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丨最具浪漫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牛郎织女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习俗

01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02

乞求姻缘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即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此外还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03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从现有的史料看,晒书被官方重视的时代始于宋代。虽然“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但是隋唐官方的晒书之举却少见于史料。宋代的晒书会则引人注目。有关宋代晒书会的情况,宋人的笔记中已有记载,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一说:“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号曰曝书会,侍从皆集,以爵为位叙。”另据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南宋陈骥《南宋馆阁录》和南宋逸名《南宋馆阁续录》等书记载,宋高宗绍兴、宋孝宗淳熙以及宋宁宗庆元年间都有“晒书会”这样的文化活动。宋代曝书会一般由掌管图书的秘书省主持,由临安府具体承办。时间多在七月五、六、七三日。

从相关史料南宋多于北宋的事实来看,似乎南宋比北宋更重视晒书。其中原因主要是南宋都城杭州地处东南,潮气很重,晒书在当地历来是一种习惯性的活动,官方亦然。宋代如此,元代也同样有晒书之事。明代时官方藏书的管理松弛致使“阁臣词臣,俱无人问及,渐以散佚”,官方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得到延续。清代的晒书活动也没有宋代那么规范、大规模了。

七夕吃食

巧果: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巧巧饭: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瓜果: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酥糖: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THE END
0.网络中国节|这一天,看见独属中国人的浪漫七夕节的“老三样” 穿针乞巧 用一根五色丝线穿过九孔金针 针线穿得快和准称为“得巧” 投针验巧 如果银针轻掷并浮于水面 针影呈现出各式形状,便是“巧手慧心” 喜蛛应巧 把喜蛛请入瓜果盒中 第二天如果蛛网周正、疏密有致 即视为织女眷顾 不晒恩爱晒诗书 七夕还是传说中掌管文运的“魁星”生日 这天的读书人 不晒恩爱晒诗书,月下点灯拜魁星jvzq<84tcpmkkwl0enhd0xwi0et0|qtpiigo1==6357/j}rn
1.七夕是哪天是什么节日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娱乐频道七夕节的风俗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吃巧果、赏牵牛花、祭拜天河和许愿许诺等。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是女孩子们祈求智慧、美貌、健康和平安的日子。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大家可能都很熟悉,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那么,七夕节有哪些风俗习俗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jvzquC41gpz/eqnpc0ipo8rqxkk0pn|u|j5239574:7049752:831=:556845hfnn0nuou
2.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在西和县,每年从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当地人会进行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节段的活动。其它地区对于七夕节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望牛墩镇从2004年起,将“摆贡案”引入七夕民俗风情节活动中,游客将观赏到精致多样的乞巧展艺。2019年望牛墩镇又开启了“七夕之jvzq<84yyy4929mqog4dp8=22jung8<3:;?75A6827>189=560nuou
3.七夕节是什么意思七夕节的寓意和象征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就会被我们反复提起,但你知道吗?这个被称为“我国情人节”的节日,背后藏着远比爱情更丰富的密码。那些仰望星空的夜晚,少女们穿针引线的巧思,耕织传说的劳动智慧,都让七夕节成为文明中一块独特的文化拼图。jvzquC41yy}/dlhl0eun0ls1xkkx1:6799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