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民间俗语
春雷响,万物长。
春风
清·袁枚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
宋·黄庭坚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遵生八笺
明·高濂
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小满: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时雨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诗作《夏日南亭怀辛大》,意为“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全诗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元稹也是这样,在漫漫长夜,诗人热得睡不着觉,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屋外纳凉。子夜,指夜晚11点至凌晨1点。诗人在夜晚看到星河皎洁,月光澄明,还有其他季节看不到的萤火虫。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出自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好了,前14个节气已经分析到这,接下来的10个节气你准备好了吗?
— 10 —
秋分:昼夜均,寒暑平
出自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寒露: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出自白居易《池上》
池上
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
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
出自《逸周书·时训》:“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出自白居易《问刘十九》,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下雪天待在温暖的房间,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多么惬意呀!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出自白居易《夜雪》。又一首来自诗王的雪之名作!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出自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月令》:“冬至水泉动”,是说从冬至日起逐渐转暖。《逸周书》:“十有一月,微阳动”;阳,指暖气。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这是一句民间谚语,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
小寒时节,在南方过冬的雁群感知到天地间的阳气萌动,准备北迁回故乡;喜鹊冒着严寒重登枝头,迫不及待开始筑新巢;山中的野鸡也察觉到阳气,开始高声鸣叫,以此寻找同伴。
出自北宋邵雍《大寒吟》。
大寒吟
宋·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
出自南朝梁·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意指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
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而且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对春的赞美诗更是比比皆是,人们还将人的年轻时期称为“青春”,歌颂春的创造力,强调春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