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文化里的清明节

原标题:习俗文化里的清明节

传统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中国,有大大小小传统节日三千多个,堪称世界上民间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春回大地,草木吐绿,万物生机勃勃,此时,一个明媚又肃穆的节日——清明节悄然来到。说它明媚,源于清明是开展农事、踏青春游的好时日;言其肃穆,是因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念故追远。清明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清明节,则是由反映农耕特点的历法节气演变而来。节日与节气相遇,让清明节多了几分兼具自然和人文深意的习俗文化魅力。

习俗文化里的清明节很规范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与自然现象、农业生产密切关联的节日,清明节属于我国习俗文化中较有代表性的岁时节日习俗。岁时,指古人的时间观念。岁时节日,为依据自然季节时段,开展或祭祀或庆祝等相应习俗活动的日子。包含多样习俗文化的我国岁时节日,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年复一年发挥着文化认同、感化教育、行为规范、审美交流等方面的功能。

清明节习俗,可谓民众世代共同遵守、带有一定规范性的意识和行为模式。它的规范标准从历史现实里采制而成,于社会中形成、在社会中习得、由社会所传递,这种带有公共性特征的社会文化,必然对社会个体的意识行为产生一定软约束作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不仅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还有着不可违的农事遵循。

清明前后,春阳和煦,春雨飞播,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新中国成立前,曾一度沿袭自古就有的清明植树造林习俗。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绿化祖国山河,激发民众绿色环保意识,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今日的济南,“创造泉城碧水蓝天”植树节团建、研学活动比比皆是,青年人劳动的身影,闪动在明媚春光里,植一片翠绿,守一方蓝天,他们以与春天尤为合拍的朝气,蓬勃开展济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泉城绿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锚定“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中心任务的济南,抓住春耕播种农业生产关键时机,注重提升农机装备技术化水平,开发智能机械化种植技术流程,每年此时,农村地区广袤土地上,处处繁忙绘制“播种春天”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习俗文化中的清明节甚稳固

清明节,含有扫墓祭祖、悼念先人的重要习俗。带有较为稳固特性的清明习俗文化,体现在群体性集体意识之中。清明习俗之所以祖祖辈辈被遵从,且共同维护着固有的行为模式,终因其潜藏着中国传统生与死观念的深层精神,透射着生者对逝者的深切缅怀、对生命的虔敬追思和对亡灵安息的祈愿。

旧时,清明扫墓有着一套谨慎稳定的程序,如上坟培土、摆放祭品、抛洒冥币、焚烧纸钱香火等做法。新社会,移风易俗,逐步淘汰旧有陋习陈规,进入新时期,全国各地积极营建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祭祀氛围。勇夺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四连冠”的济南,多年来大力提倡用网上祭扫、家庭追思、敬献鲜花、情系黄丝带等环保、低碳、文明的祭奠方式取代旧俗,推出“香烛纸钱换鲜花”等便民服务,引导广大泉城市民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传播者。

清明节还有许多趣意盎然、持续延用的习俗事项,像踏青、荡秋千、蹴鞠(足球)、放风筝、牵钩(拔河)等体育娱乐活动。全国各地普遍流传诸多稳定的系列化习俗,皆因清明节前一日的另一个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割股啖君”忠臣介子推而设立。这天,全民禁忌烟火、只吃冷食。

扫墓与踏青是清明节习俗文化的两大主题。祭祖和春游相结合,哀思过后,调整心情,拥抱春天,且惜当下,不失为中华民族敬畏生命的精神内蕴和情感体现。北宋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部分再现的正是百姓扫墓踏青、抵暮而归的场景。

放风筝,自古以来深受大众喜爱。每逢清明,无分晨暮,天空皆有风筝飞舞。晚间放的风筝会挂上彩灯,夜幕下,如同闪烁的繁星。过去,人们讲究剪断风筝牵线,任其随风远去,寓意送走疾病灾祸,迎来好运。

