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难道只有爱情不不不,这些节日习俗了解一下凤凰网甘肃

大家都熟悉牛郎织女的故事,

也大多听说过“乞巧”,

但是,

这个节日独有的浪漫与快乐,

以及其中蕴涵的深意,却已不再那么清楚。

现在就跟凤凰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个节日吧!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七夕别称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

七夕节民间传说

民间相传,

“七夕”是牛郎织女,

从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

在百姓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

所以七月初七当晚,

女子,特别是未出阁的女子要向织女“乞巧”,

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

拥有一双灵巧的手。

七夕节的习俗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乞求姻缘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即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兰夜斗巧

兰夜斗巧是一种游戏。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作兰夜。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女性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姑娘洗发

姑娘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让女性年轻美丽,而且还可让未婚的少女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储七夕水

“七夕水”亦称“七月七水”,据说“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储不变、可以治疗烫伤、去除疮毒等。广东、广西一带都有储存“七夕水”的风俗,就是在初七早晨头遍鸡鸣之后,各家到井边或者河边汲水储藏。

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七夕节吃什么

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很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配上时令瓜果,一边观星,一边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酥糖

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在七夕会制作一些代表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又称“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THE END
0.中国十大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人人必知!【别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 【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栓五色丝线等 【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83785218665>8a;8994=;940yivvq
1.灵璧县住建局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8月13日,灵璧县住建局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此次七夕主题活动分为七夕的起源、传说、习俗,经典诗文诵读,神仙爱情,金婚银婚庆典四个篇章。在七夕的起源、传说、习俗讲解中,主持人娓娓道来,向大家介绍了七夕的来源、七夕节的别称、有jvzq<84cj0goj~npgyy/exr1u|5ys8qd146339=1v46339=38a;52<8750nuou
2.七夕节都有哪些习俗?文化频道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在千百年的流变中逐渐产生了乞巧、祈佑儿童、祈婚姻美满、祈遂私愿等七夕习俗、仪式。其中,青年女性祈祷婚姻幸福美满是最重要的习俗因子。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别称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香桥会、巧节会。七夕节是我国jvzquC41ewruw{j0ejooc7hqo1nftrycig5gqupnqtk03:6928<61;5432=3488;9:;78@3jvor
3.七夕节又称为什么节七夕节又叫什么节1、七夕节的别称主要有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夕、双七、星期、兰夜、牛公牛婆日、小儿节、穿针节、道德腊、中国情人节等。 2、七夕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jvzq<84o0{~mcm~0eqs0lrsi{ct03A=5;7>/uqyon
4.七夕节作文(通用32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夕节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夕节作文 1 七月七日,是我国的七夕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情侣们的节日,传jvzq<84yyy4vpsx0eqs0|~tygpjbs~fp1{uvzrz|wq}fpmfswct08:<85;?/j}rn
5.七夕节又叫什么七夕节又叫什么1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jvzquC41yy}/qq6220ipo8f142832;4647:1893jvor
6.舌尖上的七夕:让美食也传递爱与浪漫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巧夕等,是中国民间别称最多的传统节日。牛郎、织女二星,分别代表耕作和桑蚕,而将牛郎织女转化成神话故事则在汉代,汉武帝在长安打造的一对牛郎织女塑像如今还在。七夕逐渐成为以牛郎织女为背景的乞巧节日,初创于东晋,兴盛于唐代,鼎盛于宋元,丰富于明清。jvzquC41yy}/zrfpep4dqv4z|v5dqwygpv532;7/2:5158hqpvkovh;843>:;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