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是民间传统的七夕节,也被称为“情人节”。那么七夕节到底有什么说法?明日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老话说:“七夕洒泪雨,寡妇愁煞人”,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到底是什么节日?
七夕节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月的第一个逢七之日,七代表少阳之气,九为老阳,八为少阴,六为老阴。所以九月九日为“重阳”,六月六日为“重阴”,七月七日就为“小重阳”,也就是少阳相逢之日。
少阳也就是阴极而生阳,从阴到阳的过程,也就是从地下到地上的过程,因此七月也被称为“鬼月”,而七月七日也就是祖先活跃的第一个小高潮,所以七月七日原本是古人祭祖的节日,也是“五腊日”之一。
《云笈七签》中说:“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八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宜修斋并祭祀先祖”。因此七月七日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祭祖,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此时牛宿和女宿正好升至南天正中,于是人们根据这两个星宿而编出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因此就有了“七夕牛女会天河”的说法,七月七日也就逐渐演变成了“情人节”,也就是牛郎和织女一年一会之日。
诗云:“寂然香灭后,鹊散渡桥空”,牛郎和织女本身就是老夫老妻,并且还有两个孩子,所以七夕节所表达的是结婚后的夫妻之间那种相思之情,就像是农民工一样,一年才回家一次,久别胜新婚,必定老泪纵横。
因此七月七日就是下雨日子,这一天的雨就被称为“洒泪雨”,也叫“织女泪”。《西京杂记》中说:“七夕前后雨,则谓之织女泪”。《岁时杂记》中也说:“七月六日有雨,谓之洗车雨。七日雨,曰洒泪雨”。
所以每年的七月七日这一天,或多或少总会下一点雨。由于织女是仙女,为天帝之孙,而七夕之雨为“洒泪雨”,也就是仙女之泪,因此这一天的雨水就被赋予了很多神奇的作用。
明日下雨,有啥说法?
七夕这一天下雨,并不是因为牛郎织女相见而落泪,其实是因为太阳的南移,导致雨带也跟着南移。凉气也逐渐从北往南移动,在凉气推移的过程中,就容易形成降雨。但是此时的金气逐渐变强,空气上升的速度也在逐渐变慢了,这样就容易大量堆积。
当积雨云大量堆积之后,北方就容易形成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所以七月七日下雨,也就意味着之后的降雨容易增多,俗话说:“雨落七月七,阴雨连绵十月一”,“七月七必下雨,牛郎织女泪涟涟”,“七月初七响雷公,大水漫到平天公”。
这些谚语都说明了七夕有雨,之后的降雨就会比较多。也就是说七夕这一天的降雨越大越多,连阴雨的几率也就越大。然而农历的七月正是农作物的灌浆和成熟期,在农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就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让庄稼的籽粒饱满。
所以农历的七月,并不需要连阴雨,俗话说:“六月连阴吃饱饭,七月连阴把谷烂”,“七月最怕雨连天,秋老虎在也枉然”,“冷收麦,热收秋”,“七月初,定丰收"。因此七月出现连阴雨,就容易导致庄稼歉收。而七夕这一天雨越大,则越容易出现连阴雨,因此七夕不需要大雨。
七夕洒泪雨,寡妇愁煞人
然而七月并不是一点雨水都不需要,人们常说的“秋旱”指的就是立秋之后降雨较少,如果连续三十天以上没有降雨,或者降雨量小于四十毫米,就被称为“秋旱”。这种干旱的天气也被称为“秋吊”,而秋旱的时间越长,对秋庄稼的影响也就越大。
所以七月既怕长时间的连阴雨,又怕长时间的干旱,因此七月最好的天气就是晴几天,下一次雨,晴天和雨天交替,不旱也不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调雨顺”。而七月七日这一天如果下大雨,则容易有连阴雨。如果是晴天,又容易干旱。
所以七月七日这一天,最好是下一点小雨,也就是“洒泪雨”。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洒泪雨也就是像流泪一样,意思就是降雨的时间较短,并且比较小。也就寓意着之后的天气有雨有晴,既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也不容易干旱,庄稼就容易丰收。
由此可见,庄稼丰收是不容易的,既不能太旱,也不能太涝。所以在农耕社会,有一种愿望叫“年年有余”,而“年年有余”仅仅是在有吃有穿的基础上,还能有所剩余。既然是一种愿望,也就说明年年都没有剩余,总是青黄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