习俗文化里的清明节尤绵延

体现社会群体语言、行为、心理等集体习惯的习俗文化,一旦生成并得到社会认可,就会经久不息绵延、赓续。我国习俗属于最贴近百姓身心和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民众在贯穿一生的众多习俗中,秉承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铸就顺应时代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培育家族乃至家国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如此,习俗文化才得以拥有旺盛的传承力。始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清明习俗,历史上一直保持盛行不衰。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增添了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内涵,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激荡起代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壮志情怀,深化了清明文化的隽永含义。2006年,清明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其价值意义已不仅仅限于节日本身,而是一种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使然。

深深打着中国农耕社会烙印的习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清明习俗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文化风韵,又要抵制隐藏的落后因素,踏准时代发展节拍,扣紧人民精神需求。革命文化厚重的济南,通过开展“清明祭英烈,接续向未来”活动,赋予清明节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的深刻意义;通过举办“诵读经典度清明”“网络祭奠”“绿色清明”活动,倡领泉城市民文明祭祀,营造人人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添砖加瓦的社会氛围;通过打造“踏青遥祭”“清明时节好春游”活动,盘活文化传承内涵,深赋文化旅游新意,让济南在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中,衍生更多更好活动方式,吸引民众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普及中传承、在传播中光大,为古老的习俗文化增添健康持续的发展活力。(济南社会科学院)

THE END
0.清明节的特殊意义清明节的特殊意义 许多人都喜欢把清明节称作鬼节,听着让人瘆。而若眼见,那恐怕就更瘆,真像过鬼节。我们的祖先向来是把清明叫做祭祖节、三月节或者踏青节,庄重、优雅而浪漫。满含诗意与情怀的一个节日,干嘛要弄得像见鬼呢?鬼影幢幢的。清明节并不是让人们承奉或者敷衍亡灵的节日,而是感谢先人赋予我们以生命,感念jvzq<84yyy4vpsx0eqs0|8764:;60qyon
1.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4月将至,传承两千多年的清明节也快到来了,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具有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重要意义。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 第一个方面,就是追思生命源头。 jvzquC41yy}/qq6220ipo8f142792<434379693jvor
2.清明节风俗流变及文化价值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全国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节俗的核心精神有孝道、感恩、怀旧、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命等,对现代人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教育意义。清明节也jvzquC41yohxi7||w0kew7hp1ktgq86325553@90jvs
3.清明节扫墓的习俗简析(精选26篇)清明节扫墓的习俗简析(精选26篇) 无论是“扫墓”还是“上坟”,其日期较早是被确定在“寒食”期间,而不是清明时节。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关于寒食作为一个纪念日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根据这种说法,寒食与纪念死去的人确实有关。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wjpprkpipjg8627;?97:3jvor
4.人民网评:用心感受清明背后的文化韵味观点近年来,有人选择用植树献花、读写家书的方式来传递哀思,在抽放的新芽下凝思生命,在文字的温度中感知过往,何尝不是一种缅怀逝者生平、传承清明文化的新风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只有用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待不断涌现的祭扫形式,用更加虔诚的态度表达真挚的追思情感,才能窥探到清明节的全貌。jvzq<84qrktjqw3rgqvmg7hqo0io1w614278199231i2298/4;797=:30jznn
5.清明节的习俗作文600字10篇清明节的习俗作文600字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诗一样,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蒙蒙细雨而至,它给人的感觉总是忧愁的。 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伴着蒙蒙细雨到来了。 这天早上,又是浓郁的天,徘徊了一会了,感到分外忧愁,仍是不适宜!被爸爸jvzquC41yy}/z~jzkng/exr1|y5twlfkzkgpz~j1e5:14B:0jvsm
6.关于清明节扫墓习俗的意义清明节扫墓习俗的意义1 激励后代 在这个虚拟的纪念空间里永久记载着祖祖辈辈的光荣历史,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都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祖辈光辉业绩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 传承文明 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祭扫习俗也需与时俱进。网络祭奠是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发扬重亲 jvzq<84yyy4vpsx0eqs0|8::86;60qyon
7.清明节扫墓的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聚合寒食节,又临春分好节气。这时的天,不躁不寒,春风盎然,宜居宜行。去掉春冬的冷意,人们这时开始活动起来。带上孩子,扫墓踏青,插柳栽树,做一些有意义而又愉悦身心的事情。而自古流传的诸多清明节习俗中,扫墓无疑是重中之重。 jvzquC41yy}/qq6220ipo8f142782@4882?84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