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的“乞巧节”——说说江阴的民间节俗

:h18906162611

七月初七,是古代传下来的“乞巧节”,又叫“七夕节”、“女儿节”、“少女节”、还是“情人节”,这个节日最早当然是由我国古代传统的星宿崇拜开始的。我国西周时期的《诗经》就已经有牛郎织女星的表述。到了民间,则由更加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带来的。

我的童年时,因为破除封建迷信的缘故,是没有什么“乞巧”节的,倒是这一天的晚上,大家一起搁着门板乘风凉,老年人晚上讲故事的主题,基本就都是牛郎织女的事情了。所以,我很小就知道牛郎织女。据说,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聪明伶俐,心灵手巧,在天上编织绚丽多变、美丽无比的彩云,有一天,看见人间被兄嫂欺负的牧童牛郎,见牛郎勤劳善良,就化身人间与他成亲,生了两个孩子,他们男耕女织相亲相爱,但却惹恼了天上的王母娘娘,她把织女捉上天庭,牛郎带两个孩子紧追上去,王母娘娘把头上的簪子朝天上一划,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将牛郎织女分成两端,从此天各一方,两个人悲痛异常,化成星星,相守在银河两端。无奈,王母娘娘只得允许两个人在七月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一次,那一天各地喜鹊纷纷赶来,在银河上用身子为两个人搭起了一座鹊桥,让两个相思的情侣鹊桥相会。这个故事代代相传,凄美无比。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有了“七夕节”,后来逐渐又形成了“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和“情人节”。

其中真正有内涵的是由“七夕节”延伸出来的“乞巧节”。织女是古代心灵手巧的代表人物,人们为了从她那里乞得智慧和巧技,就诞生了乞巧这样的活动。

江阴旧时的乞巧分成三种方式,其中以祭祀乞巧为最普遍,所谓祭祀乞巧,就是在七月七这天晚上,在自家院中摆上供桌,放上应时的瓜果,焚香点烛,祭拜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以博得牛郎织女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第二种形式是穿针乞巧,人们在这一天晚上,大家祭拜牛郎织女之时,女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针线盘篮,大家对着星空穿针线,比哪个姑娘眼巧手灵,穿过的线多,谁乞得的织女智巧就多,那时的货郎担更是利用这个节日推销他粗孔的缝衣针和七彩丝线,女人购买了晚上就可以同时穿七孔针线,博个吉利和开心。

第三种乞巧就是叫浮针乞巧,江阴人也特别盛行,七月七当天早晨取井水和大河水形成的所谓“鸳鸯水”,经过白天的太阳烘烤,到晚上会在盆表面形成一层衣,晚上祭祀结束,就在盆的浮水上的那层衣上,轻轻放置绣花针,然后在天上月色的映照下,看每个人放置的绣花针在那盆底形成的倒影是什么形状,来判断女人的巧拙。

“七夕节”这一天除了好玩,当然少不了要有好吃的,而七月七,吃“巧果”就是这一天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妇女在这一天往往大显身手,制作各式各样的“巧果”作为供品和晚上活动的零食,有用面粉制作的各种小面饼烘烤而成的“巧果”,这在江阴西乡特别盛行。

江阴东南乡则喜欢做油氽的“巧果”,俗称“豆结壳”,切好长方形的面条,在中间划一刀,两头从缝中穿过形成的“巧果”,经过油氽,金黄酥脆,且因为面粉中预先放了芝麻和糖,所以又香又甜,好不开心,吃了“巧果”,又聪又巧,江阴话吃与乞同音,吃巧就是乞巧的意思了。

“乞巧节”前后,正是凤仙花开花的季节,小姑娘往往采摘许多凤仙花,然后加明矾后,将凤仙花捣烂成泥,敷在纤纤玉手的手指甲上,用花叶包上三天不进水,乞巧节这天晚上,大家一起揭开花叶,观看手指甲上的色泽如胭脂,在月光下发出润泽的光泽,在那个没有化妆品的年代,这可是小丫头装俏最开心的日子。据说,老年人看了凤仙花甲可以眼目清亮,而这样的漂亮指甲,据说可以保留半年以上不褪色。

乞巧节的活动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故事,当然少不了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人们在这一天祈求牛郎织女,找一个如牛郎一般的如意郎君和如织女一般的漂亮智巧美女,利用这一天观星宿,看巧云的机会,难得有机会出门的妇女借机会情郎、诉衷肠,这一天各式各样的活动成了最好的见面相会的节日,难怪它会成为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情人节,远比西方的情人节更具浓郁的人情味。

“乞巧节”的活动还有许多,诸如蜘蛛结网看七巧:包括七夕节白天收集小蜘蛛于盒内,到晚上共同打开各自有蜘蛛的小盒看蜘蛛的结网是否漂亮来比较各自收集人的智巧,有七夕当天晚上的供品瓜果放置院中桌上,第二天看蜘蛛是否在瓜果结网来判定这一家的智巧程度等等。诸如看天上的银河是否清晰,判定七巧,还有看天上的银河的清晰程度来判定秋收的水稻是否收成好,以此来判定米价的走势,等等,七夕节的活动是真正的各式各样。江阴明朝的古县志《嘉靖江阴县志》就有记载:“七月七日,乞巧,月下穿针辩目力,其饤果皆为之巧,市中卖巧果为节”,说明当时江阴的乞巧节已经非常热闹的了。

THE END
0.七夕节的传统故事及来历(乞巧节有什么含义)《七夕节的传统故事及来历(精选7篇)》由实用资料网发布,主要内容:天上鹊桥见,人间今宵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七夕鹊桥见,情谊两绵绵jvzquC41o0rjr~jfw0io1rshqu592=;40jznn
1.七夕节有什么习俗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jvzquC41yy}/z~jzkng/exr1lkkskƒmkujo0zrfskzorkwltgppjg8h6:3660qyon
2.有滋有味的清代七夕节浪漫七夕“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到七夕,人们总会联想起北宋秦观这首《鹊桥仙·纤云弄巧》中描写牛郎织女两人情深似海、至死不渝爱情的名句。每年的七月初七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这是一个祈求女孩们更加聪慧灵巧的日子。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七月初七日当天姑娘们结彩缕穿七孔针、在庭院中摆设瓜果jvzq<84yyy4837hp1463285:32522B;7854tj}rn
3.七夕节不只有“爱情”,在广西还有许多你不知道的习俗……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jvzquC41yy}/isgyu4dqv3ep1yuc}nercmfu87246692A4pgymy8?g67;8e/;67;2?6: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