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 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
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
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
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
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
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
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
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部份人誉为中国文化中的故事爱情经典。七夕传统节日便是从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的。
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
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
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
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很早。牛郎织女之说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这里的牵牛和织女是两个星宿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边。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边。两个星宿隔着银河遥相对望。
到了汉代的《古诗十九首》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提到: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时牛郎织女才开始有了人格。
西汉刘安《淮南子》中有“七夕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东汉应劭着《风俗通义》中则有“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的记载,可知当时民间已有牛郎织女度银河相会并有鹊桥的传说。
七夕也起于汉初武帝之时,因为武帝出生于七月七日。三国魏曹植《九咏》曰:“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这时两人已成为夫妇。
汉代牛郎织女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同时遇到了董永传说,从而形成了牛郎织女传说与董永传说互相影响的现象,主要的因素是女主角都是天上的织女。
晋朝干宝的《搜神记》同时收录这两个故事。
南朝梁殷芸《小说》提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机杼。天帝怒,责另归东西,但使一年一度相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然成形。
最早记载天上仙女洗澡被偷仙衣的情节,是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中的《毛衣女》故事。
“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这类故事被称为“羽衣仙女”,又称“天鹅处女”故事(Swan Maiden Tale),是世界级的故事情节。
董永传说吸收了《毛衣女》故事中的仙女沐浴母题,同时吸收了《田昆仑》故事中的寻母母题。
晚唐五代敦煌残卷《董永变文》提到董永的儿子董仲七岁外出寻母,有道士孙宾告诉他:
“阿耨池边澡浴来,先于树下隐潜藏。三个女人同作伴,奔波直至水边旁。脱却天衣便入水,中心抱取紫衣裳。此者便是董仲母,此时纵见小儿郎。”
宋代张耒的《七夕歌》将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整合,但剧情仍未提及偷衣娶妻之事。
明朝万历年间朱名世的小说《牛郎织女传》首次在故事中添加了牛郎趁织女洗澡偷衣的情节。
目前流行的牛郎织女故事是结合了“董永与织女”、“毛衣女”、“两兄弟”等情节,并且加入鹊桥相会,七夕等民俗。
如于长敏所说:“文学家从牛女两星座联想到一对恋人,又从天上联想到人间。人间已有飞鸟化女洗浴说(如〈田昆仑〉),有织女下凡说(如〈董永与织女〉),有人鸟结婚生子说(如〈毛衣女〉),将这几个传说综合起来,并与文学家创造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联系在一起,便逐渐产生了〈牛郎织女〉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