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习俗文化里的清明节
传统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中国,有大大小小传统节日三千多个,堪称世界上民间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春回大地,草木吐绿,万物生机勃勃,此时,一个明媚又肃穆的节日——清明节悄然来到。说它明媚,源于清明是开展农事、踏青春游的好时日;言其肃穆,是因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念故追远。清明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清明节,则是由反映农耕特点的历法节气演变而来。节日与节气相遇,让清明节多了几分兼具自然和人文深意的习俗文化魅力。
习俗文化里的清明节很规范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作为与自然现象、农业生产密切关联的节日,清明节属于我国习俗文化中较有代表性的岁时节日习俗。岁时,指古人的时间观念。岁时节日,为依据自然季节时段,开展或祭祀或庆祝等相应习俗活动的日子。包含多样习俗文化的我国岁时节日,以年为周期,循环往复,年复一年发挥着文化认同、感化教育、行为规范、审美交流等方面的功能。
清明节习俗,可谓民众世代共同遵守、带有一定规范性的意识和行为模式。它的规范标准从历史现实里采制而成,于社会中形成、在社会中习得、由社会所传递,这种带有公共性特征的社会文化,必然对社会个体的意识行为产生一定软约束作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不仅与农业生产关系紧密,还有着不可违的农事遵循。
清明前后,春阳和煦,春雨飞播,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新中国成立前,曾一度沿袭自古就有的清明植树造林习俗。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对于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绿化祖国山河,激发民众绿色环保意识,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今日的济南,“创造泉城碧水蓝天”植树节团建、研学活动比比皆是,青年人劳动的身影,闪动在明媚春光里,植一片翠绿,守一方蓝天,他们以与春天尤为合拍的朝气,蓬勃开展济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泉城绿色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锚定“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中心任务的济南,抓住春耕播种农业生产关键时机,注重提升农机装备技术化水平,开发智能机械化种植技术流程,每年此时,农村地区广袤土地上,处处繁忙绘制“播种春天”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习俗文化中的清明节甚稳固
清明节,含有扫墓祭祖、悼念先人的重要习俗。带有较为稳固特性的清明习俗文化,体现在群体性集体意识之中。清明习俗之所以祖祖辈辈被遵从,且共同维护着固有的行为模式,终因其潜藏着中国传统生与死观念的深层精神,透射着生者对逝者的深切缅怀、对生命的虔敬追思和对亡灵安息的祈愿。
旧时,清明扫墓有着一套谨慎稳定的程序,如上坟培土、摆放祭品、抛洒冥币、焚烧纸钱香火等做法。新社会,移风易俗,逐步淘汰旧有陋习陈规,进入新时期,全国各地积极营建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祭祀氛围。勇夺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四连冠”的济南,多年来大力提倡用网上祭扫、家庭追思、敬献鲜花、情系黄丝带等环保、低碳、文明的祭奠方式取代旧俗,推出“香烛纸钱换鲜花”等便民服务,引导广大泉城市民做文明新风的践行者、传播者。
清明节还有许多趣意盎然、持续延用的习俗事项,像踏青、荡秋千、蹴鞠(足球)、放风筝、牵钩(拔河)等体育娱乐活动。全国各地普遍流传诸多稳定的系列化习俗,皆因清明节前一日的另一个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割股啖君”忠臣介子推而设立。这天,全民禁忌烟火、只吃冷食。
扫墓与踏青是清明节习俗文化的两大主题。祭祖和春游相结合,哀思过后,调整心情,拥抱春天,且惜当下,不失为中华民族敬畏生命的精神内蕴和情感体现。北宋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部分再现的正是百姓扫墓踏青、抵暮而归的场景。
放风筝,自古以来深受大众喜爱。每逢清明,无分晨暮,天空皆有风筝飞舞。晚间放的风筝会挂上彩灯,夜幕下,如同闪烁的繁星。过去,人们讲究剪断风筝牵线,任其随风远去,寓意送走疾病灾祸,迎来好运。
习俗文化里的清明节尤绵延
体现社会群体语言、行为、心理等集体习惯的习俗文化,一旦生成并得到社会认可,就会经久不息绵延、赓续。我国习俗属于最贴近百姓身心和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民众在贯穿一生的众多习俗中,秉承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铸就顺应时代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培育家族乃至家国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如此,习俗文化才得以拥有旺盛的传承力。始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清明习俗,历史上一直保持盛行不衰。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增添了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内涵,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激荡起代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壮志情怀,深化了清明文化的隽永含义。2006年,清明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其价值意义已不仅仅限于节日本身,而是一种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使然。
深深打着中国农耕社会烙印的习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清明习俗过程中,既要保留传统文化风韵,又要抵制隐藏的落后因素,踏准时代发展节拍,扣紧人民精神需求。革命文化厚重的济南,通过开展“清明祭英烈,接续向未来”活动,赋予清明节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的深刻意义;通过举办“诵读经典度清明”“网络祭奠”“绿色清明”活动,倡领泉城市民文明祭祀,营造人人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添砖加瓦的社会氛围;通过打造“踏青遥祭”“清明时节好春游”活动,盘活文化传承内涵,深赋文化旅游新意,让济南在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中,衍生更多更好活动方式,吸引民众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普及中传承、在传播中光大,为古老的习俗文化增添健康持续的发展活力。(济南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