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到,意味着春节越来越近了。腊八节是一个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等习俗。然而,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谁呢?
一、中国人过腊八节的历史
腊八节源于古代的“腊祭”,是古人为了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和神灵而设立的节日。据传,在远古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为了感谢猎物给予他们食物,便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形成了“腊祭”。随着时间的推移,腊祭逐渐演变为腊八节。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 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因此腊八也是佛 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经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称为“佛成道节”。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贡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二、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也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释迦牟尼的传说。据传,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苦修多年,一无所获。直到他决定放弃苦修,到外面寻找食物时,才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佛 教徒便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定为“佛成道节”,即腊八节。
三、吃腊八粥是为了纪念岳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吃腊八粥与一个古老的传说紧密相连。据传,吃腊八粥起源于宋朝时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而形成的传统。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为了保卫国家,抵抗金国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然而,他最终被奸臣秦桧等人陷害,含冤而死。当时的人们为了表达对岳飞的敬仰和同情,便纷纷用熬制腊八粥的方式来纪念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流传下来,成为腊八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腊八粥这种传统食品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更承载着人们对岳飞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通过吃腊八粥这一习俗,人们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传递了对忠臣义士的敬意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传承文化 弘扬精神
吃腊八粥的起源和传说,我们深入地理解了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也更加珍视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岳飞等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和精神品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