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既是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亲近自然、享受春天乐趣的时刻。清明节也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
清明节来历
其实,古代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融合起来,才有了今天的清明节。
戳视频了解清明历史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
当时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我国清明扫墓的传统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唐玄宗更是将寒食节扫墓定为当时“五礼”之一。
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老百姓把扫墓延长到清明节。朝廷也正式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一起放假。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取代寒食节的呢?
那是在宋元时期,清明节将祭祖扫墓、寒食节风俗与上巳节踏青等活动相融汇,人们在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清明节,还增加了踏青、放风筝等野外健身活动。
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习俗
01
祭祀扫墓
祭祀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谓之“思时之敬”,清明节是传承信仰、感恩先人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02
踏春郊游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正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好时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03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流行,到了唐代更是成为很普遍的游戏,元明清三代曾定清明节为秋千节。
04
戴柳插柳
清明戴柳插柳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多为辟邪之用,在一些地方,戴柳也是成年的标志。清明这天,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
清明追思
清明时节,人们祭奠先人、寄托哀思,更加深切地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先烈们。时光流逝,英雄的精神和信念永不褪色。
岁月已去,英魂永在
铭记历史,祭奠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就是对英雄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潮安区融媒体中心
本期编辑:蔡晓琳
执行编辑:王晓丹
编 审:刘俊雄
来 源:济南市科技馆、惠通民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