,祈祷孩子平安、聪明,健康成长。 吃草粿 在漳州南靖县,七夕节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吃草粿,草粿是由艾草、三叶针、山龙眼jvzq<84yyy4vpsx0eqs0|8;73:72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